中国佛教哲学专栏:三谛圆融、一心三智、​一心三观

鹏程谈文化 2023-09-05 12:41:07

三谛圆融 亦称“圆融三谛”。佛教用语。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三谛”指《中论》所说的三是偈中的“空”、“假”、“中”所谓三条“真理”。(1)空谛,亦称“真谛”、“无谛”:世界万有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2)假谛,亦称“俗谛”、“有谛”:万有空无自性,但并非纯无所有,仍有假相存在;(3)中谛,亦称中道第一义谛:既看到现象空的一面,又看到假的一面,非空非假即是“中道”。据《摩诃止观》卷一下,此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此即谓之“三谛圆融”。能这样观察分析世界,即把握了佛教的绝对“真理”——“诸法实相”。

一心三智 亦称“三智一心”。佛教用语。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首创于北齐慧文。“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天台宗认为,以修习佛教般若为因,可于“一念心”中顿得“三智”之果,用不着分阶段地获得。《佛祖统纪》卷六引《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按今本《大智度论》中文字与此有异)提出:“《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隋代智在《观经疏》中结合《中论》之三是偈,加以发挥,认为观悟“假谛”得权智(道种智),观悟“空谛”得实智(一切智),观悟“中谛”得非权非实智(一切种智)。此三智融通交会,于一心中得,即“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

一心三观 佛教用语。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谓一心中观缘起法空、假、中三谛。北齐慧文读《中论·四谛品》至三是偈,顿有所悟,曰:“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佛祖统纪》卷六)谓事物因缘所生,故为假有(假谛);虚假不实,故为真空(空谛);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为中道(中谛)。于心中同时观悟此三者,称“一心三观”。隋代智对此有所发挥,《摩诃止观》卷五上:“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没有独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方面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但此三者交融不分,观假即观空、中,观空即观假、中,观中即观假、空,是谓“一心三观”。

0 阅读:1
鹏程谈文化

鹏程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