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专栏:智慧、​三智、​色即是空

鹏程谈文化 2023-09-05 13:16:00

智慧 佛教用语。梵文Mati的意译,亦译为“慧”。大小乘五位法中“心所法”之一。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定是非善恶的能力。梵文Jñāna的意译,亦译为“智”,音译“若那”、“阇那”。指由修习佛教道理所引生的辨别现象、判定是非善恶的认识能力。分有漏智和无漏智、根本智和后得智、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以及佛智等。梵文Prajñā的意译,音译“般若”、“波若”,为*六度之一。指以“假有性空”理论去观察认识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但在汉译经典和论著中,智、慧、智慧通常互用,如《佛性论》:“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二有分别俗智。”《大乘义章》卷十八:“言般若者,此翻名慧。”此即把佛教所说的一切智慧皆概括在“般若”一词中。

三智 佛教用语。指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为证得真如、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三种特殊的佛教认识。《大般若经·初品》:“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解释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认为此三智虽可为“一心”一时所得,但仍有初、中、后次第,由道种智生一切智,由一切智生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而灭一切“烦恼习”。但对三智具体内容的规定,说法不很统一。中国天台宗据《大智度论》“一心中得”的说法,配合假、空、中三谛,提出*一心三智之说,谓三智均系佛智一心的表现,只是观照现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摩诃止观》卷三:“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

色即是空 佛教用语。谓色法本身即是空幻不实。小乘以“人”为“五蕴”的假和合,无独立自存的实体,故提倡“人无我”。大乘不但认为“人无我”,且以为“色”等“五蕴”自身亦虚假不实,提倡“法无我”,所谓“五蕴皆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谓不论物质现象(相当于“色”)或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若以为实有自性,则是虚妄分别,本质是“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品》:“幻不异色,色不异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即强调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人们认识上的幻化产物。

13 阅读:364

评论列表

羽寒

羽寒

40
2023-11-23 22:04

无聊,万丈金身怎么来的?

流年似景

流年似景

7
2023-11-14 06:47

以我之情推之于人名乎曰仁,足我之情还之于人名乎曰义,以他之情待之于他名乎曰礼,以他之情足我之情名乎曰智,因我之情同他之情名乎曰信。可见儒家万经说一情字,文明数典概不能离。

蒋云强_学佛人

蒋云强_学佛人

1
2023-10-04 22:43

南无阿弥陀佛

鹏程谈文化

鹏程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