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虎门销烟赢赞誉,3大失误引发大战

文史达观 2024-08-07 23:23:19

众所周知,林则徐是我国著名的禁烟抗敌的民族英雄。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形象深植于人民心中。

他最为人称道的壮举便是虎门销烟,这一行为如同璀璨的星辰,彪炳千秋,令人敬仰不已。

林则徐,福建福州人,1811年凭借卓越的才华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

1820年,他任职浙江杭嘉湖道,开始了他在地方上的治理生涯。

1837年,他更是被授予湖广总督的高位,成为晚清时期的一品大员,其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勇于接受新思想,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然而,在禁烟销烟和鸦片战争这一历史关键时刻,尽管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但遗憾的是,他对当时的大形势认识并不完全清晰。

这使得他在处理相关事务时出现了致命的三大失误,这些失误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一、扩大矛盾,导致战争

1938年10月,道光帝得知两名皇室成员竟然也沉迷于鸦片,这一消息令他深感震惊与痛心。

那时他意识到,鸦片不仅侵蚀着普通百姓的身体与灵魂,更已开始腐蚀皇室的根基。

于是,道光帝下定决心,要彻底根除这一祸患,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禁烟”运动。

在精心挑选负责禁烟的人选时,道光帝当时有四位候选人。

最后他权衡再三,将目光锁定在了林则徐身上。林则徐以其刚正不阿、勇于担当的品格赢得了道光帝的信任。

为了确保禁烟行动的万无一失,道光帝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多次召见林则徐,共达八次之多。

他们密谈的时间超过了4个小时,道光帝向林则徐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禁烟决心与期望,并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与支持。

12月31日,道光帝正式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林则徐带着道光帝的厚望与重托,踏上了前往广东的征途。

抵达广州后,林则徐迅速展开了禁烟行动。

他招来各大商行,颁发了各种严谕,明确要求他们断绝与鸦片走私的一切联系,并责令外国商人上缴所有鸦片。

这一举措不仅切断了中国商人的非法财路,更惹怒了外国商人,尤其是那些依靠鸦片贸易获取暴利的英国商人。

面对林则徐的严厉措施,外国商人纷纷闻风而逃,试图躲避这场风暴。

其中,英国驻华商业总监督义律更是暗中帮助大鸦片商贩逃跑,企图阻挠禁烟行动的进行。

林则徐得知后大为震怒,他果断下令断绝与英国的通商关系,封锁商馆,并严词要求义律给出合理解释。

无奈之下,义律宣布要求本国鸦片商人将所有鸦片交出。

然而,正是这一举动,将清朝与英国鸦片商人之间的矛盾激化,转变成了清朝与英国之间的直接对抗。这为后来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二、掉以轻心,缺乏准备

实际上,在林则徐展开禁烟行动之前,英国早已对华夏大地怀有觊觎之心。

1838年7月13日,英国派驻印度的海军司令便已将两艘英舰驶至虎门口外,这一举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英国对大清的野心与挑衅。

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事件的严重性,更未能洞察到其背后隐藏的危机。

林则徐的铁腕禁烟行动,在激怒义律的同时,也触动了英国的敏感神经。

义律虽然表面上屈服于林则徐的压力,背后却一直向英国政府进言,呼吁采取武力报复。他的煽动与挑拨,无疑为中英之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1840年2月,英国政府向义律等人下发了《巴麦尊外相致中国宰相书》。

这份文件充满了对中国的傲慢与威胁,预示着英国即将采取的行动。

同年4月,英国开始策划对华战争,并通过了议会决议。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华夏大地,而清朝却对此毫无察觉。

当时处于一线的林则徐,也没有意识到严重性,对敌情的估计严重不足,他把不断传来的英国即将行动的消息视为“谣言”。

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他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私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该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

1840年6月,英国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而林则徐却将其误判为走私鸦片的行为,并向道光帝做了错误的汇报。

直到后来,英军攻占了舟山,清朝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英国的真正野心。

然而,此时的清朝已经失去了宝贵的备战时间。毫无准备的清军只好仓皇应战,再加上武器装备的悬殊差距,一战之下便溃不成军。

三、思想保守,战术落后

刚一接触,清军和英军的差距便显露无遗。

在武器装备和军事制度等方面,清朝军队相较于英军几乎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清军统帅们的御敌之法也显得远远落后于时代,他们竟然还试图依赖古老的火攻战术。

1840年6月底,林则徐在筹备的各式武器中,竟然包括了20余艘火船。

他当时对火攻战术抱有极大的期望,甚至可能是在模仿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林则徐设想的火攻战法是这样的:“多驾拖船,满载车薪,备带火器,分为数队,占据上风,漏液乘流纵放”。

然而,这种战法显然是书生议兵的典型,林则徐缺乏航海经验和近代舰船作战知识,全凭感性认识的推论来制定战术。

结果,英军的舰船只需稍微摆动一下尾部,就轻松躲过了清军的火攻。

更糟糕的是,鸦片战争中,清军的火炮对英国的舰船几乎毫无作用。

作为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海上力量极为强大。他们的舰船不仅经常远渡重洋,还时常与其他国家作战,因此船体十分坚固。

甚至有不少舰船的外围都是用金属包裹的,常规的炮弹打上去,无异于“以卵击石”。

而林则徐所提到的鸟枪、火罐、喷筒之类的兵器,更是显得荒谬可笑。

更有甚者,当时还有人试图攀爬在船桅上,用手向敌舰抛扔燃烧着的火筒,这种战术在实战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道光帝先是罢免了林则徐的职务,继而又罢免了顶替林则徐的琦善。

然而,即便更换了统帅,清军仍然一败再败。

最后,道光帝无奈之下只能任命靖逆将军奕山统军,但结果仍然是屡战屡败。

最终,清朝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读者们,关于“林则徐的禁烟销烟”,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0 阅读:78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