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这东西,听着挺专业,其实就是指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葡萄糖是身体最重要的“燃料”,来源主要是吃进去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条、面包等。正常情况下,身体会通过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但如果胰岛素不够用,或者身体对它不敏感了,血糖就容易升高,长期下去,就成了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问:“偶尔喝点酒,问题大不大?”答案是——最好别喝,尤其是烈酒。
酒精会影响血糖的稳定,短时间内可能让血糖升高,但更危险的是,它会影响肝脏的葡萄糖释放。什么意思呢?就是酒精会让肝脏“忘记”该释放糖分,特别是空腹喝酒时,血糖可能会突然降得很低,甚至引发低血糖昏迷。
此外,酒精还会对胰腺造成损伤,而胰腺正是分泌胰岛素的“总部”,如果它受损,血糖控制就会变得更困难。而且,酒精还会影响血压、血脂,对心血管系统不友好。糖尿病患者本来就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喝酒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然,如果是血糖控制得比较稳定的人,偶尔喝点低度酒,比如一小杯红酒,问题可能不大。但一定不能空腹喝,不能过量,更不能跟降糖药混着来,否则可能会出事。
糖尿病患者平时需要注意什么?糖尿病的管理,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养成好习惯,让血糖尽可能稳定。以下几点,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
1、饮食要讲究,别让血糖大起大落
糖尿病不是完全不能吃糖,而是要学会“控糖”。主食可以吃,但要选择粗粮、全谷类,比如燕麦、糙米、红薯等,它们升糖速度比白米饭慢,能让血糖更稳定。
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甜点、油炸食品、肥肉等。水果可以吃,但别贪多,尤其是香蕉、榴莲、葡萄这些高糖水果,最好少吃或者搭配一些蛋白质一起吃,避免血糖飙升。
2、规律运动,别总坐着不动
适量运动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血糖控制得不错,还可以做点力量训练,增强肌肉,提高代谢。
但要注意,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尤其是注射胰岛素的人,避免低血糖。如果饭后血糖高,适当走一走,有助于降低血糖。
3、规律监测血糖,别等出问题了才检查
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不舒服了才去测血糖,结果一测已经超标很久了。血糖监测要定期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都要关注,必要时还要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几个月的血糖情况)。
如果血糖波动大,或者经常感觉头晕、心慌、疲劳,一定要找医生调整用药或者饮食。
4、注意足部健康,别忽视小伤口
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比较脆弱,脚部血液循环不好,一旦受伤,伤口很难愈合,严重的话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足。所以,每天检查自己的脚,别让小伤口变成大问题。穿舒适的鞋子,别打赤脚走路,避免被磕碰或烫伤。
5、管住情绪,别长期焦虑
血糖不只是吃出来的,情绪也会影响血糖。长期焦虑、压力大,会让体内应激激素升高,导致血糖波动更大。所以,学会调整心态,放松心情,对血糖稳定也有帮助。
糖尿病不是简单的“不能吃糖”,而是需要全方位管理。喝酒这事,最好能戒掉,尤其是烈酒,风险太大。如果血糖稳定,偶尔喝点低度酒,可以控制在适量范围内,但绝不能空腹喝,也不能和降糖药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