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将士归玉门后,带头的耿恭,为什么会被免除了所有官职?
公元78年,东汉的朝堂中央正充满了斗争的阴霾。耿恭,这位曾以骁勇善战闻名的将领,刚刚因平定西域叛乱荣归故里,却在短短时间内从荣誉的顶峰跌落,职位被剥夺,最终离开了军政生涯。耿恭的结局,是东汉高层复杂权力斗争的一角。
先让我们回溯到这一事件的顶端: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一历史性时刻发生在公元75年。经过一年的艰苦战斗,耿恭带着幸存的二十多名将士踏上归途,回到大汉朝廷。历经艰险,他们终于抵达玉门关时,队伍仅剩十三人。这群忠心耿耿的战士,每一个都受到了丰厚的嘉奖,普通士兵则被提拔为羽林禁军,而耿恭则升任骑都尉,成为禁卫军的领袖!
然而,在这一切辉煌背后,隐藏着东汉朝堂中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具体来看,耿恭不仅仅是一个英勇的将领,他也是耿家第三代嫡系成员,耿家在军中势力庞大,已经引起了朝中其他大家族的警觉。尤其是在几大家族互相牵制、争权夺利的大环境下,耿家、窦家和马家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公元78年,耿恭参加了平定陇西羌族叛乱的军事行动。战争中,他不仅展示了出色的战略才能,还获得了当地十几个羌族部落的投降。然而,正是这场对外的胜利,引发了内部更为激烈的矛盾冲突。此时,东汉的天空下,隐约已见出一场波谲云诡的较量。
由于西域战功赫赫,耿家和窦家在朝中地位显赫,而没有获利的马家,对此心存不满。秉持“此一时,彼一时”的态度,帝国的利益集团之间摩擦不断。为了博取最大的利益,马家在此次羌族战争中派出了名将马防担任主帅,而耿恭则是副帅。尽管两人共同取得了胜利,然而,战争的结束却并不是马家期待的景象。他们发现,耿恭奉命留在了羌族地区,而他们的利益尚未得到分配,危机四伏。
正是这一细节,使马家在战争结束后开始行动。耿恭身边的监军突然弹劾他,称其对诏书态度不满,并不注意军事治理。对于这一弹劾,汉章帝刘炟态度颇为含糊。虽然刘炟明白这是各大家族权力斗争的产物,但他同样需要在这种斗争中平衡各方,并安抚六大家族之间的关系。
在等待审讯期间,耿恭被剥夺了兵权,并被关入大牢。然而,历史最终并未对他施以严厉惩罚,他只是失去了所有官职,被遣返家乡反省。对于耿恭而言,尽管晚年生活颇为凄凉,但在那个权力斗争激烈的年代,这样的结局已属幸事。
这一切的背后,是东汉高层复杂的政治环境。东汉初期的大臣以阴家、邓家、耿家、窦家、梁家、马家六大家族为首,他们的权势渗透朝野,时不时便会上演一场新的权力戏码。在耿恭区区一人身上,交织着几个家族的利益相争。比如阴家,由于早期权力核心是阴丽华,导致其不具备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耿家拜将封侯,军事积累深厚。而马家,由于有马太后这一中枢人物,自然在政坛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六大家族中,每个家族的利益都必须得到保障。耿恭参与羌族叛乱平定是代表耿家出战。而耿恭在战争中地位升高,自然压制了马家。随着马防带领的主力军撤回朝廷,留下来的耿恭分得更多战后利益,这简直是在挑战马家的底线。故而,马家通过监军弹劾,迫使汉章帝处理耿恭,以收拢权势。
不幸的是,当打压耿恭的决策尚未尘埃落定时,马太后的去世彻底改变了权力版图。其去世使得马家失去了最大靠山,而此时的汉章帝为再次巩固马家,迅速免除了耿恭的所有职务,以平息局面。因此,在马太后去世后,耿恭被彻底剥夺了官职。
虽然耿恭以老兵姿态退隐,但他的坚守与勇气传承至今,成为后世的英雄典范。这一幕,见证了东汉六大家族权力斗争的冰山一角,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的著名案例。耿恭,这位曾经立下战功的将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坚守与英勇的名声。不管怎样,他在那个血腥纷争的时代,虽身陷权力斗争,却仍能以忠勇名垂青史。#视界频道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