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离别”。
47岁的张先生有个拜把子的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不久前他刚和兄弟一起吃过饭,还约了下一餐要吃西餐,也洋气一把。
半个月后,张先生收到另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个兄弟没了。
兄弟跟人喝酒吃饭,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摔到了地上,脸色黑青,当时立马送到了乡里的医院,条件有限,又送到了县里。
后来查出来,是食物呛到了气管里,造成了窒息,但已无力回天。
年轻时,我们以为离别是毕业时的拥抱、是朋友各奔东西的感伤、是恋人分手时的眼泪。
但中年以后,离别变得更深、更重——父母渐渐老去,朋友突然离世,甚至伴侣也可能先走一步。
中年人的世界,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1、中年人的离别,是无声的钝痛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提出“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 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但中年人的离别,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剧痛,而是日复一日的钝痛。
父亲的背影不再挺拔,母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老朋友某天突然发消息:“老张走了,肝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孩子长大离家,家里突然安静得让人心慌。
中年人的离别,不是一场暴风雨,而是一场漫长的雨季。
作为中年人,我们像是一直被停留到原地,目送着离开。
目送父母老去,目送孩子远行,目送朋友离开,最终目送自己走向人生的下半场。
2、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离别?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看似很坚强,实则也很脆弱,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离别。
害怕父母离别,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害怕孩子离开家庭,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宽广,自己的世界越来越狭小,当孩子离家,很多父母会害怕,会迷茫:“我还是谁?”
随着身体的衰老,很多人能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机能在退化,记忆力越来越差,生活仿佛在失控。
si亡、疾病、衰老,不断在提醒我们,生活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控。
这种失控,会让很多人不由来的心慌。
所以,我们拼命抓住回忆,拼命抗拒告别,仿佛只要不放手,所爱的人就永远不会真正离开。
但离别,是每个中年人的必修课,即使再不愿意,也要把这堂课上完。因为只有学会告别,才能过好剩下的日子。
3、学会告别,是中年人的必修课
既然离别无法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好好告别。
①允许自己悲伤,但不被悲伤吞噬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哀伤,永远不会消失。”所以,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你可以哭,可以愤怒,可以暂时消沉,但不要假装坚强。悲伤不是软弱,而是爱的延续。
②用仪式感完成心理告别
给逝去的亲人写一封信,烧掉或放在他们的墓前,整理老照片,回忆那些温暖的瞬间;
和朋友聚在一起,聊聊那些离开的人,让他们在记忆中继续“活着”。
仪式感,让离别变得有温度。
③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
离别带走了某些东西,但也留下了空间,让你重新思考:
“我现在想要怎样的生活?”
“哪些关系是真正重要的?”
“我该如何珍惜还在身边的人?”
一位朋友在母亲去世后,开始每周给父亲打视频电话,哪怕只是闲聊几句。
她说:“以前总觉得‘以后还有时间’,现在才知道,‘以后’是最不可靠的词。”
4、离别之后,生活如何继续?
中年人的智慧,不在于逃避离别,而在于接受它,并依然选择好好生活。
①珍惜“此刻”
《百年孤独》里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既然如此,不如在还能拥抱的时候用力拥抱,在还能说爱的时候大声说爱。
②建立新的联结
参加兴趣小组,认识新朋友,养一只宠物,让生活多一份陪伴。
和孩子、伴侣创造新的回忆。
③找到自己的“意义感”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人可以被剥夺一切,除了最后的自由,选择自己对境遇的态度。”
即使面对离别,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何生活。
中年以后,全是离别。但正因为会离别,我们才更懂珍惜。
所以,在还能相聚的日子里,少一点争吵,多一点拥抱;在还能说爱的时候,少一点犹豫,多一点表达。
也请记得,那些离开的人,并没有真正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在某个习惯性动作里,在一道熟悉的菜的味道里,在一阵温柔的风里。
只要你不忘记,他们就一直存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