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313)
被俘后投河殉国的抗日英烈,国军少将——李其实
李其实(1904-1943),号春华,广西临桂人。桂林南村乡高级小学、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毕业,桂林初级师范学校肄业。曾任本县六塘高等小学教员。在校期间,与同校教师黄锦辉(黄埔一期)、秦其才等人创办《六塘公益报》,并组织师生公演话剧,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

毕业后留校,任军校第三期入伍生队见习、排长。1925年,任教导第一团第七连党代表,参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青军会的骨干分子。同年,到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工作。

李其实(左)与黄锦辉(中)、秦其才
1926年,奉命到由广西桂军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从事政治工作。
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转入地下。1928年初,做为中共广东省委特派员,被派回广西开展工作。
同年6月,任中共广西特委委员,兼军事委员,负责全广西的农村武装斗争。广西特委将全区划分为七个区,李其实被指定为桂林区巡视员。9月,广西特委在梧州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宣布正式成立临时省委,李其实任临时省委委员。
10月和11月,广西省临委两次遭受严重破坏,部分临时省委委员被捕牺牲,李其实逃离广西赴香港,后转赴上海,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此后一段时间,李其实化名李澄源。
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上海各大中学纷纷组织学生军,成立上海各大学学生抗日联合会军事训练处,李其实被聘为上海法政学院军事教官。同年,担任中法国立工学院和中法药科及上海国立音专的军事助教。1932年,又兼任了上海同济大学军事助教。并被中法国立工学院聘任为讲师(主讲党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十七军(军长缪澂流)第一一二师(师长霍守义)政训处处长,参加了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同年,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三团(简称战干三团)在第三战区辖区内成立,李其实任战干三团总务处组织科科长。
1939年,战干三团迁往江西瑞金,合并于中央军校第三分校,李其实调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
1940年,被派往苏北,调查关于进攻新四军失败的原因暨整顿办法,在给何应钦的汇报材料里,称李守维(黄埔二期)的第八十九军虽武器精良,缺疏于管理,战力不强。夸赞苏北游击指挥陈泰运(黄埔一期)部作战英勇,纪律严明,唯武器太差等等。后在黄埔同学好友陈泰运盛邀下,李其实担任了苏北游击指挥部(指挥陈泰运)第二纵队少将司令。
1943年1月,李其实所部遭日伪军突袭,李其实率两个团,在泰县张游庄与日军激战,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阵地被日伪军攻破,李其实与部分将士被俘。
被俘后,李其实拒绝了敌人的诱降。2月5日晚,趁看守疏忽,李其实在其他被俘官兵的帮助下逃脱,被敌发现后,在河边无路可逃时投河殉国。第二天早晨,村民发现了李其实的遗体。
重庆的《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均报道了李其实的英雄事迹。国民政府将其忠勇事迹编入忠勇传记,将其灵位入祀忠烈祠。


1944年,苏北挺进军重返张游庄时,建立了公墓,以纪念在此次战斗中阵亡的抗日将士。
199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李其实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