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岸英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感谢贺妈妈,照顾我们弟兄俩

觅波评过去 2023-11-17 09:02:00
前言

贺子珍从来没有见过杨开慧,但她从毛主席口中听说过杨开慧的一些故事。

对贺子珍来说,杨开慧身上有两重身份:她既是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又是一个令人尊敬、了不起的革命者。

对于革命者杨开慧,贺子珍怀有一种真挚的敬重之情,这是革命者贺子珍对革命者杨开慧的惺惺相惜;对于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贺子珍则有一种莫名的熟悉。因为贺子珍对毛主席有很深的感情,对和毛主席共同生活了很多年的杨开慧也有一种“爱屋及乌”的情结。

贺子珍和毛主席结婚时,杨开慧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因着对杨开慧的敬重、对毛主席的挚爱,贺子珍刚刚和毛主席结婚时,就在心里盘算:如果将来有一天得知杨开慧的下落,她就自动离开毛主席,让毛主席、杨开慧以及他们的孩子们重新团聚。

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贺子珍没有为自己着想,没有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她只想让毛主席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

贺子珍:你什么时候把开慧姐接来,我什么时候离开你

1927年10月,毛主席和贺子珍在井冈山相遇了,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见面。

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毛主席发现贺子珍是一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姑娘,而且性格直爽,雷厉风行,很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因此对她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

读书不多的贺子珍也被毛主席不凡的气度、渊博的学识吸引,对毛主席的革命热情、革命气魄十分钦佩。

一种情愫在他们心里暗暗涌动着。

在后来的日子里,贺子珍看毛主席的眼神总是含情脉脉的,毛主席察觉到贺子珍对自己的情意,内心触动很大。

毛主席非常珍惜这份感情,为了便于贺子珍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毛主席把他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全部告诉了贺子珍。

毛主席向贺子珍讲述了自己的革命历程,并平静地告诉贺子珍,他在青年时期就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事业和革命理想。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坦诚地向贺子珍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和婚姻。

毛主席用伤感的口吻告诉贺子珍,他在1920年底和妻子杨开慧结婚,两个人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自从1927年在长沙匆匆一别,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杨开慧的来信了。

几个月前,他专门派人到长沙打听杨开慧母子的下落,得到的消息是“杨开慧已死”,就是不知道消息准不准确。

说到这里,毛主席低下头,耷拉着肩膀,整个人变得落寞起来,贺子珍从毛主席的神情里看出了他对家人的担忧。

毛主席把自己的经历呈现在贺子珍眼前,把自己的故事讲给贺子珍听。他说话时那么诚恳、那么坦白,没有一丝遮掩,贺子珍被他的光明磊落打动了。

与此同时,贺子珍也看到了毛主席身为革命者铁骨铮铮的一面,看到了毛主席为人夫、为人父内心柔软的一面,贺子珍的心被深深地触动。

贺子珍想,毛主席舍下家里的妻子、孩子,出来从事革命事业,人前人后都要隐藏起对妻子、孩子的担忧,该多么辛苦啊;革命事务繁忙,毛主席身上背着沉重的担子,每天孜孜不倦地工作,又没有人在身边照料,该多么寂寞啊。

想到这里,贺子珍动情地看着毛主席,看到他身上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贺子珍看毛主席的眼神里充满崇敬,充满心疼。

经过这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心靠得更近了。

1928年5月,毛主席和贺子珍结婚了。

结婚后,贺子珍用女性天生的贤惠无微不至地照顾毛主席,用女性细腻的感情关怀、体贴毛主席,默默地陪伴在毛主席身边。

贺子珍的到来,给毛主席忙碌的生活增添了温馨的气息,她几乎包揽了家里大大小小的日常琐事,使毛主席能够心无旁骛地干革命。

革命是艰险的,也是辛苦的,但毛主席和贺子珍同舟共济、彼此惦记、彼此信任,生活有苦也有甜。

然而,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子珍和毛主席的感情越来越牢固,但是贺子珍心里就像明镜一样,她十分清楚,她和毛主席之间还有另一个人存在,那个人就是杨开慧。

虽然毛主席派去的人回来汇报“杨开慧已死”,但战争时期,消息不很确定。

正因为如此,贺子珍始终觉得,她和毛主席的婚姻只是临时的,不会长久。她认为,毛主席和杨开慧是青年时期的情投意合,是思想的共鸣,是灵魂的共鸣。他们的婚姻是和青春、热血、革命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很难割断的。他们才应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才应该一起白头到老。

所以,从和毛主席结婚那天起,贺子珍就做了一个决定:一旦得知杨开慧的下落,她就自动离开毛主席,让这对革命伴侣重新团聚。

1928年6月,贺子珍陪同毛主席在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塘边村开展土地调查,进行革命斗争。离开塘边村回到井冈山后,毛主席和贺子珍住进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

有一天,毛主席注意到,贺子珍每次洗完两个人的衣服,都会把自己的衣服单独挑出来,归置到一个包袱里,从来不和他的衣服混着放。

毛主席为此感到很纳闷,便趁贺子珍整理包袱的时候,问她:“这是什么东西?”

贺子珍笑着说:“这是我的行李。”

毛主席把包袱接过来,解开包袱翻了翻,发现里面都是贺子珍的衣服、布鞋。在艰苦的革命年代,这几乎是贺子珍的所有“家当”了。

毛主席一脸困惑地问:“你准备你的行装干嘛?”

贺子珍老实说:“准备走呀,你什么时候把开慧姐接过来,我什么时候离开你。她带三个孩子,不容易,我还年轻,到哪里都可以工作生活。”

毛主席听了贺子珍的话,沉默了很久,他被贺子珍的大度感动了。毛主席拉过贺子珍的手,紧紧攥在手心里,无声地看着她。

也许是气氛太过凝重,35岁的毛主席难得的展现出了“顽皮”的一面,他故作认真地说:“我通知你一件事,杨开慧很快就来了。”

贺子珍听了,不假思索地拿起自己的包袱,一边迈开步子朝楼梯口走去,一边对毛主席说:“这样很好,我祝福你们夫妻生活美满幸福。”说完就准备下楼。

毛主席连忙拽住她:“你走什么,我这是骗你的呢,杨开慧哪里就来了。你不要老是这样,老说要走,要离开我,你应该很好地帮助我。”

毛主席的话是玩笑话,但贺子珍想要成全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心是真的,是赤诚的,不是那种虚情假意。

贺子珍不在乎个人的情感得失,只希望毛主席家庭圆满,不愿因为自己的原因使毛主席和杨开慧分离、和孩子们分离。

然而,一个噩耗的传来使贺子珍的一片苦心未能如愿。1930年11月,杨开慧壮烈牺牲。1930年底,报纸上刊登了杨开慧牺牲的新闻。

毛主席和贺子珍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震惊了,毛主席这才知道几年前派去长沙的人告诉他“杨开慧已死”的消息是不准确的,杨开慧是在不久前牺牲的。

看过报纸后,贺子珍的眼泪唰地流下来,她既为革命事业失去一位伟大的革命者感到惋惜,也为毛主席失去一位并肩前进的革命伴侣感到难过。

毛主席一连好几天茶饭不思,辗转反侧,他极力压制着心里的悲痛,一遍遍地对贺子珍说:“真可惜了,她是个女中豪杰呀!”

从那以后,毛主席异常担心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的安危,他们平安无恙吗?如今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一个个萦绕在毛主席的心头。

但是,毛主席得不到孩子们的下落,只能把对孩子们的牵挂和眷恋一再压进心底。贺子珍对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的担心,和毛主席的心情是一样的。

贺子珍尽心照顾毛岸英、毛岸青

1937年底,贺子珍离开延安,前往苏联治病、学习,结束了她和毛主席长达10年的夫妻情分。在苏联,贺子珍惊喜地遇到了毛岸英、毛岸青。

虽然这时候,贺子珍和毛主席的缘分已经走到尽头,但因着对杨开慧的崇敬、对毛主席深沉的感情,贺子珍对毛岸英、毛岸青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从那以后,她不遗余力地关照毛岸英、毛岸青,对待他们视如己出......

1938年,贺子珍顺利抵达苏联,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八部。巧合的是,她和毛岸英、毛岸青住进了同一座院子里。当时,毛岸英、毛岸青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不久后就要进入国际儿童院读书。

贺子珍安顿下来后,有人告诉她,杨开慧的两个儿子也住在这里。贺子珍听了欣喜不已,立即跑到他们的屋子里看望。

见到毛岸英、毛岸青的那一刻,贺子珍有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她知道两个孩子经历了很多苦难,她怜惜他们,决定代替他们的母亲杨开慧好好照顾他们。这对可怜的孩子,这对饱经磨难的孩子,贺子珍要把他们没有得到的母爱,毫无保留地给他们。

这一年,贺子珍29岁,毛岸英16岁,毛岸青15岁。

毛岸英、毛岸青不知道贺子珍是谁,也不清楚她和父亲毛主席的关系,只是第一眼见到贺子珍就觉得她人很随和。

后来,贺子珍经常去看望毛岸英、毛岸青,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给他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

贺子珍对毛岸英、毛岸青付出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兄弟俩心怀感激,但心里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忍不住问别人:“为啥她对我们那么好?”知情人便把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关系说了出来,兄弟俩这才豁然开朗。

一天天相处下来,毛岸英、毛岸青感觉到贺子珍是个真诚、纯朴的人,打心底喜欢这个阿姨,亲切地称呼她“贺妈妈”。而贺子珍对毛岸英、毛岸青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毛岸英在生活上很独立,非常健谈,会做家务、做饭、洗衣服,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毛岸青则不善言辞,不懂怎么照顾自己,欠缺自理能力。

后来,毛岸英、毛岸青离开了八部,进入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读书,和贺子珍不再在同一个院子里住,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41年,5岁的李敏抵达莫斯科。从那以后,贺子珍、李敏、毛岸英、毛岸青组成了小小的四口之家,他们在异国他乡相依为命,共同分享苦和乐。

毛岸英、毛岸青的年龄比李敏大一轮还要多,因此他们对妹妹李敏百般宠爱。有时候,国际儿童院发放了面包,毛岸英、毛岸青都会想着李敏,自己吃一部分,剩下的会带回家给李敏吃。

事实上,李敏也在国际儿童院读书,也得到了儿童院发放的面包。但两个哥哥平日里总惦记着她,总想把好的东西捧到她手里。李敏在哥哥们的呵护和偏爱下一天天长大。

每个星期六、星期天,毛岸英、毛岸青会准时出现在贺子珍的住处,和贺子珍、李敏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他们一起玩扑克牌,一起吃饭,欢笑声回荡在整间屋子里。

背井离乡的四个人互相温暖,在彼此中得到慰藉。

然而,一场战争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

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东方大学停办,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从莫斯科搬到了几百里外的伊万诺夫市,贺子珍、李敏、毛岸英、毛岸青也跟着来到伊万诺夫市,贺子珍毅然地用她瘦弱的肩膀为三个孩子撑起一片天。

为了让三个孩子吃上饱饭,贺子珍不眠不休地织毛衣挣钱,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块空地种菜。有了食物,贺子珍会让给孩子们,自己只留少部分充饥。由于疲劳过度、长期饥饿导致营养不良,贺子珍的身体渐渐消瘦,脸变得又黄又晦暗。

毛岸英、毛岸青能体会贺子珍的辛苦,总想帮她分担一些。每当做完作业,或者周末休息的时候,毛岸英、毛岸青就会帮助贺子珍打理菜园子。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贺子珍默默付出,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从来不喊苦喊累。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贺子珍把吃的都给了孩子们。

她看护毛岸英、毛岸青,养活毛岸英、毛岸青,就像一缕渺茫的微光,照亮了毛岸英、毛岸青在战争时期黑暗又苦痛的日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毛岸英、毛岸青、李敏一天天成长了起来。尤其是毛岸英,他开始对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听说了父亲再婚的事情,知道贺子珍现在是独自一个人生活。

毛岸英心思细腻,看到贺子珍常常一个人闷闷不乐,他大概知道是因为什么。他非常感谢贺子珍对他们弟兄俩的关怀和爱护,也由衷地祝愿她开心快乐,过上幸福的生活。

就这样,在陌生的国度,贺子珍、李敏、毛岸英、毛岸青彼此依赖、相互扶持,度过了一段艰苦又珍贵的岁月。

后来,毛岸英结束了在国际儿童院的学业,前往莫斯科读书。两年后,毛岸青也赴莫斯科读书。

从那以后,毛岸英和贺子珍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贺子珍对毛岸英、毛岸青的那些好,一直铭记在他们内心深处。

建国后,毛岸英向李敏询问了贺子珍家的住址,给她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在信里,毛岸英关切地询问了贺子珍的生活状况,并向她表示感谢,感谢她在苏联时对自己和弟弟毛岸青的照顾:“感谢贺妈妈,照顾我们弟兄俩。”

50年代,贺子珍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内心无限悲痛,痛苦地说:“他是我的儿子,他三年没有给我写信了,他一个人死在那么远的地方...”和毛岸英在苏联相处的点点滴滴此时都回荡在贺子珍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后记

世间有万物,唯有情义珍贵。

贺子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女性,她想要成全毛主席和杨开慧的一番苦心,无微不至地照顾毛岸英、毛岸青的体贴用心,都让人们看到了她身上闪闪发光的东西,让人感动,让人佩服......

23 阅读:2531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