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维稳”,叮咚买菜关城

灵兽 2022-06-07 09:15:09

▲这是灵兽第1168篇原创文章

逆境中,战略收缩,不失为一条“保命”的好决策。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叮咚买菜放缓了全国性扩张的脚步,转为收缩。

5月30日,据安徽网报道,叮咚买菜宣城和滁州站点将停止服务。随后,“叮咚买菜将退出安徽市场”登上热搜。有消息称,叮咚买菜方面或将裁撤多地业务,其中包括安徽宣城、滁州,河北唐山、广东中山、珠海等城市也于5月31日18点停止服务。

对此,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目前个别站点暂停服务,是公司对部分区域和站点进行的常规优化与调整。

从去年被曝大幅裁员的消息放出后,叮咚买菜就陷入“现金流紧张”的舆论里,再加上资本市场并不理想的股价和市值,如今,为了减轻成本压力,对一些站点进行关停。

这一系列的操作,不免引发外界的猜想:投资者是否对叮咚买菜信心不足?

逆境中,叮咚买菜选择战略收缩,在缩减成本的同时,更精细化运营核心区域市场,这或许是叮咚买菜的战略转折点。

收缩“保命”不失为一条好的决策。‍

1

叮咚买菜撤城

在叮咚买菜APP里已开通城市列表中,一共有36座城市。这是2019年春节之后,叮咚买菜“出逃上海”至今打下的江山,而报道中就一次性关掉5座,这不是小数目,更是对过去部分城市扩张策略的调整。

据叮咚买菜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叮咚买菜已在全国60个城市建立了1400个前置仓和分选中心。不过,2021年四季度,叮咚买菜在全国的新增前置仓数量仅为25个,是三季度增幅的十分之一,而2021年前三季度新增前置仓数量分别为139个、147个和239个。

种种迹象都在透露,叮咚买菜的步子慢了许多,逐渐收缩“战场”。

而从叮咚买菜关停城市的举动来看,首先,自然是订单量本身不足以支撑当地的运营成本,才出此下策。其次,这些城市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均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外围区域,多处于低线级城市。最后,其区域的零售业务被当地的传统企业所“垄断”。同时,新型电商业务也是社区团购业态的重点抢夺城市,前置仓客流量和客单价都会大受影响。

一边是,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模式从部分低线市场撤退;另一边,社区团购也忙着从一二线城市收兵。

今年以来,美团优选在西北四省和北京地区撤城,盒马邻里也从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撤出。

纵观前置仓模型,因要满足消费者即时配送的需求,要铺设足够密度的点位,配备足够的骑手,经营成本必然较高。这对于低线城市的用户具有一定的消费门槛,再加上社区团购的“烧钱”战术,竞争较为激烈。二三线城市的用户最初就并不是前置仓的理想消费群体。

但过去前置仓企业们依旧“执着”在全国布局,或许是来自资本压力,只有实现全国性的企业,才能完成上市,如今上市一年后,开始收缩。

除此之外,在叮咚买菜的财报中透露,上海地区于去年12月实现整体盈利,并且长三角地区于该季度实现UE(单位经济模型)翻正。而叮咚买菜在此次撤城的回应中,也着重强调,此次业务调整不涉及江浙沪地区。

毫无疑问,接下来叮咚买菜的战略核心是长三角地区,甚至想通过复制在上海地区的盈利模型,实现全部城市的盈利。

但上海地区的盈利,本就与本地资源的累积、消费习惯等因素有着巨大的关系,一旦复制到其他地区,难度可想而知。

最大的难度就是供应链的布局,叮咚买菜的供应链技术在行业中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革,更多是在本地搭建商品采购系统,但这很难在成本上与本区域的竞争对手来开差距,成本高,自然终端价格就高,与本地企业相比,并无优势。

另外,叮咚买菜在布局新城市后,需要铺设足够密度的前置仓,并配备足够的骑手,而这些基础配置不仅导致平台资金投入大,实现盈利的速度也慢。

在前置仓的计算公式中,全链条的履约成本包含仓租金、员工费用、配送成本、物流成本、折旧费用、水电费这六项,只有实现毛利率,才能说明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越强。

而在实际的计算中,如果单纯将门店租金、员工费用来计算运营成本,将供应链成本计算为公司成本的话,的确可以实现单仓盈利,但不代表商业模式跑通,毕竟,其中的市场营销费用、研发费用、企业管理费用等成本计入总公司中。

“实现盈利”的计算方式不同,各家有各家的计算方式,有时也难以达到行业的一致认同。

不过仅作为一家区域性的公司,叮咚买菜或许也已实现了自负盈亏。但作为一家全国性公司,盈利难题一直未解。

2

盈利?

近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叮咚买菜等11只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

据叮咚买菜2021年年报显示,2021年总营收为201.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7.5%,净亏损总计达64.29亿元,同比扩大超2倍。而单独看第四季度,尽管亏损依旧,净亏损近11亿元,2020年同期为12.5亿元,亏损有所收窄。

想要扭转局面,叮咚买菜不能“冷处理”。自成立以来,叮咚买菜亏损额累计已经超百亿元。

受前期为了扩张、上市而选择不计成本铺设点位的因素的影响,资本市场对叮咚买菜的看法也有所分歧,叮咚股价也萎靡不振。截至发稿时,叮咚买菜的市值从最初的55亿美元,跌到10.5亿美元左右,大幅缩水。

因此,叮咚买菜战略收缩,加速向已经盈利的区域看齐。

如梁昌霖所言,每个前置仓在经营一年后,日订单能达到1000单,客单价超过65元,在刨去履单成本后,每单的营业利润预计能超过3%。

而反观上海的盈利,取决于客单价和履约费用率这两个指标。平均客单价超过66元,综合履约费用率是21%左右。

由于上海的消费力强,人口密度又比较大、集中,能满足前置仓模式的要求,但其他城市恐怕并没有如此大量的生鲜“即时”消费需求。所以,在全国区域,叮咚买菜平均客单价在60元左右,综合履约费用率为33%。

这也是为何即便在上海盈利,但复制到全国的难度也不会小的原因,叮咚买菜在上海区域的用户消费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其他区域的差距很大。

除此之外,叮咚买菜的另一个棘手难题是现金流。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的显示,叮咚买菜的流动资产有65.16亿元,而流动负债有73.48亿元,本身流动资产已经不能覆盖流动负债。

现金流对零售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生鲜电商倒下的过往案例中,无一不是被现金流拖累,导致资金链断裂。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叮咚买菜持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为68.17亿元。继2021年6月底上市后,叮咚买菜再未获得过融资。如果持续亏损下去,可能导致现金流不足。

‍3

自救,预制菜?

叮咚买菜在用户量和单量流失的两个季度,也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

首先,创始人梁昌霖给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开始自救。原来叮咚买菜拼的是性价比,现在强调品质。言外之意,叮咚买菜要涨价了;紧接着,为了控制成本,开启大规模裁员;同时,提高了一线城市的免费配送门槛,价格至39元。在跑马圈地争抢流量之时,有着资本的加持,无门槛配送的模式,本就是低毛利生鲜电商盈利的阻碍。

据财报显示,叮咚买菜2021年产品收入达到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产品售卖业务占比提升,而推动这部分收入提高的品类主要来源于预制菜。

在虎年年货节中,叮咚买菜披露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0%。同时,毛利率也由2021年第三季度的18.23%提升至第四季度的27.70%。叮咚买菜曾表示,预制菜自有品牌商品可以提高用户粘性,同时也提高了毛利率和客单价。

尽管提升了客单价和收入,但叮咚买菜运营成本也随之同步增长。

另外,被叮咚买菜看好的预制菜,真能扛起盈利大旗吗?答案是不一定。首先,这个赛道挤满了竞争对手。不仅本就存在的相关企业,还有生鲜电商入局,更有大量餐饮企业,像海底捞、太二酸菜鱼、广州酒家等众多餐饮企业也在布局C端预制菜,并收效可观。

再反观叮咚买菜,不仅在餐饮口味和用户忠诚度上难以竞争过餐饮企业,更重要销售渠道受限,除了自家平台之外,也仅是入驻外卖平台而已,且配送范围也是前置仓周边,与此同时,叮咚买菜还需要花费大量的运营成本、研发成本,甚至面临食品安全等问题,尽管提升毛利,但也受到天花板的限制。

过去,大家很清楚,前置仓模式想要跑通,无外乎是提高客单价、提升毛利率,再通过提升订单密度优化履约成本,最终先实现单点位、单区域的盈利。

但达到这个盈利模式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配送到家的消费方式,已经基本被城市的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教育已经完成。同时,传统商超、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这些业态对于到家业务的态度也早已改变,当其他零售业态的到家业务逐渐崛起,已经与前置仓形成一定的竞争。

因此,前置仓业态实现盈利的压力仍然很大。叮咚买菜仍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进而深耕供应链和核心区域城市。

资本和投资者信心、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和市值,对叮咚买菜而言,同样重要。这些都关系到其后续融资问题。

对叮咚买菜而言,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0 阅读:119

灵兽

简介:一群资深媒体人打造的新媒体平台,为商业原创报道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