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上市背后,并非花团锦簇。
文|智库君
经历了资本热情冷却、业务收缩、裁员潮的自动驾驶企业再度热闹起来,多家中国初创自动驾驶企业掀起了赴港、赴美上市潮。
北京时间11月27日晚,在纽约时代广场,彭军与楼天城带队,成立8年、经过7轮融资的自动驾驶头部公司小马智行(Pony.ai)正式敲钟上市;一个月前纳斯达克巨型电子屏上“WeRide Inc On Its IPO”滚动播放,成立于2017年的文远知行挂牌上市,抢先一步摘得“全球Robotaxi第一股”桂冠;与文远知行几乎前后脚时间,智驾科技公司地平线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更早之前,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自动驾驶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也于今年成功登陆港交所。此外,做ADAS的纵目科技、做智驾解决方案的Momenta、做智能驾驶和舱内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佑驾创新,都在准备冲击IPO。
苦熬数年,自动驾驶玩家们集体冲破结界,迎来IPO时刻。但扎堆上市背后,并非花团锦簇。
一是自动驾驶公司的主营业务尚未大规模商业化,现金流承压,且长期高研发投入对资金的渴求缺口巨大,二是要偿还几年前在一级市场欠下的“债”,兑现对投资人的承诺。
同时上市之后,企业真实的经营数据被公开,自动驾驶公司普遍亏损失血,商业化变现之路坎坷,何时盈利、能否度过商业化爆发前夕的艰难时刻依然是未知数。
为何扎堆上市?
10年前自动驾驶行业兴起之时,投资人坚信这一充满前景的行业会改变未来出行市场。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最为火热的2021年,数据显示,当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共有144起投融资事件,融资规模高达932亿元。
受制于高技术门槛、长研发周期和大量的资金需求,靠金钱堆起来的自动驾驶生意迟迟未能达到回报预期,而裁员、破产、项目受阻、业务收缩等消息裹挟着自动驾驶企业进入寒冬,Argo AI、Ghost等一批明星公司悉数倒下。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笼罩在全球自动驾驶行业头顶的阴霾始终未消散,资本对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热情逐渐减退,国内融资规模开始缩水,2022年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事件约为128起,融资规模仅240亿元,相较2021年大幅缩减了74%;2023年自动驾驶领域公开了近140起重要融资事件,但披露融资总额仅仅200亿元左右。
现阶段可能是自动驾驶公司筹谋上市的最好时机。
一方面,今年10月,特斯拉公开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的实体车型和量产时间表,推动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行业的信心走高;另一方面,自动驾驶企业到了不得不上市的关口,兑现承诺、给投资人回报的时候到了。
据悉,国内市场的股权投资,大多数投资方会与创始团队签订对赌协议,即被投资公司在约定期限内没有达成如上市等条款时,创始团队需回购投资人手里的股份。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投资周期来看,人民币基金投资一般是六七年左右,美元基金也不大会超过十年。目前寻求上市/已上市的自动驾驶企业基本成立了七八年以上,他们和老股东签订的回购条款也基本都已到期,上市是投资方理想且体面的退出渠道之一。
在热钱疯狂涌入自动驾驶行业的那些年,这一批自动驾驶公司凭借名校出身、大厂履历以及极具想象空间的自动驾驶前景,或多或少都拿到了资本的加持,其中不乏达到独角兽级别估值。换句话说,过去几年在一级市场拿的钱越多,如今上市就越迫切。
再不上市就晚了?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高企的研发投入以及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条件,让自动驾驶公司普遍面临持续亏损,IPO的春风得意背后其最真实的业务情况、盈亏情况等一览无余。
根据招股书,小马智行近三年(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高达3.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59亿元),文远知行三年半(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51亿元,地平线同期累计净亏损达到226.21亿元,黑芝麻智能同期累计亏损达105.68亿元。
以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两家头部自动驾驶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其营收无法覆盖高额的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文远知行营收同比减少17.81%至1.5亿元,净亏损额同比扩大36.56%至3.16亿元,其研发支出同比增加37.51%至5.17亿元;小马智行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01.2%至1.8亿元,净亏损同比收窄25.6%至3.7亿元,但其同期研发支出为4.2亿元,是营收规模的两倍以上。
此外,在一级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自动驾驶公司很难再融到钱。文远知行今年6月获得了广汽集团一笔不超过2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小马知行今年10月获得广汽集团27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两者或多或少沾了点IPO的光。
若不考虑上市因素,文远知行上市前最后一次融资发生在2022年底,小马智行继去年获得沙特1亿美元投资后今年未有新钱进账。此外,Momenta最新一次融资发生在2021年底,黑芝麻智能从2022年开始未在一级市场获得新的融资……
一边是账上不多的资金,文远知行账上有18.3亿元、小马智行有23.8亿元、地平线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13.6亿元,一边需要高投入推动业务发展,自我造血不足的自动驾驶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随着现阶段资本市场回暖,上市几乎成为唯一的融资方式。
而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均选择了赴美上市。有观点认为,目前A股IPO在收紧,港股较为保守且偏爱已经盈利的公司,只有美股才撑得起自动驾驶公司动辄10亿美元融资的期盼。
Robotaxi的商业故事走通了?
内外双重压力下,依托上市打开新的融资渠道和业务发展空间,越发成为自动驾驶玩家活下去的选择,而构建稳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则更为重要。尽管各家在技术路线、产品和商业模式上出现分化,但Robotaxi是目前大多数自动驾驶公司均有布局的领域。
在业内看来,商业化道路上撑起自动驾驶企业估值的仍是L4技术,2026年将是Robotaxi规模化量产元年。
Robotaxi一直以来声量并不大,但今年7月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引起广泛关注,从价格、安全性、行业影响等引起广泛讨论,Robotaxi迅速进入大众视野。10月特斯拉向外界展示了没有踏板、取消了方向盘的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推动市场情绪走高。
不过,Robotaxi本质上是一个慢生意,百度萝卜快跑在国内最早开始Robotaxi商业化探索,目前只在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小马智行今年才在北京、广州、深圳三个城市开始全无人商业化运营。
“无人驾驶出租车要实现规模化商业化,需在单一城市投放500至1000辆,才能可能达到收支平衡。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营背后,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如调度系统和地勤维护体系等。”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此前透露,根据小马智行的测算,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当投放量达到1000辆时,运营才有望实现盈亏平衡;在这一平衡点之后,随着每增加一辆,成本会进一步下降,毛利率则会提高,进入正向循环的自我造血阶段。
商汤绝影CEO、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晓刚认为,自动驾驶实现盈亏平衡可能还需要有三年左右的时间,这取决于自动驾驶车辆的数量,需要百万级的量去支撑业务的发展。“除了体量外,比较重要的是合作的模式,要以更高性价比的方式去完成合作。”
虽然一系列政策利好加速了Robotaxi落地,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面临巨大的考验,运营的时空覆盖程度、端到端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和成熟度、法律法规的支持、安全和伦理问题的解决、成本、社会接受度等均关乎着能否形成商业闭环。
据华鑫证券测算,Robotaxi的单车盈利模型将在2027年左右实现,其中成本侧的主要下降驱动体现在硬件成本的下降+智驾能力提升带来的单车远程安全员成本下降,营收端方面,随着Robotaxi运营时长提升+空驶率下降这两个指标的改善,预计在2027年实现单车盈利和成本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