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锐评丨代理人,养老社区的终极售后践行者

天鼎聊商业 2024-09-12 15:12:51

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或许并不快乐

——走访感受

或主动或被动,寿险业的众多行业主体或先或后地选择了养老社区。

从承保端助力代理人展业,到投资端匹配险资长久期需求,再到加速演进的老龄化和动荡不安的全球政经局势,聚焦养老似乎越来越正确。

尽管后进者多选择租赁期间无法律保障的租赁物业式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为一二十年后能否正常经营埋下巨大隐患,但这却并不妨碍险资天量资金持续投入的热情和决心。当然,这也符合诸多保险公司当下经营管理层短视利己思维下的惯常操作逻辑。

选址-租赁-装修-开业,只要完成养老机构的挂名运营,养老社区即可以成为其代理人销售展业过程中的一大赋能工具。

只要可以实现保费揽收,保险公司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称之为成功。

至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而言,某种程度上则可称之为各家争抢的“商品”。当然,这种争抢绝不限于险资养老机构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类养老机构。

只是险资养老机构可以提供的养老社区品质相对更为高端,且因挂钩保费使得在实际入住费用的比拼中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概而言之,凭借诸多优势,险资养老机构在客源的争抢中逐渐占据上风,入住率持续攀升。

但近期走访多家养老机构后,却有两点不同的感受,一是入住的老人并不快乐,二是这种不快乐或许可以成为险企的一大核心竞争优势。

养老社区的老人并不快乐

只有个体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近年来,对于入住人群,养老机构通常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自理的活力类老人,一类是失能半失能老人。

在传统印象中,鉴于“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历史文化积淀,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养老社区更多是无奈的选择,于其自身而言,区别只在于养老机构的品质。

对于尚可自理的活力老人而言,在过往宣传中更多是基于自身需求,尤其是对可摆脱日常家务琐事的美好养老生活的期待,进而主动选择入住高品质养老社区。但在实际走访过程中却发现,现实或许并非如此。

在走访的多家社区中,目所能及的老年人,大多都在参与着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整体的感觉是生活无忧且乐在其中,而一旦坐下来与其沟通,不用太久老年人的情绪便会出现剧烈波动。

不管子女在国外还是就在身边,不管是主动要求入住还是被动入住,不管是谈及子女逢人便夸者还是拒绝谈及该话题者,其背后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与子女间或明或暗的矛盾,且往往不可调和或碍于种种原因无法调和。在此背景下,选择入住养老社区更多是无奈之举。

更进一步看,与居家老人相比,养老社区的老人更不快乐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与真实世界的隔绝。不管环境如何高端,但其终究是把人生后半程完全固封于一个物理空间之中,每天见到的、吃到的、玩到的几乎不会有太多变化,从初入住时的兴奋到后期的慵懒和无力,往往是老年人的常态。

把一个人完全封闭在一座5A级园林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之后的情形,或许脑补宫廷剧便会有答案。

也正是在走访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为什么会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一书中,将养老机构称之为“监狱”了。

险企潜在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缓解焦虑和无助的或许只有真诚的交流和新鲜的生活。

对于险资养老社区而言,其入住的老人多是保险客户或客户的父母/岳父母,而优越的社区环境和投保后的优惠入住条件,使得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人对养老社区寄予了更多期待,但作为服务机构,其所传达出的真实情形往往会影响更多人的选择。

下一代保险主力客群,除为父母一代选择养老社区外,亦在通过上一代的入住感受来筛选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如前述所言,当下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或许并不快乐,几乎家家都有的家庭矛盾/代际矛盾是其一,经年累月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且难以真正走出去触摸这个真实的世界则是其二,后者往往更要命。

但险资养老社区的好处,就在于其可以做更多。毕竟,它的客户多数来源于保险代理人,而代理人往往也是对这个世界感触更真实、范围更广泛的一类人群,更重要的是其有着普通上班族所不具备的另一大优势——自由的时间。

如果一个代理人在销售完一张大额保单,并由此为养老社区带来一位入住客户之后可以再多做一步,或许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结果。

多出来的一步就是保险代理人的志愿服务。

当下,很多养老社区确实已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但这种服务更多是形式意义上的,毕竟,每个在职人员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统一组织的志愿活动中,表演式的志愿活动早已司空见惯,但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真正可以坐下来陪着聊聊天,讲一讲外面世界变化的人。虽然他们不再去菜市场买菜,但他们却可以从陪着聊天的人的描述中,去感受菜市场带来的那份烟火气。

时间很贵,但持续地付出,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 END >

0 阅读:0

天鼎聊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