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解释一下,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懂这个排序,而且懂它的基本含义,才有办法把这个观念搞清楚。
先说《经》,《经》是中国古代的国家政策规范,你可以理解为古代中国的”宪法”,在古代中国,懂得《经》是什么意思的人,就有资格讨论国家大事。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说,我懂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我能背几句话就行了。那远远不够,你基本上要把《五经》《九经》,甚至是《十三经》里面的,每一经都滚瓜烂熟的,能默写,而且你还需要知道,每个字的基本含义。还能够讲的头头是道,才有资格讨论国家大事。经到底有几本?刚才说的《五经》《九经》《十三经》到底是写了什么?那是有更大的学问,这以后我们有空详细说。
继续,《史》是什么?《史》就是国家的官方档案,你可以理解为古代中国的”国务院档案”。是国家级的资料,一般人是不能随便碰的,更不能随便讨论,不然会出事。你不能说,今天我心情好,我在自己家写一本历史书,那可不行,像我今天这种在网上写写历史故事,那是21世纪的时候,才有的特权。古代中国是绝对不可在自己家里写历史,这是要掉脑袋的事。
这里扩展一下,我们来说说古代的历史怎么写。最早历史,是龟甲兽骨上,雕刻的一些符号,就是甲骨文了,由于材质的物理属性,写起来一定是不能口语化的,否则的话,把“这个,那个,嗯,哎呀,哇塞”都雕刻上,哪个雕刻工人受得了,只能选择集体跳槽,所以一定是简洁明了。
最早历史都因为这个原因,写的非常冷冰冰,完全没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情节,因为书写工具。决定了这一点。后来,虽然书写工具,进化到了毛笔+竹、木简,可以用毛笔写在竹、木简上,轻松太多了。但这个书写语法的习惯就保留下来了。
而且说实在的,竹、木简的数量也有限,你不能随便写,像今天的网文,动不动就写几十万字,上百万字,上千万字的。你用竹木简写,用量都可以盖出一座皇宫,那谁受得了?所以,历史写的很简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那时候的历史,需要口口相传的逐字解读,那些希望以史为鉴的,是统治阶级,是贵族,都不是平常人,平常人没资格学历史,没有专业人士解读的话,也没人看得懂历史,当年可没有什么度娘。所以,当你读到我的历史文章,应该倍加珍惜。
等到宋朝以后,尤其是南宋,当时民间说书的人,开始以史为生,变成了大众最早历史老师,就像我现在做的事情一样,我一边说历史故事,一边请各位看官老爷赏个茶水钱。就像我的同行,老郭说的,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浅。日积月累,这些说书人说着说着,就给历史注入了灵魂,越说越来劲。就把那些本来生僻冷硬的历史,变得脍炙人口的故事。三国,说唐、杨家将、说岳、水浒,全部都拿出来讲了,越说越有意思,从此以后历史就从贵族专有的知识。变成了大家共有的记忆了。
言归正传,《子》是什么?《子》是重要学者的专著,是一个专门的主题的论著。你可以理解为是古代中国,”中科院”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包括了诸子百家,包括了各种宗教的专著。他会影响人的思想,所以也不能忽视,但是终究没有上升到,国家级档案或是国家级政策的地位。所以,排在第三位。
那《集》是什么呢?《集》就是私人学者的著作集,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各种畅销书了(当然不畅销的也有)。
在中国古代,经史子集的地位,是由上到下排序的。所以影响了:甲乙丙丁,也从原来的1234这个意思,变成了好到坏这样的排列顺序。比如说在科举考试中,甲等的考生要比乙等的考生成绩好。
此刻,你已经懂了经史子集的含义,算是跨入读书人的门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