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床领域,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称:多数国产机床使用寿命仅为三年,三年过后,因其精度与部分性能的丧失,几乎难以再被视作合格机床。在当下,国产高端机床已具备五轴技术、重心驱动以及复合加工等先进特性,可为何在用户心中,国产机床依旧难以与进口机床相媲美?深入探究,原因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把控环节的差距
谈及生产层面的差距,不少人下意识地认为,是国产厂家所使用的母机不够先进,生产环境欠佳所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近年来,国产厂家在制造母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生产环境也持续优化。一些实力强劲的企业,其采用的母机与进口厂商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然而,最终生产出来的机床却依旧难以超越进口产品。其缘由主要有两点。其一,车间工人从事机床生产的时间较短,普遍仅有几年工作经验,而机床制造恰恰极度依赖丰富的经验积累;其二,生产流程管理存在漏洞,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之处,工作人员常常敷衍了事,甚至在部分关键部位的处理上也不够严谨。
二、创新维度的鸿沟
我国机床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从发展伊始直至现今,众多机床产品都存在模仿国外的痕迹。国外进口机床如何设计、如何制造,我们便依样照搬。但对于其中设计原理、布局结构的缘由,许多厂家却难以给出清晰合理的解释。 这种“拿来主义”极大地限制了国产机床企业对产品的深入理解,阻碍了对机床设计依据的深入探究,同时也忽视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进而导致差距逐渐拉大。唯有从市场实际需求以及客户个性化需求出发,实现从无到有的自主产品设计与制造,透彻掌握每一个设计结构、每一组装配数据的核心要义,才有望逐步缩小与国外厂商的差距。
三、实际使用环境的天壤之别
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状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国产机床与进口机床所面临的使用待遇截然不同。在大多数机械加工企业中,进口机床往往被安置于恒温车间,机床床身周边还会挖掘防震沟,配备经过动平衡处理的夹具与刀具,使用顶级的润滑油和切削液,并安排工厂内经验最为丰富、技术最为精湛的师傅进行操作。 反观国产机床,进入恒温车间几乎是奢望,能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就已相当不错。在配件与刀具的选择上,仅仅满足能用即可,日常不仅缺乏保养维护,甚至连基本的安全检查都流于形式。在使用过程中,还经常承受大吃刀量的超负荷运转,承担着最为繁重、恶劣的加工任务。在如此悬殊的使用环境差异下,国产机床表现欠佳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采购生态及综合服务能力的差距
一方面,国产机床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价格往往需远低于进口机床,然而关键部件却又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国内采购环境错综复杂,部分采购方一味追求低价,极易陷入假冒伪劣产品的泥沼,最终引发质量问题。 此外,用户采购机床时,所期望获得的并非仅仅是机床设备本身,而是一套完整的、伴随机床使用的工艺解决方案。机床产品是在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推动下逐步发展成熟的,而国产品牌大多缺乏与用户共同成长、协同优化的历程。 综上所述,国产机床若想赢得用户的认可,并非一定要追求多轴联动、复合加工等高精尖特性,也不一定要实现超高精度。最为关键的是要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力求在使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性能依旧不逊色于国外同类产品,如此方能逐步扭转在用户心中的不利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