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外网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外国人擅长创新,而中国人只会抄袭。有位外国网友声称:“创新是西方的专长,中国人只是依样画葫芦,虽能高效产出,却缺乏创造性思维。”
这种说法有依据吗?有人觉得看看 1927 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照片就明白了。
那次会议可谓是历史上顶尖科学家的大聚会,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众多全球闻名的科学家都出席了,然而其中没有一位中国人。从近代科学发展来看,牛顿建立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学、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等,这些推动世界进步的理论发明被视为 “从 0 到 1” 的创新,而近代中国在这方面似乎毫无建树。
的确,西方在许多领域占据技术先发优势,中国如今一些擅长的领域,如高铁技术(源于日本)、无线通讯(源于意大利)、新能源(源于德国)等,是在西方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在材料科学、工业母机、光刻技术等方面确实存在不足。就像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到的,基础科学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基础研究的新发现才是原始创新,其重要性高于应用创新。这似乎成为了 “西方靠创新,中国靠抄袭” 这种观点的依据,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中国并非缺乏创新能力。在应用创新方面,中国取得了不少成就,如墨子传信、高铁飞驰、电磁弹射、光伏出海等。尽管中国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会创新。钱学森曾说过:“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事实上,中国从曾经农业社会的 “跟跑者”,到如今成为工业强国的 “并行者”,仅仅用了 70 多年(1953 年至今)。虽然中国目前是创新大国,还不是创新强国,在部分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短板,但已取得的进步不容忽视,我们不应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