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首届口译大赛探索人工智能与口笔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扬眼 2024-03-27 18:05:41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口译员?在日前举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2024口译大赛上,专家学者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场由西浦人文社科学院文学与翻译系主办的首届西浦口译大赛,吸引了全校共138名学生的热情参与,其中64名学生晋级比赛,最终12名学生成功进入决赛。来自英语研究专业口笔译方向的大三学生陈俣璇脱颖而出摘得桂冠。

口译是必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决赛现场,西浦学术副校长阮周林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辞,强调了口译技能不仅是一种职业追求,更是一种必备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拿大魁北克省笔译、口译及术语学家行业协会在其视频致辞中以官方语言为法语的魁北克地区为例,指出了多语翻译工作的不可缺少性。

西浦人文社科学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强调理论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翻译学科坚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我希望学生能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无论结果,享受比赛,探索将笔译、口译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也希望比赛能成为一个起点,让我们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继续讨论和思考如何激励更多年轻一代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汤蓓蓓教授说道。

决赛结束后,经过严格评审,来自人文社科学院英语研究专业口笔译方向的大三学生陈俣璇获得了本次大赛的第一名。陈俣璇从大二开始学习口笔译课程,雅思成绩斩获8.5分,目前在自学全国翻译资格考试的三级口译课程。

“做口译需要终身学习,而且需要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我非常享受这个学习和对所有事物都有所了解的过程。我也很喜欢流利地输入和输出双语,口译能够给我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这个成绩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肯定。一方面是对我自己专业能力的认可,一方面也是见到了有这么多对口译充满热爱的同学和前辈们,我也更加认可了这个职业选择,更坚定的想立志成为一名职业译员。”陈俣璇分享道。

评委们对参赛选手们的镇定自若印象深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孟祥春教授肯定说:“候选人们需要独自在台上,面对这么多评委和观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重要的是选手们跨越语言、文化和思维模式的能力,在现在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人工智能不会真正击败人类

这次比赛不仅是一场口译技能的较量,也是对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类口译与翻译员的思考与探讨。在比赛结束后,评委之一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前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会议管理部口译负责人李正仁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机器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翻译工作,但机器不会真正击败人类,人类口译员也不会很快消失。

“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其实没有人会谈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译员’这件事。因为翻译、口译涉及到保密性和责任性的问题。一方面机器无法为它犯的错误负责;另一方面在私人以及高度机密的场合,只有人类口译员的存在使人们可以安全而自由地交谈,而不用担心内容被他人掌握。”李教授解释道。

在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们从语言学、机器学习以及人文角度探讨了口译的发展前景和人工智能对口译的影响。他们一致认为,尽管技术的发展会改变口译的工作方式,但人类个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与人情味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西浦语言学院现代语言中心主任苏珩骅博士,是活跃的语言学家及多年的口笔译工作从业者,她分享道:“我多年来在口笔译工作中学习到的短期记忆力、信息提取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都让我受益终身。以及最重要的就是我与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人之间建立的联系,这是作为译者我获得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做口译是充满压力与挑战的,我们可以从口译开始、超越口译,考虑向其他专业拓展的可能性,比如国际贸易、国际研究、文化研究等等。保持每一种可能性的开放,自信、警觉,现在就开始有所作为。”孟祥春教授补充说。

西浦助理副校长(教学)AdamCross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指出:“今天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口译艺术的庆祝活动,展示了我们快速发展的翻译本科专业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人文社科学院文学与翻译系的专业性和职业精神的充分展现。”

“这次比赛没有输家,经历即经验。无论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优秀的双语能力只会成为同学们事业与人生的助益。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习,享受大学生涯的快乐和美好。未来当你们进入社会,走入工作岗位时,期待与你们顶峰相见。”文学与翻译系系主任、本次大赛的总协调人胡婉博士如此期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顾秋萍

通讯员顾已一寇博

校对盛媛媛

0 阅读:14

扬眼

简介: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