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梅花喜神谱》:家传一本宋朝梅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7-31 23:22:32

原创 崔崔

南宋文人画家宋伯仁绘编的《梅花喜神谱》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木刻图谱或图集,也是第一部私人编刻的梅花画谱。

此书初刻于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但是原刻本现已失传。

现存上海博物馆,为景定二年(1261年)金华双桂堂重刻本,此堂为民间刻书坊,刻工不详。但,总体上说,刀法古朴明快,刻印均具相当水平,在版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部画谱为何不叫《梅花画谱》,而称为《梅花喜神谱》?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该谱的题跋中解释过原因:“盖宋时俗语,以写像为喜神也。”宋代的“写像”也叫“写真”“写生”,与江浙一带的“喜神”的读音十分接近,至今江浙一带确实还有称画像为喜神的。所以“喜神谱”可能是方言的“口彩化”形成的这么一个吉祥好听的名称。

全套图谱分为上、下两卷,共刻有100幅梅花图,按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八个梅花的自然开花过程次第展开,百幅梅花图姿态各异、情态万千。每幅均题有画名和五言诗一首,以题名点明梅花的形态,以五言诗延展题名的含义,使得画、题、诗融为一体,增加了图谱的趣味性与想象性。

图谱以木版阳刻,用墨印成,表现出“墨梅”单纯朴素的视觉效果。这百幅梅花图,除蓓蕾四枝及小蕊中“丁香”一枝外,其余每幅折枝只表现一朵梅花,形同剪影,果断明快,言简意赅。譬如,“麦眼”之梅图,属于蓓蕾四枝之一。单枝斜出,五只蓓蕾犹如刚抽穗的麦粒,十分形象,配以一首五言诗曰:“南枝发岐颖,峻恫占岁登。当思汉光武,一饭能中兴。”

翻过一页,再看梅图,那些麦粒已经长成了滴溜圆的螃蟹眼珠,故名“蟹眼”,与之相配的五言诗为:“爬沙走江海,惯识风波恶。东君为主张,显戮逃砧镬。”

再如,“樱桃”,属于小蕊十六枝之一,形状宛如一颗樱桃,呼之欲出,生动可人。

而“孩儿面”也属于小蕊十六枝之一,其形状恰似一张小孩脸,眉、眼、嘴、鼻,一一具备,皱着眉头,似乎是受了委屈,趣味颇佳。

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有诗说宋伯仁“家传一本宋朝梅”。称每至花开时,徘徊竹篱茅屋间,满腹清霜,两肩寒月,精心写真,融神其间,谛玩梅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自甲坼以至就实,图形百种,各肖其形。

从表面上看,宋伯仁刊刻《梅花喜神谱》是在“闲工夫作闲事业”,但是蕴藏在这部画谱背后的则是独特的宋代梅文化。

梅花,自古是中国君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灭亡,南宋偏安,金人虎视,当时的文人以自己擅长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现坚贞不屈、爱国忠君的感情,而梅兰竹菊等四君子题材更成为当时文人画家喜爱描绘的对象。这亦促成了宋代梅文化的兴盛。

画谱中的100首题画诗多数是借题遣怀,藏有深意。

如第三部分大蕊八枝之一的“琴甲”诗云:“高山流水音,泠泠生指下。无与俗人弹,伯牙恐嘲骂。”由初绽如琴甲的一朵梅花而联想到《高山流水》的琴曲,写梅之高洁,但无一字言梅,又似乎无一字不言梅,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忧国忧民、广求知音的情怀。

最后第八部分就实六枝中的“橘中四皓”“吴江三高”“孟嘉落帽”使用的均是同一烘托手法,即用商山四皓、范蠡、张翰、陆龟蒙、孟嘉的品格来比拟梅花,突出作者所欣赏的文人独具的精神气质。

宋伯仁在自序中说:“是花也,藏白收香,黄传红绽,可以止三军渴,可以调金鼎羹。此书之作,岂不能动爱君忧国之士。出欲将,入欲相,垂绅正笏,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一部小小的梅花谱,与宏大的“爱君忧国”“措天下于泰山之安”之思发生关联,这或许与南宋文人独特的命运与心境有关。

这部《梅花喜神谱》,不仅可作为画梅的教材学习,同时,也是一部君子精神品质的陶冶之书——家传一本宋朝梅,凌寒风骨傲乾坤。

0 阅读:3

真情豫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