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了恢复汉室,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进行了五次北伐,遗憾的是,这五次北伐,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大都是因为运粮困难,粮草跟不上,最终无奈撤军。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没有粮草是不行的,而诸葛亮如果让这四个人分工,让这两位大将率军进攻,让这两个人搞后勤,北伐就不会缺粮了,会有很大的希望,那么,这四个人,都是谁呢?他们怎么分工呢?
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有三次是因为粮草问题,跟不上,拖了后腿,分别是哪三次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让赵云和邓芝据箕谷,做疑兵,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因为错用马谡做先锋,马谡在街亭被魏国大将张郃击败,导致诸葛亮进退失据,被迫撤回汉中。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魏军大将曹真抵挡诸葛亮,诸葛亮大军因为粮草没了,被迫撤军。在撤军时,诸葛亮军斩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国大将王双。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第诸葛亮三次北伐,派大将陈式,进攻武都和阴平两郡,魏国大将郭淮准备进攻陈式,诸葛亮出至建威,逼退了郭淮,占据了两郡。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诸葛亮第第四次北伐,进攻祁山,以木牛运粮,后因粮草跟不上,无奈退军了。魏国大将张郃率军追击,在木门被诸葛亮军射死。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从斜谷出兵,以流马运粮,占据五丈原,与魏军大将司马懿对峙。诸葛亮因为粮草跟不上,决定分兵屯田,以作长久打算。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从这五次被北伐来看,诸葛亮有三次是因为粮草跟不上,分别是第二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当时,诸葛亮是北伐的总指挥,又要打仗,又要兼顾粮草,分心了,一个人不可能一心两用。其实,诸葛亮可以做出一个更好的安排,这样,北伐就有很大的希望了。
五次北伐,三次因为粮草跟不上,这是非常遗憾的,诸葛亮当时应该让魏延和姜维分别率军进攻魏国,然后让杨仪和自己负责粮草供应,搞后勤,这样,绝对不会缺粮。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什么?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搞内政和后勤的专家和高手,以前,刘备打仗在外,都是诸葛亮在后方搞后勤,保证粮草供应。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因此,诸葛亮负责搞后勤,百分之百没问题。
然后,再让杨仪搞后勤,杨仪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个搞后勤的高手,诸葛亮每次出去打仗,都是杨仪负责粮草等后勤问题,再难的问题,到了杨仪这里,都不是问题,杨仪都会迎刃而解。
《三国志 杨仪传》记载: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
可以说,杨仪是搞后勤很厉害的人才,因此,也绝对没问题。
那么,怎么安排呢?
众所周知,魏延和杨仪关系不好,水火不容,两匹马吃不到一个槽里去,因此,不能让杨仪给魏延搞后勤,不能让杨仪和魏延搭档,否则,会出问题。
那么,只能让杨仪给姜维搞后勤,负责粮草,他们两个搭档。而诸葛亮给魏延搞后勤,这样,魏延也服。
因此,在保证粮草的情况下,让猛将魏延和姜维兵分两路,合击魏军,肯定有把握。
魏延勇猛过人,也有谋略,可以说,智勇双全,魏延负责镇守汉中近十年,汉中固若金汤,足以显示魏延的能力,魏延还在淮西以偏师击败魏国大将郭淮和费曜,能力非凡。
姜维也是一流的将才,有勇有谋,而且,非常忠心,姜维的能力,后期已经证明出来了,否则,做不到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北伐中原。
诸葛亮如果不上前线,不分心,只专心搞后勤,他们四个人合理分工,解决了粮草问题,北伐的希望就大了。
要让小便打前锋
那个时候还有谁打的过魏延[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