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到报纸上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
引言:
一份泛黄的旧报纸,一张黑白照片,让一位广东妇女泪流满面。1950年的那个早晨,曾雪明颤抖着手指着报纸上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照片,喃喃自语:"这是我的丈夫,这就是我的瑞哥!"二十五年的苦苦等待,她终于在报纸上找到了那个曾与她相守的男人。然而,当年那个温柔体贴的李瑞,如今却已是威名赫赫的越南领袖胡志明。这位在广州街头苦等了四分之世纪的女子,与这位叱咤风云的革命家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个注定无法相守的婚姻,又为何会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重现在世人面前?
一、偶遇与情缘(1925年)
1925年的广州,正值国共合作时期,这座南国城市吸引了众多怀抱革命理想的青年。在广州市东山区一座两层小楼里,时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秘书的蔡畅常在此接待来自各地的革命同志。
那是一个微雨的下午,李瑞拿着一封介绍信来拜访蔡畅。他穿着一身半旧的青布长衫,手中握着一把木柄雨伞,正要登上通往二楼的木质楼梯。就在这时,一位身着旗袍的年轻女子从楼上匆匆下来。楼梯狭窄,两人相遇,李瑞连忙侧身让路,不料这个动作反而让女子的手包掉在了地上。

这位女子就是曾雪明,时年二十岁出头,在妇女部做文书工作。她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小受到新思想熏陶。当时的东山妇女部办公室,经常有各地进步青年来访,但像李瑞这样彬彬有礼的越南青年却很少见。
李瑞三十五岁,已是越南革命运动的重要人物。他此行是受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委托,专程来广州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商谈越南革命事宜。在蔡畅的办公室里,李瑞谈吐不凡,深得在场同志的赞赏。
那天之后,李瑞开始频繁出入妇女部。表面上是为了革命工作,实则常常借故与曾雪明搭话。在那个年代,革命青年们虽然追求进步,但在男女交往上仍显得拘谨。李瑞每次来访,总会带一些革命刊物,借着讨论文章的机会与曾雪明交谈。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瑞得知曾雪明对法语很感兴趣。作为精通法语的知识分子,李瑞主动提出教她法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甚至托在法国的同志寄来了一本法语启蒙读物。
蔡畅很快注意到了这对年轻人之间的微妙情愫。作为一位开明的革命前辈,她并未阻拦,反而创造机会让两人多接触。每当妇女部举办读书会,她都会邀请李瑞参加,而曾雪明总是被安排坐在李瑞旁边做记录。
1925年深秋,在东山一家小茶馆里,李瑞终于向曾雪明表明了心迹。他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也说明了自己终将回到越南的决心。出乎他意料的是,年轻的曾雪明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表示愿意和他一起为革命事业奋斗。

这番促膝长谈之后,两人的关系快速升温。李瑞经常带着曾雪明去沙面散步,那里的法国梧桐树见证了这对革命情侣的甜蜜时光。他们漫步在西式建筑之间,谈论理想,憧憬未来。有时,他们也会去珠江边的点心店,李瑞总会为曾雪明点一笼她最爱的虾饺。
二、短暂的婚姻生活(1926-1927)
1926年初春,李瑞正式向曾家提出了婚事。这个消息在东山革命圈子里引起不小的震动。当时,跨国婚姻在广州并不多见,更何况新郎还是个年长十五岁的越南革命者。
曾雪明的大哥曾国华是广州一家报社的编辑,在当地知识界颇有声望。他接到妹妹带来的婚事请求后,立即着手调查李瑞的背景。通过同在报社工作的革命同志,他得知李瑞不仅是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骨干,还与周恩来、蔡畅等中国革命领袖交往密切。
在确认了李瑞的为人和革命事业后,曾国华召集了家庭会议。曾母起初对这门婚事颇有顾虑,主要担心女儿远嫁他乡。但在蔡畅的亲自到访和说明后,曾家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
1926年4月,李瑞与曾雪明在广州东山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婚礼。婚礼虽然从简,但来宾却不乏名流。周恩来专程从上海赶来,不仅为这对新人证婚,还赠送了一套珍贵的马克思著作。蔡畅则送来了一套自己亲手缝制的床品。

新婚后的小两口租住在东山南路一座三层洋楼的二楼。这里距离妇女部办公室很近,方便曾雪明工作。李瑞虽然革命工作繁忙,但总会抽时间陪伴妻子。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曾雪明去沙面的西餐厅,让她尝试法国美食,同时实践法语会话。
李瑞和曾雪明的婚姻生活,充满了革命工作与家庭生活的交织。白天,李瑞在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办公室忙碌,策划着越南的革命事业;晚上回到家,他会给妻子讲述越南的风土人情,描绘他心中理想的祖国蓝图。
1926年下半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广州的革命氛围更加热烈。李瑞经常带着妻子参加各种革命集会和读书会。在这些场合,曾雪明不仅担任翻译,协助丈夫与中国同志交流,还负责记录会议内容,整理重要文件。
这对革命伴侣的生活并不奢华,但充满理想色彩。他们的小屋里,除了简单的家具,就是满墙的革命书籍和报刊。李瑞特意在书桌旁摆放了一台老式留声机,每当工作疲惫时,他会放一张法国香颂唱片,与妻子共度温馨时光。
1927年初,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越南革命形势日益紧迫,迫切需要更多具有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骨干。这时,李瑞收到组织的通知,要求他即刻启程前往莫斯科,进行为期两年的深造学习。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打破了这对革命伴侣平静的生活。
在启程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李瑞收拾行装时特意将一件丝绸旗袍轻轻放入箱底。那是他们新婚时,他托上海同志专门定制的礼物。当时他承诺妻子,等他从莫斯科归来,一定要带她去河内最好的照相馆,穿着这件旗袍拍一张全家照。

三、二十五年的等待(1927-1950)
1927年2月的一个清晨,李瑞搭乘前往香港的轮船离开了广州。临行前,他向曾雪明承诺两年后必定归来。然而,这一别竟成永诀,曾雪明就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漫长等待。
起初的几个月,曾雪明每周都能收到来自莫斯科的信件。李瑞在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也谈到了对越南革命形势的新认识。1927年下半年,信件逐渐变得稀少。最后一封信写于1927年12月,信中说他即将奔赴新的革命任务,暂时无法再通信。
1928年春,广州局势突变。曾雪明被迫离开妇女部,搬回东山老家居住。她每天都要到邮局打探,询问是否有来自国外的信件。邮局的老职员小陈见她如此执着,特意给她留了一个专门的信箱,约定一旦有李瑞的来信就立即通知她。
1930年,曾雪明通过香港的同志打听到李瑞曾在新加坡出现。她立即写信给新加坡的华人报社,希望能获得李瑞的消息。然而,当地报社回信称,那位越南革命者已经离开,去向不明。

1935年,曾家人多次劝说曾雪明改嫁,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她坚持在东山的老房子里开设了一间私塾,教授儿童法语和英语。私塾的收入虽然微薄,却能让她维持基本生活。更重要的是,这让她能够继续守在广州,等待丈夫可能的归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局势动荡。曾雪明不得不跟随家人疏散到韶关农村。即便在颠沛流离中,她也始终随身携带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她和李瑞的结婚照,以及他们在广州时期的所有通信。
战后回到广州,曾雪明发现东山的老房子已经面目全非。但她仍固执地租下了附近的一间小屋,重新开办私塾。每当遇到来自越南或者东南亚的商人,她都会主动询问是否听说过李瑞的消息。
1946年,一位从河内来的华侨告诉她,在越南见过一位很像李瑞的革命领导人,但名字却叫阮爱国。曾雪明立即写信给河内的几家报社,但都石沉大海,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1948年,曾雪明的大哥通过报社的关系,得知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一位叫胡志明的领导人正领导着抗法斗争。但当时的国际形势复杂,两国之间信息不通,无法确认这位胡志明是否就是李瑞。
直到1950年10月的那个早晨,曾雪明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胡志明主席访问中国的新闻照片。那张照片上,胡志明虽然已经头发花白,但那熟悉的眉眼和微笑,与二十五年前的李瑞别无二致。当天下午,她就带着那张泛黄的结婚照片,颤巍巍地来到了广州市委机关。
坐在接待室里,曾雪明向工作人员详细讲述了她与李瑞的故事。从他们在东山的相遇,到短暂的婚姻生活,再到漫长的等待岁月。她拿出了一沓陈旧的信件,还有那张在沙面公园拍摄的结婚照。照片上,年轻的李瑞面带微笑,与如今报纸上的越南领袖胡志明,竟是那般神似。
四、最后的相见(1950-1951)
1950年11月,中越两国外交部门开始就曾雪明的身份进行核实。广州市委专门成立了调查小组,详细核查了曾雪明提供的所有资料,包括当年的结婚证书、书信往来、以及同时期在广州工作的革命同志的证词。
经过两个月的严密调查,相关部门终于确认了曾雪明的身份。1951年1月,中国外交部向越南方面转达了这一发现。胡志明主席在接到消息后立即表示,希望能与曾雪明见面。
1951年2月15日,一辆挂着外交牌照的黑色轿车停在了曾雪明的私塾门前。车上下来的外交部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胡志明主席将于下周到访广州,并安排与她见面。
为了这次会面,广州市委特意在东山宾馆准备了一间会客室。考虑到事件的特殊性,市委安排专人为曾雪明准备了新衣服,并派了一位女干部全程陪同。当年在东山妇女部共事的几位老同志也闻讯赶来,帮助她整理二十多年来保存的所有资料。
1951年2月22日上午,胡志明主席的专机抵达广州。当天下午三时,在东山宾馆的会客室里,昔日的革命伴侣终于重逢。胡志明主席一眼就认出了曾雪明,而曾雪明则将那件保存了二十多年的丝绸旗袍交到了他手中。
这次会面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期间,曾雪明向胡志明主席展示了她保存的每一封信件,还有那些泛黄的照片。其中最珍贵的,是1927年春节前夕他们在沙面公园拍摄的最后一张合影。胡志明主席仔细端详着这些往日的记忆,不时用流利的广东话与曾雪明交谈。
会面期间,胡志明主席向曾雪明详细解释了这些年来的经历。他讲述了自己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如何接受新的革命任务,如何在各国辗转活动,最终回到越南领导革命。他特别提到,为了革命事业的安全,不得不隐瞒过去的身份,甚至无法与最亲近的人联系。
当天晚上,广州市委在东山宾馆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晚宴。胡志明主席特意邀请了当年在广州工作时的几位老同志参加,大家一起回忆了那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席间,胡志明主席用越南语唱起了一首革命歌曲,这是他在广州时经常哼唱的曲子。
第二天上午,在离开广州前,胡志明主席派秘书送来了一封亲笔信和一个精致的漆器盒子。盒子里装着一条越南传统丝巾,这是他专门从河内带来的礼物。信中,他详细说明了这些年来革命工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曾雪明的歉意和敬意。
这次短暂的相见后,胡志明主席请求组织上照顾好曾雪明的生活。广州市委随即为她安排了一份在市文化馆教授法语的工作,并在东山给她分配了一套新房。此后,每逢春节,河内都会有专人送来胡志明主席的问候与祝福。
五、晚年生活(1951-1969)
1951年之后,曾雪明在广州文化馆的工作稳定而充实。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她为市民开设法语培训课程。课堂上,她常常会结合自己在越南的经历,向学员们介绍越南的语言文化。到1953年,她的法语班已经成为广州最受欢迎的外语课程之一。
1954年春,应越南驻广州领事馆的邀请,曾雪明开始担任越南语翻译工作。她的工作不仅包括文件翻译,还要接待来访的越南代表团。每当有越南代表团到访时,她都会特意打听河内的消息,了解胡志明主席的近况。
1955年,广州市委决定编纂《广州革命史料》,邀请曾雪明参与其中东山革命历史部分的整理工作。她将自己保存的照片、信件等珍贵资料全部捐赠给市档案馆,这些材料成为了记录1920年代广州革命历史的重要档案。
1957年,曾雪明开始在广州市档案馆担任特约研究员。她的主要工作是整理1920年代中越革命交往的历史资料。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了不少当年在广州活动的越南革命者的珍贵照片和文件。这些资料后来被整理成《广州与越南革命》专题档案。
1960年,越南驻广州领事馆为曾雪明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仪式。越南政府授予她"越南-中国友谊贡献奖",以表彰她对中越两国友好关系的特殊贡献。颁奖仪式上,胡志明主席特意送来了一幅亲笔题词的书法作品。
1962年,曾雪明的大哥曾国华去世。在整理大哥遗物时,她发现了一叠1927年的《广州民国日报》。这些报纸上刊登着当年李瑞在广州的活动报道,其中包括他们婚礼的新闻简讯。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被她捐赠给了档案馆。
1965年,年过六旬的曾雪明虽然退休在家,但仍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她开始在家中整理回忆录,记录下她与李瑞相识、相爱的点点滴滴,以及那段特殊的革命岁月。这份手稿后来成为研究中越革命历史关系的重要资料。
1968年春节,一位来自河内的特使带来了胡志明主席的亲笔信,信中除了问候之外,还特意提到他在河内博物馆里看到了她捐赠的那些历史照片。这是胡志明主席送给她的最后一封信。
1969年4月,曾雪明因病住院。住院期间,越南驻广州领事馆多次派人看望,并转达了胡志明主席的关切。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逝世的消息传来。三天后,曾雪明在广州东山的家中平静离世,桌上还放着她未完成的回忆录手稿。
按照她生前的遗愿,曾雪明被安葬在东山革命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她的中文名字,下面是用越南文写的一行小字:"革命者的妻子,永远的同志"。她的部分遗物被送往河内博物馆,与胡志明主席的相关文物一同陈列,成为见证中越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