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养生谨记3宜6忌,拥有健康好身体!

实和评细致生活 2025-03-09 11:19:55

春雷一响,万物萌动。惊蛰,二十四节气中最富生命气息的时刻,草木抽新,虫蛇苏醒,阳气上升,人体也迎来了调整与复苏的关键节点。可就在这万物复苏的节气里,很多人却忽略了身体的变化,疲乏、上火、过敏、肠胃不适纷至沓来。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如何顺应时节养生,避免病邪入侵?今天,就聊聊惊蛰时节最该注意的事。

春雷响,身体藏着哪些隐忧?

惊蛰后的气候变化可谓“阴晴不定,冷热交替”,早晚寒气未消,午间又暖意渐浓,温差大、湿度高、花粉多,正是免疫系统最容易“犯糊涂”的时候。不少人这时候会感到疲惫、嗓子干痒、皮肤过敏,甚至胃口大开却肠胃不适。表面上看只是小毛病,实则是身体在提醒:“换季了,该调整了!”

为什么惊蛰时节容易“上火”? 这里的“火”并不是简单的“内热”,而是身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降,代谢紊乱,导致免疫失衡。熬夜、饮食油腻、情绪波动都会加剧这种失衡,让喉咙发炎、口腔溃疡、皮肤过敏等问题接踵而至。

为什么这时候容易犯困、乏力? 俗话说“春困秋乏”,但惊蛰时的“困”尤为明显。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血管扩张,外周血流增加,脑部供血相对减少,导致困倦、精神不振。再加上冬天积攒的“懒惰模式”还没完全切换,身体适应新环境的节奏变慢,就更容易觉得疲劳。

惊蛰养生,3件事要牢记1. 早起半小时,顺应阳气生发

惊蛰过后,昼长夜短,早睡早起才能顺应春季生发之气。如果还是赖床不起,阳气郁滞,整天都会觉得疲惫沉重,甚至影响消化功能。建议每天比冬天早起半小时,早晨活动筋骨,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提神醒脑,减少春困的影响。

2. 适量运动,舒展筋骨

春天是调养肝脏的季节,中医讲“肝主筋”,如果长时间静坐不动,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情绪低落、疲倦乏力。惊蛰时节,可以选择散步、太极、瑜伽等舒缓运动,既能增强代谢,又能调节情绪,让身体更快适应春天的节奏。

3. 饮食清淡,少酸增甘

春季属木,肝气旺盛,过多食用酸性食物(如柑橘、山楂、醋)容易“助长”肝火,反而影响脾胃功能。这个时节,饮食宜清淡,可适当增加甘味食物(如红枣、山药、蜂蜜),既能滋养脾胃,又能平衡肝气,让身体更舒畅。

6个坏习惯,惊蛰后最伤身1. 冷水洗脸,寒气入侵

天气虽暖,但早晨温度仍低,用冷水洗脸容易刺激皮肤毛细血管剧烈收缩,导致面部血液循环受阻,甚至诱发头痛、感冒。建议用温水洗脸,既能清洁皮肤,又不会刺激血管,特别是本身血压不稳定的人,更要避免冷水刺激。

2. 过早脱掉冬衣,寒邪入体

惊蛰后,很多人急着换上轻薄的春装,但早晚温差大,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尤其是颈部、腰腹部、脚部,这些部位一旦受寒,容易引发颈椎病、消化不良、风湿痛等问题。春捂秋冻,惊蛰时节衣物宜逐渐减少,尤其是年长者和体质虚弱者,更需谨慎。

3. 频繁熬夜,耗损阳气

春季阳气生发,如果作息不规律,熬夜过多,会导致阳气受损,身体调节能力下降。长此以往,容易出现黑眼圈、皮肤暗沉,还会影响免疫力,导致反复感冒、过敏等问题。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和调整。

4. 过量食辛辣,火气上头

惊蛰时节,很多人喜欢吃火锅、烧烤、油炸食品,但这些食物容易加重体内燥热,导致喉咙干痒、口腔溃疡、胃肠不适。特别是本身胃火旺、容易长痘的人,更要注意控制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上火症状。

5. 久坐不动,气血瘀滞

天气回暖,很多人变得懒散,尤其是上班族,长时间坐着不动,影响血液循环,还容易导致腰背酸痛、肠胃蠕动减慢。建议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做几组伸展动作,让身体保持活力。

6. 忽视过敏防护,春季病上身

惊蛰后,空气中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很多人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其实是过敏性鼻炎或季节性过敏。如果出现连续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等症状,要注意防护,外出戴口罩,减少过敏原接触,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

春天的身体,最怕“折腾”

惊蛰,是身体调整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最怕的不是寒冷,而是忽冷忽热;最怕的不是不吃补品,而是饮食过度。春天养生,关键在于“顺势而行”,不刻意、不急躁,让身体慢慢适应新节奏,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的体魄。

别让春天的生机,变成身体的负担。掌握好节奏,顺应自然,才能真正迎来健康的一年!

参考文献

1. 《季节变化与人体免疫系统调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2023

2. 《春季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策略》,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22

3. 《作息与人体生物钟的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2021

0 阅读:45
实和评细致生活

实和评细致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