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5日,李德生接获毛主席指示,前往探望昔日战友许世友。
饭桌上,酒过三杯,李德生询问许世友,是否知晓毛主席派他前来探望的意图。
许世友在餐桌上沉思片刻,仍摇头表示无解。李德生指向桌上的酒,郑重道:“毛主席牵挂你,闻你常独酌,故派我前来探望。”
许世友听后沉默片刻,抬头对李德生说:“我知晓毛主席的善意,近来常忆起往昔并肩战斗的日子。”
言毕,他低头沉思往事,尤记最困苦艰难之时,外界质疑声四起,唯毛主席始终给予他信任。
在动乱时期,毛主席曾与他共坐一桌用餐,举杯畅谈。
他忆起与毛主席共餐时,主席忽问:若身边现坏人,当如何应对?
他当时无言以对,只向毛主席保证会坚决保护。毛主席深信不疑,点头以示信任。
毛主席当时为何突问许世友那样的问题?许世友何许人也,能获毛主席如此信任与器重?
【出身少林的大刀团长】
许世友出身贫寒,早年家境极为困难,他来自湖北麻城一个普通的农村贫困家庭。
在许世友的记忆中,家中子女众多,加之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父母皆为普通农民,时局动荡时,他们承受的生活最为艰辛。
当时社会内忧外患,庄稼汉能守着有限田地,获得些许收成,已属难得。
在动乱时代,正常的农业生产变得极为罕见,成为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
在此情境下,许世友这样的贫困农家糊口艰难,他年幼时常受饥寒,终致父母难以维系生计。
家中众多人等待用餐,无奈之举,只能将年幼的许世友送往少林寺。
他8岁时进入少林寺,起初担任寺内一名普通的小杂役。
虽生活依旧艰辛,少林寺中的工作仅是枯燥打扫,但相较以往,至少不再频受饥饿寒冷之苦。
8岁入少林寺,至十六七岁方离。期间,他除负责日常打扫外,常偷师于寺中其他师傅,学习功夫。
后来,战争导致社会时局愈发动荡,相较以往更为不安定。
进入青春期,许世友怀揣报国热情,与众多热血青年无异。离开少林寺,他毅然决定投身军旅,报名参军,期望为国效力。
起初,他参军加入国民党军队,但不久后察觉国民党的发展路径与自身理想不符。
因此,他在国民党军队短暂服役后,便离队返回家乡。
回湖北老家后,凭少林寺历练和军旅背景,身体素质优于常人,被当地自卫队推选为农村自卫队大队长。
黄麻起义时,他组织农村自卫队共同投身起义斗争。
少年时少林寺的勇气积累,加之短暂军旅的经验,或源于无畏的青春,许世友在战场上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勇猛。
虽缺乏丰富作战经验,但战场上他总能凭借勇猛无畏,令敌人望而生畏。
他领导农村自卫队,抵御众多侵略者,凭此勇猛,仅用三年,便从普通士兵晋升为团长。
然而,与其他士兵有别,彼时条件虽艰苦,农村自卫队武器亦匮乏,难以充足供给士兵使用。
不少士兵会选择携带自制枪具,但许世友与众不同,他更倾向于使用大刀,而非枪具。
上战场时,他常身背大刀,勇猛地冲锋在前,陷阵杀敌。
团中众人因其英勇,赠其绰号“大刀团长”。红军战士战场上常见他持大刀,奋不顾身冲入敌阵,英勇无畏。
1933年,许世友参与万源保卫战,他挥舞大刀冲锋在前。其带领下,众多战士纷纷效仿,使用冷兵器作战。
人人手持大刀,在许世友的激励下,勇往直前,接连赢得多场战争胜利。
多年后,许世友参与的战役总能凭其顽强斗志获胜。连毛主席也称赞他为杰出大将,赞誉他战功显赫,红遍胶东半边天。
【为国为民的烟酒将军】
许世友的一生,堪称为国为民忠贞勇猛的典范,这八个字准确概括了他的光辉事迹与高尚品质。
他一生致力于国家昌盛,确有显著贡献。然而,他有一嗜好,即痴迷烟酒,这一点也曾多次被毛主席指出。
许世友与毛主席关系深厚,年少并肩作战于艰苦环境,共同经历战争的老战友间,彼此都心怀惺惺相惜之情。
毛主席常言,他此生最牵挂的是人民,立志毕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
许世友长期伴随毛主席左右,常聆听其教诲,久而久之,深受毛主席思想的影响。
该将军深受毛主席器重,且他早年出身于贫苦家庭,这一背景更增添了他的不凡之处。
他政治观念坚定,遵循毛主席指引的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老年时期,许世友仍保持极度节俭的生活方式。
教育子女时,他常叮嘱:要时刻铭记人民群众至上,切勿因些许功绩,便自视高人一等,凌驾于人民之上。
许世友作为开国将领,深受人民群众尊敬。
他从不以开国将领头衔自居,也不许孩子仗其身份违规行事,始终秉持谦逊与规矩,严于律己,更严于教子。
许世友不追求物质享受,常着一身军装。他生活节俭,唯对烟酒情有独钟,始终难以割舍。
他酷爱饮酒,常遭朋友与家人,尤其是子女的劝诫,希望他减少饮酒量。
他常不在意他人看法,坚信大丈夫在世,首要之务乃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行事应豁达,不拘泥于琐碎,适量减酒或可延年,却非畅快之源。
他明知频繁饮酒有害健康,却依旧选择酒精为伴。
友人屡劝其戒酒,然他从未有此念,至暮年,几至每餐必饮酒之境。
许世友酷爱饮酒,但酒品上佳。接触过他的人皆赞其酒醉后仅沉睡,不发疯、不胡言乱语、不闹事,保持了良好的酒德。
常年酗酒对身体伤害极大,随着年岁增长,经常饮酒带来的种种损害会逐渐显现。
许世友晚年因常年酗酒致多器官迅速衰败,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即便卧病在床,他对酒的喜爱仍未减退。
医生和护士劝阻他饮酒,他仍想方设法偷喝,常趁人不备,将酒瓶藏匿于病床之下。
他除了对酒有着深厚执着外,对烟也同样表现出极大的执着。
晚年许世友未戒酒但戒了烟。其友回忆,他年轻时极爱烟酒,尤其是烟瘾极大。
战后,他每晚常需抽两根烟方能入眠,时而见他周身仿佛被烟雾包围。
该状况延续至1953年,彼时许世友、曾绍山及杜义德等将领于朝鲜战场指挥策划。
三人某日相聚,谈及烟酒,遂立约打赌,相互监督戒烟。他们定下比拼,看谁能先成功戒烟,以决胜负。
许世友是三人中烟瘾最大者,但他成功戒烟。其余两人则未能做到。因此,真正戒烟的只有许世友。
三人监督约一月,两人复吸烟。唯许世友坚守承诺,毅然戒烟,此后未再抽。
【坚定不渝的战友情怀】
许世友晚年戒烟,但早年吸烟史已对肝脏造成损害。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因无战事,空闲增多,且未戒酒,对酒的痴迷达到了新的境界。
每餐必饮导致身体状况日渐衰弱,酒精侵蚀健康,体质每况愈下。
毛主席闻悉此事,甚忧其况,会毕,特遣曾与许世友并肩作战的将军李德生,前往探望。
开头一幕中,李德生与许世友共坐餐桌回忆过去,酒酣耳热之际,李德生放下酒杯,向许世友转述了毛主席的忧虑与关心。
许世友理解毛主席的关心,嘱咐李德生转达自己的承诺,会注意身体。许世友一直对毛主席心怀感激。
动乱时期,毛主席居于杭州,许世友曾负责其在此地的安全保卫工作。
毛主席当时极为信赖他,将自身的安全警卫职责全部委托于他。
当时,国民党对毛主席心怀戒备,暗中策划诸多不利于他的行动。
毛主席深知那时难以信赖他人,但对这位曾让胶东半壁江山闻名的老战友,他抱有与众不同的信任。
后来用餐时,毛主席突然问许世友,若遇坏人欲加害,应如何应对。
许世友迅速起立,坚定表态定会护佑毛主席周全。作为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间的信任坚不可摧。
晚年时,毛主席在北京忙于政务,许世友则在南京,两人身处不同地域。
毛主席常忆起这位爱酒的老战友,深知其好酒伤身,心中忧虑,时刻记挂着他。
1973年12月,毛主席提议大军区司令员互换岗位,会上,多年未见的老战友重逢。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特别召见后排的许世友至前排,嘱咐他保重身体,并告诫道:新时代已至,生活安稳,除战略布局外,亦应抽时间多读书。
两人交谈,无上级下级之感,反倒似朋友间轻松寒暄,氛围融洽。
许世友逝世后,子女忆述,毛主席曾建议他多读《红楼梦》。尽管许世友不喜阅读,但仍遵从主席之意,将《红楼梦》置于床头。
许世友子女整理遗物时,发现《红楼梦》置于其父床头最近处,仅第一卷有翻阅痕迹,其余卷页洁净无痕。
【总结】
许世友与毛主席的情谊,历经时代变迁仍坚定不移,这份情谊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战友关系。
受毛主席影响,许世友将军坚定跟随其步伐,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正因这些前辈,我们的生活才充满阳光。他们都是应当被永远记住的英雄。
《许世友军事文选》汇编了许世友将军的军事思想与战略论述,内容条理清晰,用词精准,全面展现了其军事智慧与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