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厨师长回忆,掌勺22年每天菜单都要销毁,红烧肉不能放酱油

岁月静好人易享团圆 2025-02-15 16:56:42

众所周知,毛主席对红烧肉一直情有独钟。

为确保红烧肉色香味佳,厨师在烹饪时,不可避免地会使用酱油以增添色泽。

毛主席有忌口,即不吃酱油,这一点需明确。他对酱油有所避讳,始终保持这一饮食习惯。

如何解决该问题?程汝明经过多次实验,成功找到了解决方案。

程汝明乃国宝级烹饪大师,于毛主席身边服务22载。为确保主席安全,他每日烹饪后皆销毁当日菜单。

程汝明如何解决酱油问题,并成为毛主席的专职厨师,这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1、大厨的诞生】

程汝明,1926年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一贫苦农家,自幼饱受饥饿之苦,几乎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家乡频发饥荒,加之战乱纷扰,程汝明被迫离开故土,前往外地逃荒谋生。

年幼且无技能的程汝明,在逃荒途中数次面临饿死边缘,但他凭借对生命的渴望,每次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之后,他历经波折抵达天津。

可能是运势转变,也可能是命运不忍程汝明继续悲惨。总之,程汝明的境况似乎有了改善的迹象。

程汝明在天津城乞讨时,偶然发现一家餐厅临时招聘帮厨,他便抓住了这个机会。

程汝明察觉到此乃解决饥饿的良机,遂上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经过一下午的忙碌,他终于有了饱腹感,这是他今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填饱了肚子。

这仅是份临时工作,期限一到,我仍将重归乞丐身份。

程汝明为保工作表现勤快,有效缓解了主厨近期的工作压力。

他的努力得到主厨认可,数日后,经主厨协助且程汝明持续恳求并甘愿无偿工作,他最终被老板留下。

程汝明紧抓改变命运的机会,努力学习厨艺,表现出色,终获饭店主厨青睐,被收为弟子。

多年历练,程汝明已能独挑大梁,烹制一桌佳肴,技艺精湛,在天津城享有盛名。

程汝明值得称赞,他未因成就自满,反而不懈提升厨艺,持续钻研各类菜肴,包括西餐,力求精进。

自1939年起,他陆续在惠中饭店、法兰西俱乐部及起士林饭店等具有西方特色的饭店学习。

他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在天津烹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占据了一席之地。

1952年,天津举办了“世界和平理事会”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此事在当时堪称盛事,因此,妥善做好他们的接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展现中国美食文化,中国代表团以郭沫若为代表,经选拔确定厨艺高超的程汝明为核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厨师团队。

程汝明凭借对厨艺的独特理解,在会议中制作多道美味佳肴,征服各国代表味蕾,助力和平会议顺利闭幕。

此次经历使程汝明获得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机会,他成为了毛主席的专职厨师。

他表现出色,不仅满足了毛主席的口味偏好,还有效维护了毛主席的身体健康。

【2、负责毛主席的日常饮食】

程汝明厨艺精湛,对做好毛主席日常饮食有信心,然而初到此地,他并不清楚毛主席忌讳哪些食物。

毛主席想吃肉时,程汝明精心烹制了拿手好菜红烧肉,此菜色香味俱佳,凡品尝过的客人,无不称赞其美味。

这道菜送至毛主席处便失效,他未动筷,反而让卫士品尝。

程汝明心生疑惑,因他曾向毛主席的卫士了解过其饮食习惯,包括喜爱的食物等细节。

程汝明询问毛主席后得知,红烧肉味道不佳非因手艺,实乃烹制时加了酱油所致。

此现象根源可追溯至毛主席早年经历。

毛家昔日经营酱油买卖,当时酱油生产需历经自然发酵过程。

毛主席偶经酱油工坊,因好奇步入,细观酱油制作全过程。

毛主席曾一度因对酱油有了更多了解而产生腻烦心理。原因是他的家曾开过酱油作坊,存有一缸一缸的酱油。偶然间,他发现装着酱油的缸里漂着一层浮动的蛆,这场景让他感到极度恶心,从此他便不再碰酱油了。

程汝明陷入两难,犹豫是否继续为毛主席烹饪红烧肉。

做红烧肉是必要的,因毛主席历来喜爱,早年时他几乎每周都会品尝一次红烧肉。

烧制红烧肉需注重色香味俱全,首要为“色”,要求菜品外观诱人,一眼望去便能激发人的食欲。

如何解决红烧肉上色问题?需找到合适的方法,确保烹饪过程中色泽诱人,同时保持菜品整体的风味与质感。

程汝明历经多次实验,最终寻得用冰糖为红烧肉着色的方法。

此外,该方法的一大益处在于减少了油腻感,进而增强了食欲。

毛主席钟爱“冰糖红烧肉”,每次品尝皆不余留,全数尽享。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程汝明所做的每道菜都能让毛主席食欲大增。

程汝明为北方人,节庆喜食饺子。为让毛主席品尝美味,他于除夕精心制作了一道自认为最佳的三鲜馅饺子。

为确保无误,他事先询问毛主席有无饮食禁忌,以防重蹈红烧肉事件的覆辙。

最终,毛主席仅尝了一个饺子,此后便未再食用。

这是南北方饮食差异所致,北方人常食面条,偏爱饺子;南方人主食大米,更喜大米或糯米做的年糕。

经历此事后,程汝明次年除夕将主食改为蛋糕。他回忆,毛主席品尝多块,并称赞年糕做得好。

程汝明除负责毛主席日常饮食外,还需销毁其当日菜单,且未经上级许可,不得擅自向他人透露菜品信息。

此举旨在防止重要领导人饮食习惯外泄,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变故。

历史上确有此类案例发生。

据《三国演义》记载,蜀军使者向司马懿赠送女装时,司马懿借此机会探问诸葛亮的日常饮食情况。

蜀军使者未洞察其意图,便据实以告。

司马懿断定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故坚守不战,导致蜀军第六次北伐无果,最终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

虽非史料真实记载,但小说作家罗贯中所想之事,朝中谋臣与军中名将,亦非不能想到。

1976年除夕夜,程汝明已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2载,那晚是他最后一次为毛主席准备年夜饭,因此他对那晚的每一细节都记忆犹新。

他忆述,那晚毛主席忽生放爆竹之意,遂令工作人员购得炮仗。他推测,毛主席或以为放炮仗能驱邪保健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