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言官门户之争,不想着如何挽救江山社稷,而是如何争权

岁月静好人易享团圆 2025-02-17 14:17:27

引言:本段落旨在概述主题背景,明确讨论焦点,为后续内容奠定理论基础,确保逻辑起点清晰,方向明确。

明朝言官制度是政治特色。明朝政治分君主、内阁、宦官三集团,言官集团则为这三者代言。

言官间的争斗真实反映了明朝党派的纷争,它实质上成为了党争的一个具体表现,展现了各派系间的权力较量与利益冲突。

明朝前中期,君主在政治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故言官集团当时直接向君主负责,凭君主赋予的弹劾监察权,在明官场扮演纠正歪风、检举官员不法行为的“清洁剂”角色。

明朝中后期,君王多懒政,常将朝政交由内阁或亲信太监处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现象愈发普遍。

明朝中后期,政局由内阁首辅领导的内阁集团与司礼监秉笔太监主导的宦官集团掌控。同时,言官集团逐渐变为这两大集团的利益代言人。

明朝中后期,言官集团深刻影响政治格局。学者研究此时历史,常将言官集团转变视为明朝后期党争起点,党争则是明朝最终灭亡的一大根本原因。

史学家研究明朝中后期事件后认为,明朝灭亡源于党争,党争始于言官门户之争。史料显示,明代言官门户之争最早应始于嘉靖朝。

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事件,标志着言官群体的分化开始,此事件成为言官内部产生分歧与分化的重要起点。

嘉靖时“大议礼”事件为明代言官门户之争起始。其缘由及经过如何?为何引发言官分门别户,相互攻击?

此事需追溯至嘉靖帝朱厚熜继位之缘由。明制,皇帝崩逝后,帝位通常由嫡长子继承。

此为嫡长子继承制之例:明孝宗朱祐樘崩后,皇位传于嫡长子朱厚照,即后世闻名的明武宗。

明武宗在历史上评价各异,有人认为他贪图享乐,是昏君;也有人赞他平息叛乱、远征蒙古,堪称明君。

明武宗真实性格难考,据史料,他外出游玩时落水身亡,英年早逝。更棘手的是,他未留子嗣,导致大明皇位继承问题悬而未决。

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从明朝皇室旁支中择人继位,最终选定明武宗堂兄弟兴献王朱厚熜,继承皇位。

明朝宗室礼法规定,朱厚熜继皇位后,须如同明武宗朱厚照,认明孝宗朱祐樘为父。

朱厚熜年少气盛,与首辅杨廷和作对,欲将生父母牌位入太庙,不认明孝宗为父,仅称“皇伯考”。他不顾大臣反对,执意追封生父兴献王为帝。

朱厚熜以地方藩王身份登基,朝中根基薄弱。朝中官员大多遵循首辅杨廷和的意旨行事。

朱厚熜为父争名,与杨廷和的争斗不可避免。此事成为明代言官首次出现派系之分的起因。

朱厚熜登基后改年号为嘉靖,随即在朝会上表明意愿,欲追封其亲生父母为帝后。

不出所料,首辅杨廷和反对该提议;他为向嘉靖帝施压,动员言官联名上奏,恳请嘉靖帝遵循明朝宗室礼制,认孝宗朱祐樘为父。

朱厚熜面对官场老手杨廷和,自知不敌。于是,他在朝中寻求支持者,此时新科进士张璁因无背景而不得志,进入了朱厚熜的视野。

张璁视此事为晋升良机,遂集言官上奏嘉靖帝,称帝行事皆合天理,且兴献王乃帝生父,追封无误。

奏章合嘉靖帝意,他凭皇权将张璁纳入内阁。朝廷遂分杨廷和、张璁两派,言官亦各择主。言官间初现门户之争,两派于朝廷展开“大礼议”。

嘉靖帝终为亲生父母追封皇位,明言官首次门户之争结束。张璁一派大礼议胜,获帝深信,取代杨廷和成为内阁首辅。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言官斗争的显著特征是内阁间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嘉靖朝言官门派之争,奠定了明中后期言官斗争基调,即以内阁争权为核心。

有人或质疑此结论,认为明朝后期宦官乱权更甚,内阁沦为宦官附庸。

明朝后期,宦官乱政显著,但主要在天启崇祯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言官争斗核心为内阁权力,宦官尚未有能力介入朝局争斗。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嘉靖时言官倾轧最烈,万历时最严重。张璁继杨廷和为首辅后,未享多久安宁,内阁争权随即引发多轮言官站队斗争。

夏言、徐阶等名首辅,均经言官斗争,继任前任而崛起。至严嵩时期,嘉靖朝言官派系斗争方告平息。

嘉靖帝后,隆庆继位。隆庆帝在明代诸皇中,存在感较弱。

隆庆时,皇帝将政务大权赋予内阁辅臣。内阁权力渐增,言官间因争权夺利而起的斗争愈发激烈,至万历朝时,此类争斗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万历朝首任首辅张居正能力卓越,他推行的变法使濒临衰败的大明王朝重焕生机。

张居正任首辅时,朝廷言官斗争得以短暂平息。他威严震慑,令朝中各方势力皆难以抬头。

张居正逝世后,各方势力渐起。朝廷言官斗争复燃,并升级为党争,这一斗争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各方势力摆脱张居正压制后愈发猖獗,朝廷臣子竟公然依地域划分派别。

朝局混乱,皇帝上朝即遭言官言论轰炸,多为弹劾敌对官员。明代中后期皇帝懒政,与言官门户斗争有关,因无君愿整日处理此类纷争。

万历之后,言官角色转变,开始代表宦官发声。

万历之后,明朝言官代表的利益集团巨变。新帝多宠信宦官,致宦官政治地位渐升。天启朝大宦官魏忠贤,权势滔天,仅次于帝,竟敢自封九千岁。

宦官掌权,凭借打压东林党人实现。东林党为明后期自诩“清流”的政治群体,忠君爱国,反对宦官。由此,双方展开了激烈争斗。

此次争斗深化了明朝言官间的派系斗争,言官重新择队,朝中渐成东林党集团与宦官集团两大言官阵营。

为争权夺利,众人相互指责。宦官因获皇帝宠信,在政治斗争中迅速占优。随之,依附宦官的言官数量日增。

魏忠贤掌控明代朝廷大权后,多数言官或被其收买,或因畏惧其权势,皆沦为宦官集团之喉舌。

明朝后期,政治局势逐渐倾向于宦官,整体趋势明显偏向其有利方向。

有人问,明朝言官门户斗争激烈,皇帝为何不制止。实则对皇帝而言,内阁与宦官皆因皇权而生,皆依附于皇权。

他们权势再大,亦难逃皇帝掌控。故而,皇帝乐于见他们彼此制衡。

皇帝对言官集团既扶持又打压,需其渗入各利益集团,挑拨矛盾,使各集团争斗,避免单一集团壮大至威胁皇权。

另一方面,皇帝担忧赋予言官集团过大权力,恐其危及自身统治。

结语:总结而言,本文的核心观点已阐述清晰,旨在传达的信息明确无误。希望通过此番论述,读者能对所讨论的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明朝中后期,皇帝对言官集团频繁介入内阁与宦官权力斗争持默许态度,这种纵容心理导致双方争斗不断,而皇帝始终未加严厉制止。

明朝统治者未料到,放任言官集团争斗加剧了党争,致其成为明末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明朝后期,党争激烈,官员为争权夺利致吏治腐败。此时,内忧农民起义频发,外患异族不断入侵,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朝廷官员因党争忘却挽救江山,竞相争夺权势,此举终致大明王朝踏上灭亡的必然之路。

《明朝纪事》详述明朝历史,以事件为主线,逻辑清晰展现明朝兴衰更迭,用词精准,保留了历史原貌,让读者深入了解明朝的各类事迹。

《明史讲义》一书,系统阐述明朝历史,保持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通过详细讲解,使读者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