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讲述景泰蓝在中国从元朝至近现代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其复杂制作工序,对比它与珐琅在多方面区别,展现这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元朝时,忽必烈四处征战,把西亚、波斯等地的掐丝珐琅制作技术和原料引入中国。那时元朝的珐琅掐丝工艺品主要是錾胎珐琅和锤胎珐琅,带有蒙古民族风格与波斯艺术风格,流行缠枝莲纹。但连年战争阻碍了其在中国的发展。
明朝宣德时期,冶铜技术提升,为景泰蓝发展奠定基础。这时期的景泰蓝多以浅蓝釉为底色,色彩丰富,装饰纹样以勾莲为主,胎体厚重,品种多样。到了景泰年间,景泰蓝工艺迅猛发展并走向成熟,纹饰注重金工处理,在色彩、纹饰和胎型方面变得更加多样。
清朝康熙年间,景泰蓝大都沿袭明朝风格,工艺制作娴熟。清朝中期,烧造技术和釉料配制逐渐成熟,景泰蓝工艺得到空前发展。乾隆时期,其发展达到中国历史之最,手摇压丝机出现,还有大量精美的仿古景泰蓝器物诞生。不过乾隆末年,宫廷景泰蓝制作几乎绝迹。鸦片战争后,景泰蓝受到西方人青睐,技艺流向民间,清朝灭亡后获得短暂发展。
近现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景泰蓝工艺险些失传。1951年,林徽因、梁思成成立“景泰蓝工艺美术抢救小组”开展抢救恢复工作,在器型、纹样、色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此后,景泰蓝加大了收藏品和大师作品的制作力度,制作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如今,景泰蓝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宫廷色彩文化的重要载体,多次作为国礼赠与国际友人。
景泰蓝的加工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经过多道工序。在设计环节,涵盖胎型、纹样和色彩设计。设计师不仅要有美术功底,还得熟知制作环节,考虑珐琅釉的制约,避免大面积块面,设计重复性图案以提高效率。制胎时,先制作模具,再裁取紫铜板制作胎体。既可用机器加工,也能采用剪切、捶打、焊接等纯手工或半手工方式,保证胎体薄厚均匀是其中难点。掐丝工序中,把圆柱形铜丝压成扁丝,不同作品使用不同宽度铜丝。将铜丝粘连在一起,切割成所需长度,用工具弯成图案线形,经退火除去膘痕,再用白芨粘到胎体上。由于花丝只经粘接不牢固,所以需要烧焊,一般要进行两遍,确保花丝在胎体上焊牢。烧焊后胎体表面有杂质,需用稀硫酸泡煮清除,使掐丝胎体呈略带粉红的银白色,同时对可能变形的胎体进行整形,这便是平活。点蓝时,掐丝景泰蓝所用颜料是珐琅釉料,需加入适量助溶剂、着色剂制成不同颜色,用特制的长柄蓝枪或玻璃吸管吸取釉料,往丝胎的空格中填充。上完第一遍颜色后入窑焙烧,烧结后颜料收缩,通常需点二火、三火乃至四火,使釉料与铜丝相平且无凹坑,这就是烧蓝。磨光则是先用金刚砂石,再用布轮,最后用木炭擦拭光亮,使釉料平整、铜丝均匀出露。最后是镀金,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槽中,让黄金贴附在没有上釉药的金属胎身上,这样既能防止金属胎身腐蚀生锈,又能增加光泽。
通常所说的景泰蓝指铜胎掐丝珐琅,是珐琅工艺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的特种金属工艺品。而珐琅是一种玻璃质材料,将其熔附在金属表面制成的工艺品统称为珐琅器 ,包含掐丝珐琅、画珐琅、錾胎珐琅、锤胎珐琅等多种品类。在胎体材质上,景泰蓝以铜胎为主,也有金胎、银胎等;珐琅除铜胎外,还广泛应用于瓷胎、玻璃胎、金属胎等,比如珐琅彩瓷器就是在瓷胎上绘制珐琅纹饰。工艺技法方面,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最后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制作过程复杂。珐琅则根据不同品类有不同工艺,如画珐琅是在金属胎上直接绘制珐琅彩料,类似在画布上作画;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通过錾刻工艺形成图案,再填充珐琅釉料。色彩表现上,景泰蓝色彩主要依赖于釉料和金属颜料,色彩沉稳、质感厚重,给人古朴大气之感;珐琅特别是珐琅彩,色彩丰富、光泽艳丽,能呈现出更加细腻、柔和的色彩过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起源与发展上,景泰蓝一般认为是在元代由西亚、波斯等地传入中国,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且工艺走向成熟,清代达到巅峰;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后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