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相关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文首发于《九江日报·长江周刊》,经作者授权在本公众号转发。
元嘉九年(432)春,谢灵运自京师赴临川任职的途中,再次来到庐山。这位中国山水诗歌的确立者终于要歌咏庐山了。
谢灵运(385—433)出身于门第显赫的陈郡谢氏,其祖父谢玄是东晋名将,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苻坚,立下赫赫功勋。谢灵运自幼寄养在外,族人因此称之为客儿,世称谢客。长大之后,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人们又称他为谢康乐。
编者配图
谢灵运出身高贵,家世显赫,再加上聪颖好学,才华出众,不免心高气傲,以为高官厚禄唾手可得。然而那时候出身寒士的刘裕登上了皇位,抑制世家大族,因此谢灵运在政治上并不得志,心中充满了愤懑,于是纵情山水,恣意遨游,甚至目无法纪,行为乖张,一再结怨于朝廷官员。
元嘉七年(430),会稽太守孟顗参奏谢灵运横恣不法,惊扰百姓,颇有异志。谢灵运急匆匆地赶到京城投案自首,向宋文帝进行辩解。宋文帝欣赏谢灵运的才华,未加严究,只是将他留在京城,予以监管。不久之后,宋文帝又任命谢灵运为临川内史,让他远离政治漩涡。
当谢灵运乘船进入鄱阳湖的时候,百感交集,提笔写下《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梅跃辉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编者配图
诗中说谢灵运经水路赴任,在船上颠簸了很多时日,不免心生厌倦。此时终于到达湖口,不禁思绪万千。晚上,他乘着月色伫立江岸,听到悠长的猿啼;清晨,他踏着露水漫步原野,看到娇艳的鲜花。远处是雄伟的庐山,白云缭绕,高峰参天。然而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心情抑郁,闷闷不乐。他游览石镜、松门等名胜,希望借助山水之乐来排遣内心的苦闷。
然而,当他面对浩浩荡荡的江水,却没有看到传闻中的神仙高士和奇珍异宝。谢灵运感到自己无缘得到神仙的点拨,心中又升起无限的惆怅,于是弹琴抒怀,希望借“黄鹤一远别,千里顾徘徊”的古调来缓解愁思,结果愁思却越发深重。这首诗境界开阔,疏朗高远,抒情说理与景物描写相融合,意味隽永,是谢灵运山水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谢灵运少年时代便向往庐山,倾心于东林寺慧远大师。义熙七年(411),谢灵运作为记室参军随江州刺史刘毅镇守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期间曾至庐山拜见慧远大师,但未见作诗的记载。时隔二十年,谢灵运再次来到庐山,留下一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盈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游览庐山的行程与事先料想的不一样,他身不由己地被山中奇丽的景色所吸引,不断向前探索,以至于走了很远的道路也不想停下来。原本只是想停留一天的时间,没想到流连了一个月之久。在庐山之巅,他扶着陡峭的石壁窥探着龙池,攀爬到遒劲的大树上寻觅充满钟乳石的山洞。
六朝时期的文献中普遍记载着庐山山顶有一座巨大的龙池。《艺文类聚》卷九引《述异记》记载:“桓冲为江州刺史,乃遣人周行庐山,冀覩灵异。既涉崇巘,有一湖匝生桑树,有大群白鹅。湖中有败艑、赤鳞鱼。”《法苑珠林》《初学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谢灵运所窥探的“龙池”或许就是这座位于山顶的大湖。只是岁月悠久,已经不复知晓这座大湖究竟是在山岭变迁中消逝不见,还是仅仅存在于当时人们对庐山的想象当中。
下面应当是谢灵运在庐山之巅远望时看到的景色:重叠而狭窄的山谷弯弯曲曲,忽然露出峡口;而山麓的大道又突然被高耸的山峰所掩蔽,不知通向何处。这两句描写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意味,写出了庐山“叠障九层,崇岩万仞”的特点。不管是小而尖的山峦,还是大而缓的山陇,一座接着一座,一层叠着一层,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高耸的山崖和茂密的森林终日遮蔽着阳光的照射,以至于盛夏时节山中依然有积雪。
编者配图
熟悉谢灵运诗歌的读者都知道,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三段式特征,那就是先叙出游行踪,再写自然美景,最后抒发感叹。而这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不仅缺少说理抒情的部分,而且叙述游程和描写景物之间也总觉得少了点儿味道。事实上,谢灵运的这首诗早已散佚,现在看到的是学者们从各种典籍中打捞出的零星片段,再拼接复原的结果。
“山行非前期”至“遂复经盈缺”四句来自《文选》卷三一。“扪壁窥龙池”至“平涂俄已闭”四句出自《北堂书钞》卷一五八。而“积峡忽复启”至“冬夏共霜雪”六句是从《艺文类聚》卷七辑录出来的。
《艺文类聚》仅收录诗中六句,这是类书编纂过程中常见的方式。明朝钟惺、谭元春编纂《古诗归》的时候,不清楚谢灵运诗的结构特点,以为这就是一首完整的诗歌,从而大加赞赏。钟惺称赞说:“六句质奥,是一短记。”谭元春评点说:“他人数十句写来,必不能如此朴妙。”同时代的周婴为此狠狠地批评了钟、谭二人读书太少,乱发议论。平心而论,钟惺、谭元春在文献考证上确实太过粗疏,不过就文学鉴赏而言,这六句断章将谢灵运山水诗的三段式结构简化成写景的小诗,主题更加集中,形象更加鲜明,确实可以视为一首不错的短诗。
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于之前的庐山诗歌,谢灵运的庐山诗通过细致的观察,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勾勒描绘景物的细节特征。这也正是谢灵运确立山水诗独立地位的原因之一。谢灵运的山水诗还非常善于锤炼佳句,可惜的是,这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虽然对庐山的景色进行描摹刻画,却没有警策之句,反而不如《入彭蠡湖口》中“岩高白云屯”一句让人印象深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往事越千年,谢灵运当年游览庐山的行程路线已经不可得知,谢灵运唯一留存的庐山诗也被时间冲刷的残缺不全。人事代谢,岁月无情,难怪谪仙李白会发出“谢公行处苍苔没”的感叹。
最后附带说一句,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石门最高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等诗歌长期以来被视为庐山诗歌,其实这些诗中所写的都是浙江永嘉一带的山水风光,与庐山毫无关涉。
滑红彬(作者像)
【作者简介】滑红彬,1983年生,河北内丘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读后记】谢灵运与九江的故事,编者也写过一篇(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21日 · 谢灵运游庐山》),文章的视角也不同。人们说,九江是一座诗的城市,名人诗作有25000首之多。开诗歌之滥觞者,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的田园诗,较少出现地名,谢灵运的诗,写入了庐山、彭蠡湖的名字,是九江山水诗的第一个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