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听说过“株连九族”的,但你听说过“诛灭十族”吗?
明朝第一硬骨头方孝孺,就因为不肯给篡位的永乐帝朱棣写登基诏书,落得个十族被诛的惨烈下场。
八百多条人命,刽子手连杀了七天七夜,血流成河,其中有多少是无辜受牵连的?
又有多少仅仅是因为和方孝孺认识说过几句话,就被扣上“同党”的帽子,白白送了命?
他本人更是被凌迟处死,死状惨不忍睹,可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一、少年神童,心怀天下
方孝孺从小就灵气逼人,他读书速度又快,记得又牢,乡里乡亲的都觉得他不一般,说他是“小韩愈”转世。
在那个年代,不是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能读书的,方孝孺的父亲是个读书人,清楚知识的重要性。即便家境并不富裕,也坚持让他读书学习。
七岁那年,他正式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起初读的是《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后来开始学习写诗作文,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
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写出辞藻华丽、立意深远的文章,这让父亲欣喜不已,更加坚定了培养他成才的决心。
十四岁时,他拜入一代名儒宋濂门下。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问高深,桃李满天下,他对这个天资聪颖的学生格外器重。
在名师的教导下,方孝孺的学业更是突飞猛进,学问做得比师兄、师弟们都好,甚至让一些老学究都刮目相看。
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做个吟诗作对的文人,他更关心的是黎民百姓的疾苦,一心想用儒家的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家境清贫,但从不抱怨,安贫乐道,一心向学。有一次家里的粮食都吃光了,揭不开锅了,仆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跑去跟他汇报。
他反倒笑着安慰仆人,古时候的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我们现在的情况比他们好多了,有什么好担心的?
方孝孺的父亲为人正直,曾担任汉中府通判一职,洪武十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空印案”,他受此案牵连,被朝廷处死。
当时方孝孺也才二十一岁,听到这个噩耗悲痛欲绝,他硬是把父亲的灵柩一路扛回了老家浙江台州安葬。
一路上他哭得肝肠寸断,周围人都被他这份孝心感动得不行,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后,方孝孺更加发奋读书。
他这么做是希望将来能为父亲沉冤昭雪,也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用自己的学识造福百姓。
洪武十五年,他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被当地官员推荐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召见了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举止端庄、谈吐不凡的年轻人,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才。
当时就嘱咐太子朱标,这个人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后要好好重用他。
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如果他能够顺利继位,方孝孺或许就能在朝廷施展自己的抱负,他的命运也会截然不同。
二、金銮殿上的文胆
建文帝朱允炆一登基,就想起朱元璋对方孝孺的评价,立马把这人从老家调到南京,授予他翰林侍讲学士的职位。
翰林院是明朝的最高学术机构,专门负责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
翰林侍讲学士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人高级顾问,专门负责给皇帝讲解经史,提供政治建议,地位相当重要。
建文帝对这位饱学之士非常信任,大小事情都会跟方孝孺商量,让他参与决策,甚至有时候直接让方孝孺在旁边替他批阅奏章。
这在君臣关系森严的封建社会可是相当罕见的,朝廷里一些重要的文献编纂工作,也都由方孝孺领衔负责,比如《太祖实录》。
这是记录朱元璋生平事迹的官方史书,极其重要,必须由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来主持编写。
由此可见,方孝孺在建文帝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其实在建文帝登基之初,方孝孺就曾向他提议削藩,因为燕王朱棣手握重兵,雄踞北方,对朝廷构成极大的威胁。
可建文帝的削藩策略过于急躁,反而逼反了朱棣,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在这场关系到明朝命运的战争中,方孝孺始终坚定地站在建文帝一边,为他出谋划策。
方孝孺不仅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更是建文帝最信赖的谋臣和心腹。
他的渊博学识、高尚品格以及对建文帝的忠诚,赢得了皇帝的赏识和天下读书人的敬重,被誉为“正学先生”。
三、面对强权,宁死不屈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军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皇位,改国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虽然夺取了皇位,但心里清楚,自己这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需要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尤其是那些饱读诗书、德高望重的文人。
他知道方孝孺在读书人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若是能得到他的支持,无疑会大幅提升自己的合法性,于是他派人去请方孝孺,希望他能为自己写登基诏书。
方孝孺得知建文帝失踪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他穿上丧服,一路哭喊着来到朝廷。
见到朱棣,他并没有行君臣之礼,而是放声痛哭,表达对建文帝的哀思和对朱棣篡位的愤慨。
朱棣见状,耐着性子劝慰,让他不必如此悲伤,因为自己也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才不得不如此。
朱棣认为如今大局已定,让他不如学一学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也帮着自己做些事情,让自己成就一番伟业?
方孝孺听到这话,立刻停止了哭泣,反问成王现在人在哪里。朱棣早就想好了说辞,骗他成王已经自焚身亡了。
他当然不会相信,于是继续追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把成王的儿子立为下一任的帝王?
朱棣被他问得语塞,只能支支吾吾地说:“成王的儿子年幼,无法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
方孝孺步步紧逼,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这一下朱棣彻底被问住了,他没想到方孝孺会如此咄咄逼人,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作答。
其实朱棣心里清楚,建文帝的几个弟弟都已经被他软禁起来了,根本不可能让他们继承皇位。
他之所以要篡位,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坐上龙椅,如今被方孝孺一连串问题逼问,他恼羞成怒但又不好发作,只能强压着怒火。
朱棣再次劝说方孝孺,让他不要执迷不悟,只要肯写登基诏书,就保证他加官晋爵,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方孝孺听后怒不可遏,一把就把朱棣递过来的笔扔在地上,还说自己就算死了,也绝对不能给他起草诏书。
朱棣原本还抱着一丝希望,想劝说方孝孺归顺自己,可没想到他竟然如此不识抬举。
侍卫们上前把方孝孺按倒在地,朱棣怒视着他,咬牙切齿地说道:“你以为我不敢杀你吗?来人给我诛他九族!”
方孝孺一点都没展现出害怕的样子,反而慷慨激昂地说道:“别说诛九族,就算诛十族又能把我怎样?”
四、诛十族的人间惨剧
朱棣被方孝孺这掷地有声的“诛十族又能把我怎样”彻底激怒了,盛怒之下,他下令诛方孝孺十族。
“十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九族范畴,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而这第十族,则包含了方孝孺的学生、朋友,甚至连学生的学生都算在内。
据史书记载,遭受如此酷刑的除了方孝孺,还有另一位忠臣景清。
到底有多少人因为方孝孺的忠义而被牵连丧命,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数字。
有的史料记载是847人,也有的说法是873人,甚至还有说超过千人的。
无论哪个数字都足以让人不寒而栗,刽子手更是杀了整整七天七夜。
他们仅仅是因为和方孝孺认识,或者曾经有过一些交集,就被冠以“同党”的罪名惨遭杀害,真是死得冤枉。
他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不愿受辱,在家中上吊自尽,他的两个女儿,则投秦淮河而死。
方孝孺的哥哥方孝闻早已去世,而他的弟弟方孝友也和他一起走上了刑场。
临死前,方孝友还慷慨激昂地作了一首诗,表达对兄长忠义的敬佩和对暴政的控诉。
目睹这一切的方孝孺,内心如同刀绞一般,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最后他被施以凌迟之刑,死在了南京聚宝门外,年仅四十六岁。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气节。
方孝孺死后,他的学生廖镛等人冒着巨大的风险,偷偷地把他的遗体收敛安葬。
朱棣为了彻底抹去方孝孺的影响,下令禁毁他的所有著作,但民间还是有人偷偷地保存下来,这才让他的文章和思想得以流传后世。
结语
方孝孺宁死不屈坚守忠义,固然让人敬佩,但也因为这份执拗,搭上了八百多条人命。
其中有多少人是无辜的,有多少人只是因为和他认识,就被迫成了刀下亡魂?
方孝孺的选择没有对错,他只是忠于自己心中的道义,用生命捍卫了读书人的气节。可这份气节,代价实在太大了。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
参考:
20060114张树旺 论方孝孺之死对明代士风的影响
百科方孝孺
上善若水
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