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在离开中国前举行了记者发布会,在开场的讲话中,耶伦说:“我们相信,这个世界足够大,可以让我们两国都繁荣发展”。事实上,类似的话中国早在11年前,就已经提醒过美国,当时的原话是“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同繁荣发展”,只是美国当时置若罔闻,以为可以从实力的角度,迫使中国屈服,然而十年过去了,中国没有屈服,反倒是美国高官争先恐后跑来中国,重复的却是同样一句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整个发布会以及随后的记者问答中,耶伦表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三个不变与两个改变:
第一个不变:中美矛盾的起点,是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这一点短期内不会改变。耶伦的原话是:“我们讨论了双方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关税也包括在内。关于关税,美国目前正在进行为期四年的关税审查,以及导致它们实施301条款的行动,结果还没有出来”。耶伦这话没啥新意,事实上这个问题从拜登上任开始就说审查,这一查就是4年。
第二个不变:美国的“去风险”行动依然会持续。耶伦说:“事关国家安全的去风险化行动……美国正在少数几个重要领域做这件事,我们将继续推动这些领域的工作。”
第三个不变:短期内,中美不太可能建立更多的机制化的沟通渠道和平台。耶伦说:“我期待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够就我们讨论的需要更多工作的各种问题进行更频繁、更定期的沟通,在这个意义上,我没有关于未来进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宣布”。
“没有关于未来进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宣布”。这等于宣布耶伦此访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成果。
两个改变分别是:
第一个改变:为了证明“去风险化”与“完全脱钩”的差异,耶伦做出了个人承诺,美国采取的“去风险”行动,将对中国透明,在美国的行动超出“耶伦所说的范围”时,中方可以提出自己的关切。耶伦的原话是:“我们将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互动,我相信他们会密切监测我们的行动。我们已经同意,当他们担心我们的行动超出了我所描述的范围时,他们可以让我们知道,并且我们希望打开渠道,让他们可以对我们的行动表达关切,我们可以解释,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对我们行动的意外后果做出回应。”
第二个改变是:中美常规贸易,也就是美国所说的“非风险领域”的贸易,美国将会出现明显的松绑。耶伦说:“我们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大部分经济互动都是无争议,这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也给中国带来了好处,我们希望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总而言之,耶伦此次访华,并没有达到美国的预期,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其根源在于,耶伦此行的根本目的,是对美方现行对华政策的解释,试图说服中国全盘接受美国政府的现行政策,然而咱也不傻,所以啥也没答应,啥也没承诺。
这些逻辑我确实绕不过来。
我可以继续制裁你,你必须要购买我的国债,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中国人站起来了,就永不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