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乌拉尔一样行,试着分析,俄军在一找后如何走出弹药困境!

多才橘子 2023-11-10 19:21:03

苏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过从军经历的苏苏联元帅在后来写回忆录的时候,在回忆那段时光的时候,普遍的会说当时俄军十分缺乏子弹,例如朱可夫元帅就说在前线,他们手里缴获的奥军弹药比他们本国遏制式弹药还多。

有意思的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大约十以后,也就是进入俄国同室操戈时代,无论是当事人的回忆录还是反映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里,俄军缺弹药的情景都不存在了,好像一夜之间,俄军的弹药供应就变得充裕起来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这里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知道,土地里是长不出弹药的,因为说到底那些弹药都是工业产品。

当然,大家也不用想那些弹药是乌拉尔工业区的军工厂里长出来的,因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同室操戈时代,严格意义上的乌拉尔工业区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乌拉尔工业区是斯大林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搞出来的,甚至直到今日,斯大林为了建立乌拉尔工业区采取的某些方法依然充满争议!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俄军在同室操戈时代一分为二,所以我们在介绍这个时期俄军弹药供应情况的时候也不得不一分为二,应当说,白军在这方面解决办法就要直接的多,因为他们除了尽可能多的占据沙俄军一遗留的库存之外,只需要向干涉军索要就行了,显然后一种办法比前一种要重要的多,因为那样几乎等同于让整个协约国的兵工厂都为他们服务,由于有了当时蓝星最为强大的兵工体作为后盾,白军自然不再缺乏弹药。

简单说了白军,我们再简单说一说白军的读对立面:那个不能直呼其名的军队,因为后者理论上是沙俄军队的另一半相对白军,他们解决弹药供应的问题就要复杂的多,因为虽然理论上他们也能通过发掘沙俄军队遗存的办法解决一部分弹药需求,不过考虑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沙俄军队本身就是弹药供应不足,所以他们即使能找到一部分沙俄军队遗存,恐怕数量也不会太多,相对白军对立面需求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但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在1917年前后,沙俄军队曾经到过1500万的规模,但是后来白军和他的对立面有多少呢?

首先说白军,在他们最为成功的1919年,各个战线的白军,把她们前线的战斗部队和后方的非战斗部队甚至参谋人员也算上,总数大约有100万上下,不过在进入20年代以后,随着战局对他们越发不利,白军的人数就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了,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只计算他们的最高峰100万人好了。

接下来我们说白军的对立面,这支罗队是沙俄军队被全部解散之后组建的,开始规模很小,人数更是只有2.5万,可以说和沙俄军队上千万的规模相比不值一提,然而随着同室操戈战争规模的扩大这支军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同室操戈战争结束的时候人数已经攀升到了300万之巨。

显然,从上边的内容我们可以算出,即使把把白军和他的对立面人都算在一起,总人数也不过400万(可能还不够不过总人数不满500万是肯定的。),和沙俄军队上千万的规模没法比。

看到这大家也许会明白我想说什么了:人少了,子弹需求也就少了,如果弹药量还是那么多,供应情况自然就显得充裕了。

当然,假设1920年代的俄国弹药生产情况还能保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因为由于种种情况,当时俄国的工业生产极其凋零,基本都处于停产的境地,所以白军对立面解决弹药供应问题除了人数减少和发掘沙俄军队遗存之外肯定还有别的办法。

不我们可以肯定,白军对立面肯定不能指望协约国其他国家的兵工厂能为其所用。

虽然理论当时乌拉尔工业区还存在,但是在这个国家的中部地区(比如莫斯科、彼得堡、察里津、图拉等地)当时确实存在一些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军工企业(这里说的规模不大是指和后来的乌拉尔工业区以及其他协约国国家的军工企业相比)这些企业虽然当时大部分已经停产,但是设备和技术工人都在并没有流失,所以白军对立面在控制了上述地区以后,迅速的恢复了上述地区军工企业的生产满足了部分白军对立面的战斗需求,一切为了前线并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有的现象!

另外,列宁曾经多次指示早要在1919-1920年冬天控制乌拉尔明显是奔着叶卡捷琳堡的重工业去的!

0 阅读:353

多才橘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