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官员们到了一定年纪或受身体原因所限而无法继续任职,而选择辞官还乡的行为,有一个温雅的称谓:致仕。
从字面意思理解,便是把官位还给君主,意同现代的退休。
那么,历朝历代的高官贵胄们为何甘愿走下权力之塔?在告老还乡后又如何面对身边的落差?将军宰相等重臣隐退后,其地位与地方的县令比又如何呢?
仔细了解之后,结论可能大出你所料。
致仕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致仕制度发源于商周,并在汉代初步完备。
周朝《礼记》曾言:“大夫年七十而致仕。”意思就是说年过七十便要告老还乡。而后历朝大都沿用了这一年龄规定。
在西周时期,官位属于世袭,在奴隶制社会中世袭官禄的朝臣们并不需要担心离职后的经济问题,他们的儿孙自会继承原有官位,并负责赡养他们。当然也无所谓致仕与否。
随着时间发展,奴隶制被逐渐淘汰,也由此诞生了服务于上层建筑的官僚制度。官僚的选拔、任免逐渐规范化。
到了西汉末年,官僚机构日趋庞大,官员间的新老交接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现实。
因此元始元年,汉平帝下诏进行规定,使官员年老退休的问题正式形成了规章制度。
一般除了皇上特赐,都不再享受国家俸禄。
直至宋朝,这一制度基本都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但其实对于寿数不长的古人而言,活到七十已经基本称得上是终生制职位。
到了宋真宗时期,他下令对退休后的待遇做出了调整,文武百官皆可享受曾经俸禄一半的退休金。
发展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又将退休年龄提前到六十周岁,这一标准也被沿用至今。
而清朝时期,对于低阶官员致仕的年龄规定,更是缩水到五十几岁,基本官职越小,隐退越早。
“主动”致仕虽然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诞生进一步开放了仕途,有利于各地人才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阶级跃升。
但从实际来说,平民百姓仅靠自己便能平步青云者少之又少。
虽然读书人可以苦读圣经寒窗数十载中举,但这只是迈入官场的第一步。
这些官场的“后备兵”常常在吏部登记信息之后,一辈子也等不到个正经的一官半职。
真正升到将相之位的大多出自豪门望族。
身后有家族势力作为仕途支持,他们本就是富贵中来,因此走下高位之后也不过是失去了权利,依旧是一生享不尽的荣华。
实际上,皇权与相权也一直被视为封建制度下的基本矛盾。宰字,本就有主宰之意。而相,更有辅佐意味。
宰相作为辅佐皇帝决策的重要力量,难免不会受到君主猜疑或打压。
历朝历代许多宰相也都因此被迫请辞,以求明哲保身。
作为武将之首的将军,更因为手握重兵而被排斥在朝野之上。
因此审视夺度的激流勇退,也不可谓不是一种政治智慧。
选择这种方式的官员们,多以“乞骸骨”名义请辞。意思是乞求君主仁慈,放过我这把老骨头吧。
譬如宋徽宗时期的宰相蔡京,就曾两度在相位引疾请罢,其深层原因,便是由于当时蔡氏一族在都城权势滔天,亲属集团势力不断壮大,引得皇上不满,他为避风头故而隐下。
跟随明太祖打下大明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汤和就深知功高盖主之险,在受封元帅后早早告老还乡,也因此才在朱元璋血洗旧部之时免于被牵连,并得以寿终正寝。
像这样主动隐退的重臣们大多行事低调,以主动致仕的举动留下不贪权的美誉,也得以保全自身。
而他们之前累计的财富与名望更是足够其终生享誉。
隐藏福利事实上,对于官至宰相将军的重臣老将而言,即便致仕之后,仍享受着一定程度的政治优待。
在唐朝时,会专门为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
三品以上官员,甚至在致仕后也可以在朝堂上行走,参论国家大事。
并且朝堂内也设有散官官职,用以安置致仕的老臣。
此类官职品级高,但无实际职权,更接近于荣誉称号。
整个社会风气基本上也以致仕为荣。
唐朝名相魏征,兵部尚书李靖等,都被授予过类似头衔。
高官们在致仕回乡后,更能得到数目可观的土地用以养老生活。
有句俗话流传很广:强龙不压地头蛇。
对于远离朝堂的乡间地方,县令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手遮天。除了无法遣兵调将之外,县令几乎掌握着全县的生杀大权。
就像曾经的明朝首辅徐阶,哪怕在任时如何风光,可面对归隐回乡后儿子被捕的情况,还是得亲自斥重金去疏通县令关系,以谋亲子生路。
那么,退居二线的宰相是不是就真的毫无权势了呢?以至于面对七品小官也要贿赂讨好。
那些从朝堂退下的宰相将军,会因远离了政治中心而因此对县令产生忌惮之心吗?
宰相在其位,可以轻易对一些低阶官职进行任免提拔。
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提拔一些初入朝堂的年轻后生成为自己门下弟子,在今后的岁月慢慢培养,逐渐为其铺好道路,并慢慢移交部分权利。
这对于门生们而言,也是一条互相成就之路。
他们可以在今后的岁月里找到有权势的靠山,并在逐渐形成的庞大的派系关系网中获得支持。
等他们独当一面之际,再予以反哺已经退居二线的老臣们。
武官本就比文官更注重等级制度,在远离首都的战场上,一切指挥调度皆是由将军所做。
因此极容易笼络培养出一支亲属部队。而解甲归田后的将军,一般都会被赏赐荣誉封号,而这对于在乎名节的古人来说,更是极为光荣的象征,足以荫庇家族昌盛。
隐退还乡的选择,不仅是因为这些将军宰相们落叶归根的想念,更是出于谨慎的政治考量。
要知道,官员所住的府宅其实并不是私人所属,而是国家统一分配的,会随着官员们的升迁贬谪做出调整。
一般的朝臣退休后,其所住的也会被收回,这其实隐含着皇上不想臣子们在皇城脚下势头太盛的寓意。
因此大多官员们都会选择在退休后回到家乡。
而对于在官场劳心劳力半生的官吏们来说,退休生活其实可谓是一种享受。
由于他们身居高位,在任时自然俸禄颇丰,而退休后生活待遇依旧优渥。
又因声名远播而颇受当地百姓尊重,可谓是一种养老尊老的理想模式。
作为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致仕制度的推行,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官僚团队老化的问题,有利于加速官僚队伍的新陈代谢。
而这些重臣官吏们,有的戎马一生,在战场上燃烧着青春与生命,有的殚精竭虑,位高更不敢忘国。
随着他们年岁渐长,精力下降,退隐还乡是享受生活的最好方式。
远离官场起落,方能体会人生本真。
而对于部分身染疾病的老臣实施提前致仕,对某些领域的特殊人才延迟致仕,延长任期,也显示了封建官僚制度中灵活务实的一面。
致仕制度,从诞生伊始就具备着旺盛的活力,并被继承延续千年。
分析历代致仕制度的变化方向与利弊得失,对我国目前的退休制度而言,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