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卸任总参谋长,谁能堪当重任?邓小平访老帅,共同运筹帷幄

史中阅灯火 2025-03-30 11:37:00

文革过后,经过十年的浩劫,我国刚刚从一场混乱中逐渐平静下来,一切都正在处入百废待兴的状态。1977年,邓小平重回中央,恢复了党内的所有职务。重新走马上任的邓小平,没有时间回顾自己蒙冤所经受的苦难,他把所有精力第一时间投入到了国家的建设中,为了让苦难的祖国早日走向繁荣富强,他绞尽脑汁的开始规划设计。

邓小平坚定地认为,国家要想发展起来,必须先发搞活经济,要想把国家经济发展起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是最好的办法。同时还要主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这些,说起来不难,但是做起来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当时的邓小平身兼数职,对于国家当时的现状,每一块的工作都是重点,都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整顿。所以,每天他都是夜以继日地忙碌着,连最基本的睡眠也很难保证。当时他已进入古稀之年,这样繁重的工作如果再这样长期下去,他肯定会吃不消的。所以他准备卸任总参谋长一职,另外找一个合适的人来接任。

总参谋长一职 重中之重

参谋这个职位其实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他们专门为君王和主帅出谋划策,那时候不叫参谋,叫军师。历史上有名的孙膑、诸葛亮,他们的官职就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

军队中的作战指挥、战备建设规划、军事集训、兵役动员、组织编制、和行政管理是作为一个总参谋长的职责。所以说这个职位在军中是非常有分量的,它的职责也是相当重要的。细数我军中历任的总参谋长有,彭德怀、周恩来、叶剑英......无论是哪一位,都是赫赫有名、德高望重的人物。

总参谋长一职,责任重大,到底有谁来接任最合适呢?这其实挺让人费脑筋的。为了能够找到一位称职的接替者,邓小平是绞尽了脑汁,对每一位人选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比。

一开始组织上把负责挑选参谋长职位的事情交于邓小平全权负责,但是后来邓小平顾虑到自己的身份,如果自己负责推荐挑选,说不好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留下遐想的空间,传出闲话,甚至会有拉帮结派之嫌,所以他拒绝负责这件事。

经过多方面的衡量和考虑,党中央觉得他说到很有道理,所以最好决定把这件推选合适接替人的事情交给了聂荣臻元帅,邓小平来协助他来筛选。虽然邓小平不在主要负责这个事情,但是为了早日找到一个合适的接替人,他还是操碎了心。总参谋长的职位太重要了,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的全局,对于这个职位的人选,必须做到慎之又慎。

聂帅首荐杨勇将军

右杨勇

在挑选总参谋长的过程中,聂荣臻元帅经过认真反复的甄选,他脑子里出现了两个候选人杨勇和杨成武两位将军。

聂帅首先推荐了杨勇将军,杨将军是湖南人,生于1912年,早年加入了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战功。杨勇除了擅长指挥打仗,还很会团结同志,而且在工作方面也很认真负责。

邓小平和向党内的一些老同志, 经过认真分析和讨论,觉得杨勇是个不错的人选,如果由他来担任总参谋长一职,肯定能胜任。邓小平甚至还考虑到杨勇一直在部队做指挥员,可能对参谋这块工作,不是很熟悉,所以决定把当时正在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张震调过来,辅助杨勇。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却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由于杨勇坚持原则的个性,在总参谋部的“三查三整”的活动中,得罪过一些人。这些人看到杨勇即将接任总参谋长一职,当然是一百个不爽了,于是,一些流言蜚语从天而降,一些匿名信也纷纷直接寄到了军委等相关部门。面对这种情形,军委不得不慎重考虑,就这样,本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就这样被否决了。

第二候选人杨成武将军

紧接着邓小平又征求了叶剑英的意见,叶帅很重视这件事情,认真考虑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邓小平再一次找到聂荣臻和徐向前两位老帅,重新商议总参谋长人选的事情。

当时杨将军65岁,在军队的领导里面算是比较年轻的了,而且身体状况也非常不错。另外呢,杨将军在总参谋部做领导工作的时间比较久了,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对军队的情况也非常熟悉。所以无论个人能力还是整体素质,从哪方面来讲,杨成武都算得上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聂帅就此事专门给军委书信一封,介绍了杨成武将军的情况,并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派秘书周均伦去向负责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当面做了汇报。杨长武将军在军队的中枢部门工作的时间有比较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很难做到一点也不被文革时期的一些军内问题所牵连。杨成武将军成为总参谋长候选人的消息一传出,马上就引来了不小争议。

最后经过多方面慎重的考虑,邓小平和聂帅统一认为,杨成武将军常年在京外任职,对京中的事情和环境也不是很熟悉。另外杨将军的秉性正直刚毅、原则性强,对一些看不过眼的事情,是不会睁只眼闭只眼的,这样的直性子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与人结怨。假设由他来接替了总参谋长一职,一些对他有积怨,心怀不满的人如果在背后给他捅刀子,那就很有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就这样杨成武将军作为候选人的事情被搁置了起来。

总参谋长人选 慎之又慎

通过这两位将军的落选,邓小平也做了反复的思考,找到了问题的所在,通过这些反对的声音,他和聂帅同时意识到,杨勇和杨成武两位将军,固然都非常优秀,都为这个国家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但是,因为他俩人的个性都非常耿直,坚持原则,看到不平之事,绝不会袖手旁,这样的秉性必然会得罪不少人。所以,对于总参谋长的接替人,必须综合各方面来考虑,对于众人的意见也应该列入考虑的重点。也就是说,这位总参谋长的接替人必须是大家都支持的、而且团结友善、同时对工作又很负责的这么一个多面人才。

有了衡量总参谋长接替人的标准,邓小平先先和军委常务耿飚交流了一下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后来他和耿飚又与聂荣臻、徐向前聚在一起就这件事情进行讨论。但是在这次讨论中,他们各持己见,意见无法统一,不欢而散。

紧接着邓小平又征求了叶剑英的意见,叶帅很重视这件事情,认真考虑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邓小平再一次找到聂荣臻和徐向前两位老帅,重新商议总参谋长人选的事情。

因为当时是冬天,天气寒冷,邓小平的家人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建议他可以在电话中来商议这件事情。但是邓小平却认为,这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电话里说和当面说有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坚持当面在一起商议这件事情。这几位老帅坐在一起,经过严肃认真地反复探讨,经过多方位的考量,终于统一了意见,有了合适的人选。从早到晚,他们整整讨论了一天。

人选终于敲定

经过这么多天的折腾,总参谋长的人选终于定下来了,几位老帅虽然也累得够呛,但是他们内心却是高兴到了极点,尤其是邓小平,压在心中这么长时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终于把这根沉重的接力棒,交给了一个合适的人手中,这可是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大事情啊,他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经过千辛万苦才敲定的人选不是别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功勋名将杨得志。杨将军是从一名普通的小战士一步一步的,走到大军区司令这个职位的。作战的经验相当的丰富,为人也正直,不但会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他也很擅长,在领导方面,他主张的是民主的作风,从这些方面来看选他做总参谋长,是再合适不过了。

杨得志上任之后,他把邓小平的教诲和叮嘱永记在心,为中国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及正规化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没有辜负邓小平和众帅对他的信任,更没有中国老百姓对他的信赖和期待。

结语

在选择接班人方面,邓小平和其他党领导是慎之又慎,虽然出于各自的考虑,出现过很大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这不是个人的私心在作祟,他们争执的每个点,其实都是为了怎么更利于国家的发展而考虑,只是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所以会出现不同意见,这其实挺让我们敬佩和感动。这些为了我们的祖国呕心沥血、不计个人得失而奉献出了一生的老一辈革命家,我们都应该铭记于心。

1 阅读:104
史中阅灯火

史中阅灯火

讲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