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茗敲钟,市值超过1.5个茶百道,2025万店茶饮进入拼杀新阶段!

食品商业 2025-02-13 04:07:01

作者丨何昕琳

编审丨橘子

伴随着一声锣鸣,新茶饮赛道“蛇年第一股”正式诞生。

今天(2月12日),古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茗”)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敲钟上市,股票代码为01364.HK,向全球发售约1.82亿股股份。截至发稿,古茗小幅高开,股价为10.12港元/股,总市值达236亿港元。

这家从浙江台州温岭市大溪镇起步的茶饮品牌,历经14年深耕,终于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并站在了新的起点。不过,随着新茶饮赛道资本化进程加快,一个新问题浮出水面:当新茶饮品牌在增长压力下加速扩张、并试图通过规模实现更多利润的同时,还有多少加盟商愿意陪跑并支撑这场狂奔?

选择

本周新茶饮赛道颇为热闹,除了古茗上市,霸王茶姬的第二品牌、超级茶仓首店在上海开业;还有一件就是喜茶暂停加盟一事了。

2月10日喜茶发布内部信,宣布2025年暂停加盟,将强化品牌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回归用户与品牌等。一封看似简单的内部信却在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在茶饮圈炸开了锅。也揭开了茶饮行业无数加盟商的痛——加盟商苦“加密”久已。

新茶饮行业发展到今天,参与其中并逐渐走向头部的品牌分别走出了自己的路,在大多数品牌依旧追求规模的当下,喜茶的选择是,按下暂停键。

内参君了解到,自2022年底喜茶开放加盟后,其门店数量迅速增长至2024年9月的4300多家。但这一阶段,喜茶也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新茶饮行业的“规模战”与“价格战”中。此次喜茶的“暂停”,或是主动将行业竞争维度从规模和价格转向品牌价值与用户粘性。

通过公开信不难看出,从不放加盟时期的1000+店,到放开加盟后的4000+店,喜茶备受掣肘。那么,其他万店规模、三四万家店规模,甚至更多奔赴在万家店规模路上的品牌们,多开店、开多店的同时,又是如何在利润和规模之间做取舍的?参与其中的加盟商呢?他们又如何在自己加密自己还是被别人加密之间做出选择?

据悉,古茗募资额约为18.1亿港元。资金分配如下:约25%用于扩充信息技术团队,提升业务和门店运营数字化;约25%用于加强供应链能力与管理效率;约20%用于品牌建设,密切联系消费者并提升品牌认知;约10%用于推行地域加密策略,强化加盟商管理与支持;约10%用于聘请产品研发专家,提升研发能力;剩下约10%作为营运资金等一般企业用途,助力古茗在新茶饮市场持续发展。

如今的古茗已经破万店了,上市后依旧要拿出募集资金中的10%用来加密。而用于供应链的25%、信息技术团队的25%等等,无一不是在为未来的更多“门店”做准备。显然,和喜茶不同,古茗或要在规模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利好在于,古茗在茶饮圈中一直被誉为走得“稳”。迄今,古茗在全国还有不少没有放开的“空白”市场,这给了很多加盟商、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期待和信心。

如果单从IPO成功与否来看,此时的古茗赢了。毕竟,在彼时喜茶还是行业“带头大哥”的年代,古茗还在默默无闻的打拼阶段。

公开信息显示,2010年4月,第一家古茗门店在浙江台州温岭市大溪镇诞生。次年,第一家合作店开业,古茗正式踏上连锁经营的道路。按2023年的商品销售额(GMV)及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门店数量计,古茗在均价10-20元的大众现制茶饮品牌中排名第一,同时在中国现制茶饮品牌中排名第二。

从筹备上市到敲钟,这一过程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古茗出色的业绩表现。

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古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3.84亿元、55.59亿元和76.76亿元,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在门店数量上,截至2024年9月30日,古茗门店数量达9778家,成为新茶饮行业门店规模领先的品牌之一 。

2024年前三季度,古茗营收为64.4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5.71亿元增长15.6%,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竞争

成绩属于过去,上市也只是企业新的起点。在古茗顺利敲钟的同时,等待它的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前五大品牌的市场格局已基本成型:蜜雪冰城以20.2%的GMV份额稳居榜首,古茗以9.1%紧随其后,茶百道(8.0%)、霸王茶姬(5.0%)及沪上阿姨(4.6%)分列三至五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强中已有茶百道于2024年登陆港股,蜜雪冰城与沪上阿姨的招股书亦已摆上港交所的案头,加上刚刚敲钟的古茗,2025年,中国现制茶饮行业或将迎来历史性时刻——前五强中四家齐聚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热情不难理解。古茗以31%的毛利率、10.96亿元净利润,证明中端价格带(10-18元)的盈利能力;蜜雪冰城则用29.5%的毛利率、年销74亿杯的规模,讲述了“薄利多销”的性价比神话。

然而,现实远比愿景残酷。品牌无往而不利的下沉市场,危机已显。

古茗招股书显示,其79%的门店位于二线及以下城市,38%的网点深入乡镇。但这一策略正在失效——2024年前三季度,古茗新开加盟店单店日均GMV比去年同期下滑11%,在总GMV中的占比同样腰斩,已不足5%。而在华中地区某乡镇,两家蜜雪冰城门店直线距离仅50米,一波价格战后双方日销量回落,均不足150杯,最终双双闭店。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12日,全国奶茶饮品门店约为41.3万家,近一年新开14.2万家,净减少约1.8万家。也就是说,在同一年关了约16万家店。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新茶饮头部企业80%-95%的收入依赖向加盟商销售原、物料,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新茶饮门店单店投资回报周期普遍从18个月延长至36个月,脆弱的利益链条便开始断裂。

这些矛盾,新茶饮品牌们也心知肚明。古茗在招股书中直言,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由于整体行业放缓及竞争加剧,与2023年同期相比,公司录得的单店GMV、单店日均GMV、单店日均订单数以及每家新开加盟店的日均GMV均有所减少。

茶百道在其2024年半年报中也提及,报告期内闭店245家,对应闭店率为2.93%,而2023年全年其闭店数为220家,对应闭店率为2.82%,2024年半年内闭店数量超2023年全年。

2025会如何呢?

经历了爆单的春节,三四月、品牌商和加盟商将迎来2025年第一个茶饮淡季。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节没赚到钱的“声音”比2024年更多了。调整人员,减少促销活动、减少营销费用,核算成本已是很多加盟商摆在案头的工作,那品牌商呢?IPO后的古茗呢?

利润

春节,一个18县小城,一瑞幸的加盟商,怕被加密于是选择自己加密自己,主动在自家瑞幸附近开了家库迪。蜜雪冰城的加盟商也是一样,为了不让别人加密自己,加盟商选择在生意好的店附近自己加密自己,又开了一家蜜雪。

可是,这个加密游戏难道可以无限循环而没有上限吗?

2024年行业的极度内卷,品牌门店增速放缓、单店收益下滑、闭店率上升,反映到个体身上,就是各个品牌加盟商的利润被摊薄,生存空间被挤压,能幸免者少之又少。

于是,新问题来了,加盟商还够用吗?

“以前是品牌挑加盟商,现在是加盟商挑品牌。”一位行业顾问的感慨,揭开了新茶饮最残酷的战场。

在此背景下,品牌们纷纷开始关注已投资加盟商的运营能力、稳定性与门店质量。例如,蜜雪冰城曾要求加盟商每月驻店经营至少90小时,乡镇门店鼓励“夫妻店”模式以保证服务稳定性。

此外,内参君还了解到,不同于霸王茶姬开店官方露出的50-80万左右的费用,有不少意向加盟的商家表示,至少要准备150万资金,才有可能获得加盟资格。

有观点认为,争夺加盟商,本质是争夺有限的创业资金和下沉市场入口。因此,即便加盟商资源已逼近天花板,但资本市场的增长压力仍在倒逼品牌扩张。

比如,古茗用首年“0加盟费”吸引创业者;沪上阿姨推出分期付款计划等;蜜雪冰城也曾推出“减免加盟费”的内部扶持政策,对加盟商减免1年的加盟费,减免总额接近2亿元。

即便如此,2024年前三季度,古茗加盟商的流失率达到了11.7%,是2021年的近两倍。同期,主动终止与蜜雪冰城合作的加盟商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

“未来能活下来的品牌,一定是把加盟商当合伙人,而非提款机。”一位资深从业者的判断,指向行业转型的核心。

比如,古茗在招股书中坦承,“单店盈利能力下滑”,但其应对策略颇具深意——25%的上市募资用于供应链升级,计划在未来四年,新建约27个仓库及购买相关仓储设施、采购约405辆货运车辆、新招约216名仓库管理人员等;蜜雪冰城则加码海外,在东南亚建设供应链中心,试图用全球化对冲国内增长压力。

这场供应链的“军备竞赛”早已超越成本控制层面。古茗年采购8.16万吨鲜果,在97%门店实现“两日一配”,其冷链技术成为抵御县域竞争的秘密武器;蜜雪冰城自主生产60%的原料,甚至将柠檬采购延伸至种植端,用垂直整合筑起护城河……

总之,不论在什么样的“战场”上,没有利润,一时可以,长期那一定是万万不能的。且不说长久发展,活下来怕也会成为问题。那么,如何在品牌商实现可持续“利润”的同时,也让加盟商实现可持续的利润才是真正考验品牌商能力的关键。

不论怎样,2025年的大幕已经拉开,还不曾入局的,请谨慎;已经入局的,祝好运。

0 阅读:0
食品商业

食品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