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tly大中华区业绩下滑7.8%,新厂“胎死腹中”,全球裁员500人

食品商业 2025-02-15 05:11:49

作者丨佑木

编审丨橘子

燕麦奶,这个被预测2025年规模将突破50亿元的细分赛道,在经历了连续三年超“翻番式”增长后,正迎来市场格局的深度重构。

曾经的行业“启蒙者”,世界最大的燕麦奶品牌Oatly,如今面临本土新势力围剿、供应链成本高企、消费者教育瓶颈等多重挑战。

工厂停建

近日,Oatly集团公布了202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财务报告。

去年第四季度,公司实现收入2.14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4.9%,其中大中华区收入为3525.8万美元,同比增长约8.2%;放眼2024财年全年,Oatly实现总收入8.24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5.2%,其中大中华区收入为1.15亿美元,同比下滑7.8%。

从高高在上的“星巴克专用”,到如今不得已战略收缩、全球市场的增长表现比起来,Oatly中国市场的表现略显“尴尬”。

内参君留意到,在财报发布当天举行的投资者交流会议中,Oatly的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Daniel Ordoñez和首席执行官Jean-Christophe Flatin分别就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和未来规划进行了详细阐述。

Oatly的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Daniel Ordoñez表示:“我们的大中华区业务在今年下半年实现了强劲的两位数增长,这一成绩是在我们完成战略调整之后取得的,主要得益于我们在餐饮服务渠道上的扩展。”

“中国市场的业务,特别是在餐饮服务渠道上的表现,令公司感到非常兴奋”,Ordoñez补充道:“在大中华区,我们很高兴地宣布,2025年我们将进军’俱乐部渠道’(Club Channel)。中国的零售渠道非常庞大,我们非常期待与这些优秀的会员制商店合作,以更加高效、系统的方式抓住这一市场机会,同时更积极地多元化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布局。”

Oatly首席执行官Jean-Christophe Flatin也在会议中对暂停建设工厂的决定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表示:“首先,我想确认,Oatly在大中华区的业务目前正在显示出很多积极的发展趋势。自2024年第三季度以来,我们在这一市场报告了利润的增长,而这直接归功于我们中国团队执行的战略。”

Flatin强调,Oatly与大中华区关键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关系非常稳定,并且富有成效。他指出,“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尤其是在餐饮服务渠道,表现非常出色。我们与这些关键客户之间的关系非常稳固,且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了巨大的成功。”

内参君留意到,Flatin在会议上宣布,“去年12月,我们宣布关闭新加坡工厂,今天我们宣布停止建设第二家中国工厂。随着这两项公告的发布,我们在全球拥有五家制造工厂,并且不再建设新工厂。这五家工厂每年可生产约9亿升产品。”

据了解,2021年11月,OATLY在中国的首座工厂——安徽马鞍山工厂正式落成,主要承担燕麦奶主线产品的生产任务。该工厂也是其在亚洲布局的第二个工厂。

尽管暂停了第二工厂建设的计划,Oatly依然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潜力。公司认为,现有的生产能力,尤其是马鞍山第一工厂的扩展潜力,足以支持目前的市场需求和未来增长。因此,Oatly决定优先集中资源于现有工厂的优化和在中国市场的渠道扩展。

Flatin在总结时表示:“从总体来看,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特别是在餐饮服务领域,我们看到强劲的系统性增长势头,所有重要客户的需求都在稳步增长。中国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我们非常看好未来的发展。”

随着Oatly进入俱乐部渠道并继续深化与零售商的合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Flatin表示:“中国市场的零售渠道庞大,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与这些优秀的商店合作,抓住市场机会,并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多元化我们的销售渠道。”

强敌环伺

燕麦奶,虽然名字带奶,但其实和牛奶并无关系。现在提到燕麦奶,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Oatly,不仅因为它是研发出全球第一款燕麦奶的公司,也因它在该品类领军者地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创立之初的默默无闻,2012年因成功的营销方式逐步出圈,2018年借着华润集团的投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从初期进军零售系统到聚焦精品咖啡,到与星巴克等品牌合作,推出燕麦拿铁等产品,Oatly在中国市场走过了已超6年的品牌发展道路。

放眼当放下的收缩窘境,不得不说,Oatly虽然花了大量营销费用,但这个洋品牌仍然难以满足“中国胃”。

“毕竟,豆奶、核桃奶甚至是椰奶是经过十几年甚至数百年的耕耘,深深刻在了消费者的骨子里,而燕麦奶的营养、口感等并没有出众到能够独自开辟全新的赛道,在星巴克中与日常环境中饮用的是存在本质性区别……当消费逐渐回归理性,习惯了精打细算的中国消费者对于燕麦奶的需求自然也随之降温。”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至于更深层次的市场问题,“Oatly的市场建设、销售渠道,价盘,都有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位经销商则透露。

一位经销商反馈,当前燕麦奶价格普遍混乱,尤其是在一些电商平台如拼多多和淘宝上,Oatly的价格频繁出现大幅波动,有时甚至低于经销商的进货价。

“公司渠道策略不清晰。既想打入餐饮市场,又同时涉足零售渠道,导致渠道之间的定位混乱,管控力度不足。渠道的重叠以及价格体系的松散,造成了产品窜货现象频频发生,使得Oatly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体系面临了严重的内部不协调。”他说。

需要注意的是,当下,Oatly还面临着不小的市场竞争。

据统计,除了Oatly以外,中国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植物奶品牌还包括伊利植选,OATOAT,欧扎克,维他奶,刘洋,植白说,颂优乳等等。仅看餐饮渠道的燕麦奶产品,近两年,菲诺推出的燕麦奶品类在餐饮渠道的增速也非常明显。

一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燕麦奶这一品类的门槛并不高,国内众多厂商纷纷进入这一赛道,并推出了价格低于Oatly的产品,某些国内品牌的进货价甚至不到Oatly的一半。而这些品牌的产品大多同样专注于餐饮渠道,且消费者几乎无法在口感上分辨出差异。

一位经销商表示,“对于餐饮渠道的客户来说,价格往往是决定消费的关键因素。Oatly的产品在这个赛道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很多餐饮店甚至表示,喝不出什么差别。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价格更便宜、服务更接地气的国内品牌。”

“外资品牌用新概念来赚快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他说。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市场的收缩或许并非孤例,Oatly在全球范围内,或也面临不少困境。

事实上,除了暂停在中国建设第二座工厂外,公司还同步喊停了在美国和英国的新工厂建设计划。此外,Oatly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

据Flatin在沟通会上透露,“我们大大简化了管理结构,员工人数已减少到大约1500人,过去两年减少了500人。”这对于一家旨在高速增长的公司来说,略显尴尬。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Oatly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Flatin说:“过去两年,我们进行了全面改革,重构了供应链和管理架构,优化了运营模式。今天,我们拥有了更健康的业务、更清晰的战略和更强的盈利能力。因此,我们非常有信心,2025年将是我们公开上市后的第一个盈利增长年。”

然而,Oatly若想在中国市场重振旗鼓,仍需解决价格混乱、品类竞争和渠道策略不清晰等问题,只有真正理解并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取得相对长远的成功。

0 阅读:0
食品商业

食品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