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上午,大帅府给张学良心腹、外交机要处主任王家桢家打了好几个电话,说总司令(张学良)有要事找,让他速到大帅府。 1929年1月,奉天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东北王张学良忽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处决他的心腹杨宇霆和常荫槐。消息传出,举国哗然,人们议论纷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说杨宇霆和常荫槐,那可都是跟随张学良多年的老部下。杨宇霆是张学良的督办,常荫槐是奉天省主席,两人在东北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是杨宇霆,更是张学良的心腹中的心腹,张学良的许多机要之事都是交给他去办。常荫槐虽然是奉天省主席,但也对张学良忠心耿耿。怎么张学良说处决就处决了呢? 众说纷纭,几十年来,这件事一直是近代史上的一桩悬案。有人说是杨宇霆跟张学良的夫人柳原燕子关系暧昧,引起了张学良的猜忌;也有人说杨常二人早有谋反之心,是张学良先发制人。更有人把这件事跟张学良和日本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认为杨常是张学良向日本示好的牺牲品。种种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事情还得从1929年1月10日凌晨说起。那天,天还没亮,张学良的心腹王家桢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是大帅府打来的,说总司令有要事相商,让他火速赶到大帅府。 王家桢匆匆赶到大帅府,看到张学良正在屋里来回踱步,神色凝重。张学良问王家桢,如果内部人事有变动,外交上会有什么影响。王家桢觉得事出反常必有妖,但也没多想,只是说如果是内部事务,不必理会外国人的意见。 第二天一大早,王家桢又被叫到大帅府。一进门,他就看到满屋的东北高官,个个面色凝重。张作相、翟文选、万福麟等东北的头面人物,几乎来齐了。王家桢这才知道,原来杨宇霆和常荫槐已经被处决,尸首还停放在老虎厅里。 张学良这次叫王家桢来,是要他出面向日本人解释这件事。毕竟杨宇霆和常荫槐在东北的地位举足轻重,处决他们,日本人不可能不过问。王家桢只好硬着头皮,去见了日本驻奉天总领事。 从日本总领事那里回来,王家桢觉得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张学良这一着,实在是打得有点急,有点过了。他提醒张学良,要安抚一下杨常二人的家属,张学良这才醒悟,连忙给杨常两家人每家发了一万大洋。 这桩悬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外界众说纷纭。但对王家桢来说,他知道的也许比外人更多一些。事后张学良曾给他看过一些所谓的"罪证",都是一些明信片大小的照片,看上去挺神秘,其实不过是一些情报贩子的玩意儿,充其量算个参考,根本算不上确凿的证据。 更让王家桢痛心的是,张学良居然说,在下决心处决杨常二人前,他还靠扔铜板占卜做决定。在王家桢看来,这未免也太荒唐了。张学良年轻气盛,一时冲动,恐怕是中了日本人的离间之计,结果搞得自己腹背受敌。 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杨常之死,给张学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1929年那个早春,老虎厅外奉天城的白雪红梅,在王家桢的回忆里,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那么,张学良为何要处决自己的心腹杨宇霆和常荫槐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 有一种说法认为,杨宇霆与张学良的夫人柳原燕子关系暧昧,引起了张学良的怀疑和猜忌。柳原燕子是日本人,她的身份背景本来就让张学良有些芥蒂。再加上杨宇霆与她走得较近,张学良心里难免有些不舒服。但这只是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也有人分析,杨宇霆和常荫槐野心勃勃,早就对张学良的领导地位虎视眈眈。他们在东北都有自己的势力,背地里从事一些不利于张学良的勾当。张学良察觉到了这一点,决定先下手为强,铲除这两个心腹的隐患。但这个说法也缺乏有力的佐证。 更有一种看法认为,杨常二人的死,与当时张学良与日本的关系恶化有关。当时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不断扩张,张学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有人猜测,杨常二人成了张学良向日本示好的牺牲品。但这个观点同样难以证实。 如果说以上种种都是猜测,那么张学良事后的一些表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有资料显示,杨常事件后,张学良曾多次表达内疚之情,他对杨常二人的家属进行了抚恤,给杨家发了一万大洋。这种补偿性的举动,是张学良内心愧疚的表现。 同时,张学良还曾私下对心腹王家桢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实在支持不住了。树人啊,咱们得好好干,不然对不起邻葛、翰香在地下啊。"邻葛、翰香是杨宇霆、常荫槐的字。张学良的这番话,道出了他内心的忏悔。 事后,王家桢看到张学良拿出的那些所谓"罪证",也只是一些捕风捉影的情报,根本算不上确凿证据。这更让王家桢认定,杨常之死,实在是张学良的错误决定,是日本人离间计策的结果。 总之,杨常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无论真相如何,这件事都给张学良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它揭示了张学良在面对内外交困时的心理状态,折射出奉系政权的统治危机。这,恐怕才是这出悲剧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启示。
1929年1月10日上午,大帅府给张学良心腹、外交机要处主任王家桢家打了好几个电
在左聊国际
2024-06-07 03:55:43
0
阅读: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