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对毛主席说:这是焦裕禄的女儿

文山聊武器 2024-05-21 14:18:41

1964年5月,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因病逝世。

他最后的临终遗愿是:希望将他安葬于兰考沙堆,他未能治好的沙丘,愿死后亦守望其变化。

葬礼上,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手牵着六个悲泣的孩子,最大的18岁,最小的仅2岁,情景令人心碎。

1966年,王光美领着一个小姑娘找到毛主席,说:“这是焦裕禄的女儿。”

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2年寒冬,焦裕禄肩负重任,踏入河南省兰考县的大地,这里正被沙尘暴、内涝、盐碱三大自然灾害所困扰,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当时的兰考,风沙满天、地貌斑驳,乡亲们无奈地离开家园,四处流浪,希望寻找一片可以容身的土地。

面对如此凶险的环境,焦裕禄却以坚定的声音宣布了他的决心:“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焦裕禄不仅是言而有信,而且行动迅速。

他立刻组织了一支由120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队伍,他们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精英。

这支队伍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良工作,包括挖掘新河道以排除积水、封堵流沙丘以防风蚀、治理盐碱土以恢复土地肥力。

这一系列举措逐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兰考的自然面貌开始出现了改观。

1963年7月的一个炎热午后,焦裕禄在乡间巡查时,一场小小的发现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在一片看似普通的土地上,竟自然生长出几株棉花苗。

这个情景令他眼前一亮,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从自行车上跳下来,走到那几株棉花苗旁边,伸手捏起了一小撮土壤,然后不假思索地放入口中,细细品尝起来。

同行的同事们对这一行为感到迷惑不解,不禁发问:“焦书记,您为何要吃土呢?”

面对同事们疑惑的眼神,焦裕禄笑着解释道:“为什么别的地方不长棉花,而这里却能长呢?我的舌头就是一个化验器,能随时化验出土里包含的盐、碱、硝的情况。”

焦裕禄通过这种非常规但直观的方法总结出了一套土壤成分的判定理论:“用舌头一舔,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辣又苦的是马尿碱。”

焦裕禄的身影,如同一道在河南兰考县矗立的灯塔,指引着那片风沙交加的大地走向复苏和生机。

然而,正是这份对人民无比深切的爱,将他自己推向了身体的极限。

长年累月的劳累和奔波,加上他那慢慢恶化的肝病,使得焦书记的健康状况日益堪忧。

尽管如此,他对于工作的执着和热情丝毫未减。

焦裕禄的同事们经常劝他减轻工作负担,不要亲自深入乡下进行繁重的调查。然而,焦裕禄总是笑着回答:“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这句话虽简单,却深刻地揭示了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实地考察的坚持。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兰考县内共有149个生产队,而焦裕禄骑着自行车,不顾身体的疾病,亲自跑遍了其中的120个。

在兰考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风口还是沙丘,无论是大河还是小溪,焦裕禄都留下了他深入调查的足迹。

他的办公桌上常年堆满了关于地形、风向和土壤的详细资料,他甚至能准确指出每一个需要治理的具体位置。

有时,当肝病发作,疼痛难忍之时,他却用一支钢笔顶住痛处,继续沉浸在工作中,仿佛那支笔是他与病魔抗争的武器。

办公室里那张旧藤椅,因为他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工作,已被他顶出了一个洞。

不论风雨如何肆虐,不论风沙如何咆哮,焦裕禄总是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他的足迹遍布兰考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奋不顾身的身影。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焦裕禄也没有停下他的步伐,直到被县委不得不强行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去世,年仅42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那些未能完成治理的沙丘。

他的遗愿简单而深刻:“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若不是他嘱托,我早随他去了

焦裕禄去世后,留下的家庭犹如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孤舟。

年迈的父母失去了他们唯一的儿子,沉重的打击让他们的背更弯了,眼中的光芒黯淡无光。

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中年丧夫,悲痛欲绝,却不得不坚强面对生活的重担。

焦裕禄的六个孩子还在幼年,他们失去了父亲,如同小树失去了庇护的大树,全世界的灾难似乎都压在了他们稚嫩的肩头。

而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是徐俊雅一人咬紧牙关,独自承受着这一切的重压,为了完成焦裕禄生前的重托,她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徐俊雅,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女人,从来不张扬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但她有文化,有能力,在兰考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位上尽心尽力地工作着。

1950年,她与焦裕禄结婚,共同生活了不到14年,然而在焦裕禄去世时,徐俊雅才刚刚33岁。

焦裕禄的离去,仿佛撕裂了她的心灵,使她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

在埋葬焦裕禄的那一天,徐俊雅的悲痛几乎让她无法站立,她几次试图撞击焦裕禄的棺木,被身边的亲友紧紧拉住。

六个孩子被这一幕吓得心惊胆战,他们围在母亲身边,嚎啕大哭,哭声穿透了那灰蒙蒙的天空。

过后,徐俊雅常常对孩子们说:“要不是为了老焦的临终嘱托,我早就随他去了。”

这是焦裕禄的女儿

焦裕禄临终前,满怀牵挂地想着他所钟爱的三儿三女:守风、国庆、守云、守军、跃进、保钢。

那时11岁的守云,至今难以忘怀父亲那双既严肃又慈爱的眼神,那眼神仿佛在无声地嘱咐着她,要坚强,要勇敢地面对未来。

1966年9月15日,这一天注定让守云铭记一生。

经总理批准,年仅13岁的守云有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那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红旗如海浪般飘扬。

周恩来总理关切地注视着小守云,轻声问道:“你多大了?上几年级?兰考现在好不好?你妈妈身体好不好?”

那温暖的声音里透着无限的关怀和慈爱。

小守云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将父亲头像的像章别在总理的胸前,但由于紧张,像章别得有些歪了,旁边的警卫人员赶紧上前,重新帮她别好。

总理低头看了看像章,微笑着说:“很好,很好。”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赞许和温情。

接着,总理介绍小守云与在场的其他领导人一一握手,像是在把她的父亲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

当毛主席最后走上城楼时,广场上的欢呼声如雷鸣般震天动地。

随后,王光美向最后走上城楼的毛主席介绍小守云,由于广场上的欢呼声太大,主席第一次没听清楚,王光美又在主席耳旁大声说:“这是焦裕禄的女儿。”

这次,主席听清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马上用那双宽厚的大手紧紧握住烈士遗孤的小手,那一刻,仿佛一股温暖的力量传递到小守云心中。

镁光灯闪烁,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合影,记录下了领袖与烈士遗孤的深情瞬间。

虽然这次握手让小守云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但她至今仍有一个遗憾,就是当时没有机会与毛主席交谈,没能留下哪怕一句两句主席对父亲的评价和回忆。

这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遗憾和憾事。

1974年,20岁的焦守云又作为年龄最小的代表,出席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

这个机会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她父亲焦裕禄精神的肯定。

她深知,这份荣耀不仅属于她,更属于她的父亲和整个家庭。

后来,焦守云从部队转业到郑州,一直从事资料工作。她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父亲的遗愿。

从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焦家的儿女们经历了许多普通同龄人所没有的种种遭遇。

命运的波折与时代的变迁,既锤炼了他们的意志,也使他们更加坚韧。

每当守云回忆起那段往事,父亲的教诲和毛主席的握手,仿佛都在告诉她,作为焦裕禄的后代,他们必须肩负起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你们是焦裕禄的孩子

徐俊雅对孩子们的要求一向非常严格。

每当焦裕禄去世的周年纪念日到来时,散居在天南海北的儿女们都会不远千里地聚集在一起,怀念他们的父亲。

徐俊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总是要主持一个家庭会议,这已成为焦家子女们的传统。

会议上,徐俊雅常常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

“你们要记住,做错了事,别人不会说你们是我徐俊雅的孩子,而会说你们是焦裕禄的孩子。所以,在外面你们一定要时刻牢记你们是焦裕禄的孩子,更不能打着你们父亲的名号来为自己谋私,那样会糟蹋了你们父亲的一世英名。”

在那些家庭会议上,徐俊雅的声音总是那么坚定,眼神中带着深深的期许和无尽的牵挂。

她知道,焦裕禄不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孩子们心中的英雄,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因此,她希望孩子们能以父亲为榜样,时刻以“焦裕禄的孩子”这句话作为生活中的准则,严于律己,努力做到不负父亲的名声。

“焦裕禄的孩子”这句话,如同一把无形的尺子,时刻在他们的生活中度量着他们的言行。

这么多年来,焦家子女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没有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被人指责或非议。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坚韧的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父亲的教诲,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

徐俊雅对孩子们的教导如涓涓细流,流淌在他们的心田,滋润着他们的成长。

她不仅是他们的母亲,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通过这些年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导,徐俊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伟大母亲的角色,她的言行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使他们无论身处何地,始终铭记父亲的遗愿,坚定地走在正直和奉献的道路上。

父亲在比什么都好

在父亲焦裕禄的忌日里,守云一边迎送络绎不绝前来凭吊的人群,一边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

她眼前浮现出父亲焦裕禄生前的种种画面:他是那么热爱生活,舞台上的他能够演戏自如,舞台下的他能随音乐翩翩起舞。

那年土改时,他曾在大型歌剧《血泪仇》中饰演主角王东才,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深受感动。

搞工业建设时,他又曾在舞池中,热情地陪伴前来援建的外国专家,展示了中国人的好客与热情。

焦裕禄不仅热爱生活,更热爱人民。他总是对待百姓如同家人,看到寒冬里没有御寒衣物的同胞,他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看到饥肠辘辘的人,他会掏出自己仅有的粮票。

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充满了无私的关爱和深情。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衣衣人,推食食人,把自己的温暖和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

回忆起焦裕禄对家庭的热爱,守云的眼中泛起泪光。尽管家境清苦,但每天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每当父亲从乡下归来,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扑向他,坐在他的腿上、背上,享受着难得的亲子时光。

父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微笑,仿佛这世间的一切辛苦都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焦裕禄的慈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中,更在每一个细微的瞬间温暖着他们。

守云回忆着这些点滴,不禁幽幽地叹道:“人啊,死后名气再大,也不如活着。父亲在,比什么都好。”

焦裕禄虽然未能陪伴他们度过更多的岁月,但他无与伦比的慈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植根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和无尽的力量源泉。

守云知道,父亲的爱将永远陪伴着他们,激励着他们,走向未来的每一个日子。

参考资料:

中共兰考县委宣传部 中共博山区委宣传部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焦裕禄[M]. 1990

在离开父亲的日子里——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自述 胡士华

1 阅读:192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