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1950年6月,开国上将肖华透过汽车窗户,目睹了新面貌的北京街景。繁忙的行人,热闹的商铺,和叫卖声不断的小贩。在这和平的场景中,一个小贩的面孔让他怔住了,似曾相识。他努力回忆,突然惊叹:“这不是杀害黄骅的凶手吗?”但黄骅是谁?这个小贩真的是当年的凶手吗?
要想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回到1941年的春天。
在1941年春季,黄金山和他的同僚杨勇、苏振华在一条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告别。黄金山率领着一队警卫兵,一路上昼夜兼程,急速前往鲁南地区。他当时的职务是八路军鲁西军区副司令员,也兼任第115师第343旅的副旅长,与杨勇和苏振华一起,他们在水泊梁山地区积极抗击日军,多次发起攻击,令敌人损失惨重。
随着战事的进展,黄金山收到了新的命令,需要立即前往第115师的师部汇报。当他踏入沂蒙山区,感受到那里的土壤和风情,他将自己的马匹托付给随行的警卫,自己则独自一人攀登了一座小山丘,放眼望向远方。
沂蒙山脉的壮观景致一望无际,山峦连绵,悬崖险峻,岩石棱角分明。从文峰山到浮来山,再到羽山,每一处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风光旖旎。这些山脉不仅是鲁南地区的自然美景所在,也是抗日斗争激烈发生的地带。在这广袤的山中,罗荣桓领导的第115师师部活跃地策划和执行着各种抗日行动。
站在山丘上,黄金山的心中泛起了无限的豪情。他即将与老友罗荣桓政委重逢,想到这一点,他的心头便涌起了温暖的情感。他们两人自从在延安红军大学相识以来,已有数年未曾见面。黄金山期待这次重聚,能够有机会像昔日那样与罗政委畅谈至深夜,共叙战友情谊和革命理想。
回忆起与罗荣桓的初次相遇,那还是在漫长的长征路上。虽然那次相遇匆忙且短暂,罗荣桓那深邃的目光和略显苍白的面庞却给黄骅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象。
那时他还未改为现在的名字,被称作黄金山。在红军的中央纵队中,他担任特科营的政委,与营长韦国清携手,引领着他们的队伍完成艰难的任务:在山峦间开辟道路,遇到河流则搭建桥梁。
在长征的一个关键时刻,红军勇敢地穿越了大渡河,随后面临了一个更为艰难的挑战:一座海拔逾五千米的巨大雪山阻挡着前行的道路。在敌军的紧追压境下,毛主席坚定地决定领导红军越过这片人迹罕至的雪地。
在这段苦难而又英勇的旅途中,黄金山与韦国清扮演了前锋的角色,引领着部队顶着狂风暴雪,一步步艰难跋涉。红军战士们列成一线,勇敢地在深厚的积雪中前进,仿佛长龙般在雪地中蜿蜒前行。
正当队伍艰难前进之际,黄金山突然感觉到脚步声和声音异常,他迅速停下脚步,转身向后查探。在风雪交加的视线中,他隐约能看到远处雪地里有几个黑点在挣扎,似乎有战士遇到了麻烦,他们的呼救声随风传来。
黄金山立刻向那边冲去,在厚雪中跑去救援。他发现一名宣传队的年轻战士倒在雪中,意识模糊。黄金山急忙摇晃他,试图唤醒,却无果。焦急之中,他高声呼喊:“快,辣椒水!”几秒钟后,一名战士递过来一瓶辣椒水。黄金山毫不犹豫地打开瓶盖,向昏迷战士口中灌去,希望刺激能使他恢复意识。
在持续灌了几口辣椒水后,黄金山又用双手在战士胸口来回搓动,企图增加体温。经过一番努力,年轻战士终于有了反应,慢慢睁开了眼睛。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个声音:“在雪山上不能停留太久,快把我的大衣给他披上。”黄金山转头看去,一个大约三十岁的文雅男子,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站在他身旁。黄金山不认识他,但还是点头接过了大衣。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个声音:“在雪山上不能停留太久,快把我的大衣给他披上。”黄金山转头看去,一个大约三十岁的文雅男子,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站在他身旁。黄金山不认识他,但还是点头接过了大衣。
1941年,黄金山在刚结婚不久后便接到了新的任务,他将前往山西省委担任军事部长的重要职位。此次调动,罗荣桓在欢迎他时半开玩笑地说:“黄金山啊,我们这是逼着你和妻子分离,真有点像王母娘娘搅动银河。
话题很快转向正事,罗荣桓正色道:“黄同志,这次你去山西,不光是前线的战斗指挥,还要筹划整个战区的战略部署。山西是我们的东大门,我们必须把这扇门看守得铁桶一般。” 罗荣桓细致地向黄金山描述了山西的战略位置和当前形势,强调了统一战线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性,着重指出:“山西的地形地貌给我们的武装斗争带来了优势,但也有其复杂性,你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强化我们的抗战力量。
黄骅听后感觉责任重大,他回应道:“罗主任,我会全力以赴,确保不辜负中央的期望和您的指导。” 他的心中虽兴奋,却也对离开并肩战斗的战友感到不舍。
罗荣桓安慰他说:“我们115师是你的家,山西不过是你临时的工作岗位。任务完成后,你随时可能返回。
在谈话即将结束时,罗荣桓提出了一个建议:“黄金山,这次去山西,为了更好地融入和保持低调,你考虑一下改个名字怎么样?我们现在与阎锡山合作,身份稍微敏感。
黄金山笑着回答:“我和妻子前些日子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她觉得我的名字太老土,建议我改个有革命色彩的名字。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罗荣桓问。黄金山提出:“我想以我故去师兄的名字纪念他。他叫柯松涛,是我走上革命路的导师。他曾给我一首诗,我想取这首诗的最后一个字骅作为我的新名。
罗荣桓赞同地拍了拍大腿:“好!‘骅’字意味着骏马,非常符合你的精神风貌。从今往后,你就是黄骅了。”就这样,黄金山改名为黄骅。
1941年,黄骅被派往冀鲁边军区担任副司令,并兼任第115师教导第六旅的副旅长。冀鲁边军区的抗日战斗非常激烈,日军和伪军活动频繁,我军在人力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
黄骅到任后,迅速采取行动,动员一切可用资源,实施了针对敌人弱点的战术攻击,屡屡在反“扫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这些胜利大大提升了部队的士气和活力,使得全军对最终胜利的信心倍增。
1942年,党中央决策层将邢仁甫调任冀鲁边区司令员,希望他能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黄骅初闻此消息,内心满怀期望,以为找到了一位能够共同肩负战斗重担的伙伴。不曾想,这一人事变动却成了黄骅后来遭遇不幸的导火索。
邢仁甫出身于一个既有地主也有土匪背景的家庭。他的父亲不仅是当地的地主,还曾是一名恶名昭著的土匪,与江湖上的青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家庭环境,从小对邢仁甫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年间,邢仁甫加入了国民党军队,经历了若干次战斗,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国民党的路线越来越失望,最终选择离开,希望在共产党这一新阵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共产党高度重视邢仁甫的实战经验,迅速将他吸收入党,并赋予他领导任务。在党的领导下,邢仁甫表现出了不凡的组织能力,迅速组建了一支武装队伍,与日伪军及地方土匪进行了多次成功的交战,有效地巩固了敌后根据地。这一系列表现极大增强了党中央对他的信任,最终使他跻身为冀鲁边区的高级指挥官。
黄骅最初对邢仁甫的到来表示欢迎,认为他的加入能为自己分担压力。黄骅在与邢仁甫的初次会面时表示:“您来正好,这下子我可以有所依靠了。
虽然邢仁甫对外宣称自己愿意与同志们并肩作战,尽快取得斗争的胜利,但他内心对革命的前途其实非常悲观,且在担任司令员后,他开始显露出腐化堕落的倾向。特别是在日军大规模扫荡的紧要关头,他不但没有组织抗击,反而忙于在一个海边荒岛上为自己修建豪宅。
邢仁甫的日常生活极尽奢华,甚至在已经有家室的情况下,他还纳了宣传队员宋魁玲为妾。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邢仁甫的生活堪比一国之君。
党组织没有忽视邢仁甫的这些行为,他们故意调他来冀鲁边区,希望黄骅能以其正直的人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影响并改造他。然而与黄骅的合作不但没能使邢仁甫转变,反而使他的行为更加放纵。
黄骅对邢仁甫的行为深感失望,多次私下提出建议希望他能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但邢仁甫表面上虽然每次都诚恳接受,背后却毫无改变,反而在军区内部散布谣言诋毁黄骅:“黄骅这个南蛮子,专来抢我们的地盘。
最终党中央决定将邢仁甫调往延安党校学习,以期他能在那里接受正规教育并改正其错误行为。这一决定让邢仁甫误以为是黄骅在背后操纵,从而心生恶意。
1943年6月30日,正值细雨绵绵的夜晚,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悲剧。在这一天,黄骅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一场重要会议。
在会议进行时,邢仁甫的得力助手冯冠奎假借传递邢仁甫命令为由进入会议室。首先是让邢仁甫的另一名心腹周云洪进入,以此让在场的人放下警惕。紧接着,冯冠奎和其他几名同谋突然闯入会议室,突然拔枪射击。
黄骅和其他七位正在会议中的同志被当场击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革命献身。
事后,凶手们迅速逃离了现场,他们借助夜色和周围环境的掩护,隐没在连绵的雨幕中。
邢仁甫在得知黄骅已死的消息后,在岛上举行了庆祝活动,误以为自己未来可以完全掌控军区,沉浸在胜利的幻想中。
然而正义总是会到来,党组织很快对这起事件展开了彻底调查,将邢仁甫及其团队作为调查的重点。首先是冯鼎平公开举报邢仁甫企图拉拢他叛变的行为,接着邢仁甫身边的一些人在党的干预下纷纷脱离他,将所有内幕都揭露出来。
虽然在最初的抓捕计划中,因为内部有叛徒泄露消息,使得邢仁甫一度逃脱,但最终,正如老话所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罪犯终究无法逃脱正义的审判。
冯冠奎在试图逃避追捕时投靠了日伪军,但因为他的不稳定过往,日伪军对他不信任,最终将他处死。杨静侯和邢朝兴投靠了国民党的张子良,但在1945年无棣县解放时,两人均被解放军捕获并处决。
至于刘永生,他逃到广东后被解放军找到并送至边区执行枪决。邢仁甫本人在多次转换阵营后,最终在1949年1月天津被解放的时候被捕,后被判处死刑。
直到1950年,潘特这个人还没被捕捉到,尽管解放军战士们已经搜寻了多次,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一点踪迹也没有留下。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的。同年3月,肖华被派到北京担任一个重要的军职,刚到京城不久,他就意外地遇到了潘特。
当时,因为北京街道上车辆络绎不绝,肖华的车只能缓缓前行。肖华闲来无事,便随意观察路边的行人。正当他漫不经心地望着窗外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进入了他的视线。肖华凝视了几秒,确认那不是别人,正是曾经与他肩并肩作战过,后来背叛革命、杀害黄骅的凶手潘特。
肖华与潘特在抗战期间曾有过多次接触,尽管时间已久,潘特的面容和举止却深刻地刻在肖华的记忆中。黄骅惨遭杀害后,肖华就立誓要将凶手绳之以法,而今天,命运竟让他在这繁忙的街头遇到了潘特。
肖华没有犹豫,立即下车向潘特走去。潘特正在街边摆摊,看起来是在卖烟。他没有认出肖华,还以为是普通的顾客,便拿起香烟欲向肖华推销。就在潘特开口报价的瞬间,肖华打断了他,声音平静而冷静地说道:“潘特,你还记得黄骅吗?你是他的杀手,现在,我终于找到你了。看看我,记得我是谁吗?”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潘特心惊肉跳,他终于认出了肖华,手一颤,香烟盒从手中掉落,表情惊恐至极:“肖,肖主任……”
面对过去的战友,现在的审判者,潘特恐惧至极,双腿一软,跪在了雨水淋漓的街道上,开始哀求宽恕。但肖华的脸上没有任何宽容的表情,只有正义和决绝。
那天,肖华亲手抓住了潘特,结束了这场长达数年的追捕。至此,黄骅的所有凶手终于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黄骅的英灵也得到了慰藉。
到了这个时候,就剩潘特一个人还没被找到。尽管战士们找了好几次,但是一点线索都没有。等到了1950年,肖华到北京去工作,这才偶然遇见了潘特。
1950年3月,肖华被调到北京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职,不成想初来就任就有不小的“收获”。
因为路上车多人多,所以车辆以很慢的速度在行驶,肖华时不时看看路边。此时有个熟悉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定睛一看,竟然是杀害黄骅的凶手潘特。
已经过去那么多年,肖华能认出潘特主要是因为,在抗战时期,潘特曾跟随肖华共同革命,两人有过不少接触。惨案发生后,肖华更是立下决心要为烈士报仇,而潘特正是凶手之一。
肖华下车后默默地走到潘特面前,潘特照常招呼,他以为是普通顾客,便把烟拿了出来,正要开口报价,此时肖华打断了他。肖华轻轻地说:“潘特,你杀害了黄骅,还记得吗?事到如今,我终于找到你了。你还记得我是谁吗?”
潘特大概也认出了肖华,手一抖,香烟盒子掉在了地上,满脸震惊:“肖,肖主任……”他吓得双腿直打颤,立即跪在地上求饶,但天道昭昭,他在北京的街头还是被肖华将军认了出来。
1950年,在距离黄骅牺牲7年之久,所有的凶手都已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的英灵终于得到了慰藉。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背叛者最终总会遭到应有的惩罚。黄骅这样的好将领,本该在战场上驰骋,可悲的是,他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如果不是邢仁甫这些害群之马的破坏,黄骅凭他的能力,早就能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开国将军了。他没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这真是让人遗憾。
至少可以安慰的是,那些参与害他的人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