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湘军大佬,但还有一些网友提到他的部队往往会冠以楚军的名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哪?
其实左宗棠的部队非常复杂,他的部队脱胎于湘军,但又和老湘军进行了融合,并吸收容纳了其他派系的军队,是一个三种山头融合的复合型队伍。左宗棠军队的核心就是一些网友们说的楚军,楚军是湘军的一个分支,是左宗棠的嫡系力量。楚军是左宗棠“招所知湘楚旧将弁,以勇敢朴实为宗”,从长沙、湘乡、郴州、沅州、湘阴等地招募3500多名士兵得来的第一桶金,它又合并了王鑫“老湘营”旧部 1400 人,组成了5000人的楚军原始股。
楚军的架构上和曾国藩的湘军就略有不同,它有总哨制度,还有独立的楚军章程。但你要说它完全脱离了湘军,说湘军就是曾国藩从湘乡县招募的团练这话也不对。湘军的历史很复杂,它就是多个湖南籍大佬联合的结果。早年湘军内有曾国藩、罗泽南、江忠源、胡林翼等多个大佬,别看都是湘军,他们内部的差别很大。
罗泽南的派系主要由他的弟子们招募营兵组成,罗门弟子一度占据湘军军头三分之一的份额,他的弟子中除了王鑫、李续宾等人,还有曾国荃、曾国葆兄弟,是湘军内部的实力派,这个派系的子弟兵主要籍贯都是湘乡人,罗泽南又和曾国藩成了儿女亲家,这个派系后来和曾国藩的派系混为一体,大家才有了湘军都是湘乡人的印象。江忠源、刘长佑一脉,主要由湖南邵阳人组成。胡林翼的部下更是兼容并包,胡林翼手下的“多龙鲍虎”组合,一个是索伦八旗出身,一个是川渝人士。鲍超的部下原本是长沙人,后来还招收了不少四川人,鲍超的军纪也和湘军其他各营大不一样。尽管都是湘军大佬,胡林翼在湖北时,就只能和曾国藩手下的杨岳斌商量作战,对曾国藩手下的水师没有多少控制权。关于这些情况,慈禧等人可是门清,在其中做了不少文章。
湘军本身就是一个多方势力的联合体,曾国藩的威望最大、地位最高、人脉最广,他就成了湘军的前期领袖。曾国藩病死后,满清出于抑制李鸿章淮军势力的目的,开始抬高左宗棠的地位,左宗棠顺理成章成了湘军第一人。1864年前后左宗棠的军队总兵力是4万人,这些部队包括楚军和曾国藩“馈赠”的湘军。太平天国彻底剿灭后,楚军的总兵力是2万人,归左宗棠亲自指挥的部队是11,000人,其他军头分割剩余的9000人。左宗棠当上陕甘总督后,曾国藩还专门把刘松山所部的老湘军一万人(参与作战的人马是9700人)送给了左宗棠,这部分人马在左宗棠的往来奏折上可不属于楚军,它就属于湘军。刘松山所部在西北作战打得都是最艰难的战斗,刘松山阵亡后,他的侄子刘锦棠接手这部分人马,又成了左宗棠击败阿古柏的急先锋。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绝大部分战斗都是刘锦棠代为执行的,说收复新疆是湘军的功劳本身就没毛病。
在西北作战时,左宗棠就频繁召唤湘军作战。他调了湘军高连升所部九个营4250人帮助自己,充当预备队;刘厚基所部3000人;杨岳斌10个营5000人马。加上刘松山、刘锦棠的部队,仅仅是有据可查的湘军人马,就有2万多人。魏光焘等人新组建的楚军部队则有马步军28个营,1万4000多人。楚军的兵力还有刘典的亲兵营和5营兵力,4000人。左宗棠手下的湘军、楚军总兵力加起来有7万人,可以确定的楚军人马是4万人,剩余的人马全是湘军。
左宗棠在西北的总兵力是12万人,满清还调兵了蜀军、皖军(也是安徽的部队,但不是淮军)、豫军(宋庆部,它在淮军名下作战时,往往把它算作是淮军)、索伦察哈尔骑兵等部队5万人。这些人马有的确实帮了忙,但更多起到了制衡作用。左宗棠手下真正能作战信得过的人马还就是楚军和老湘军部队,在新疆屡立战功的刘锦棠所部也是湘军,他就是湘军和淮军公推的领袖,说他指挥的军队是湘军本身也没啥毛病。
更何况楚军中的不少人本身就和湘军军头是师兄弟,也有一些人在两边都混过,比如左宗棠的助手魏光焘原本就当过曾国荃的部下;左宗棠手下的蒋益澧,见了李续宾等人还要喊师兄。湘军和楚军本来就有很深的联系,楚军是从湘军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算是湘军的一个分支。湘军其他的军头彭玉麟、杨岳斌、曾国荃、刘锦棠、刘坤一也愿意把左宗棠当做是自家人,刘坤一等人还在多个方面维护过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