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感情,是以心换心,好的接纳,是悦纳当下。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但常常会拿“我为你好”来陷入画地为牢中。
用真诚换取真诚,以感恩换取感恩。要是一味地坚持自我或无视别人的付出,这样的关系处起来就没那么和谐。
昨天去孩子学校听了一场家庭教育培训会,感慨挺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感悟:孩子没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允许自己做个人,允许孩子做个人;全然接纳。
第一个方面:孩子没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足够好,已经很好了。
之前,我想尽办法倒逼孩子追求完美,成绩考了第二,我想方设法激发他要考第一,各种无意识的施压,各种习题的狂买,只想让孩子将自己的劣势补一补,能迎难而上。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当能力无法匹配时,就会自责和自我否认。
当我意识到孩子的内心有了内耗时,我又开始针对他的缺点不断的赋能,想要把磨砺一下他的心理韧性,让他重新找回自信。
我以为自己这么做是对的,但昨天听完老师的培训后,又隐隐觉得自己陷入了新的误区。
原来优点和缺点都是无意识的评判,都是我在变相否认孩子不够好,对孩子缺乏足够的信心,才会担心,才会想要帮助孩子补差。
老师说孩子只有“特点”两个字,让我有了醍醐灌顶之感,原来我一直追求的只是基于我内心的不安全感所做的选择。
这让我思考,我是否真的站在了孩子的立场去审视问题?去陪跑孩子的成长与学习?
回到我自己的位置,想要帮助孩子是爱的表现,但也不意味着将自己的意识与思想投射给孩子,而要多去探索孩子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将特点放大化。
其实这个特点就是孩子原本的样子,将他原本的自己还原,将他想要的状态还原,将他内心的渴望还原。
这大概才是无条件的爱,而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回他自己内心热爱,顺着热爱一路前行。
这是一个不会很容易的过程,但我想会让孩子很开心和充满着希望之路。
第二个方面,允许自己做个人,允许孩子做个人之前,只听过:让自己做回自己,让孩子做回孩子。
我的理解是,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孩子做孩子,不要越界,不要总是提太多不切实际的要求。
老师的这句更落地,更具象的话,让我感慨很深。我和我的孩子都走过很多弯路,孩子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和苛刻的自我要求,跟我对孩子曾经无意识的压力有关。
我拿“为孩子”好,做了很多激发孩子内心的选择,我给孩子做过试题拆解和分析,给孩子制定过目标分解,也给孩子做过进阶计划。
这些计划有过成功,也让孩子的成绩突飞猛进,但也只是阶段性的昙花一现。
因为只看见成绩,因为觉得自己培养出来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因为觉得孩子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我在关键时刻放了手。
然后之前由我包办全部的孩子,开始懵了,开始无所适从,成绩一直平平淡淡,开始踏上自我怀疑的旅程。
发现真相的我,这一个多月很是懊悔,嘴上说我不准备责怪我自己,可内心我根本无法原谅我因为我的无知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直到听到老师说的那句“允许自己做个人,允许孩子做个人”,瞬间有种想哭的冲动,感觉被深深的理解和共情了。
是的,我不完美,我会犯错,我会很着急,我也会时不时想让孩子努力,想纠正他不好的习惯,想助力他重回巅峰,想让我的孩子更好。
但我并没有做到无条件的信任孩子,我还是在持时不时的怀疑态度,也在质疑孩子到底是智力问题还是心态问题。
是啊,如果妈妈都不能无条件相信孩子能行,孩子又怎么有力量去相信自己呢。
没有人能做到完美,但足够好的自己已经相当闪耀,我要全然相信我的孩子,用欣赏和爱的眼光去看待他。
哪怕他的成绩不尽人意,哪怕他的性格不够开朗,哪怕他的内心时不时会脆弱,都会选择相信他,一如既往的爱他。
我爱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他身上的懂事、优秀、聪明、乐观。
第三个方面:全然接纳好的坏的只是经过,过程是一个悦纳的过程。不接纳是对自己的否认,也是对他人的评判。
我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这跟我的经历有关。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没依靠,凡事都要听自己的。
这也导致了我强势的内在,表面看柔和,但实则特别有主见,很难听进去不同意见。
当碰到不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念时,我就会相当排斥。
这也是一种不接纳,当我排斥时,我看到的只是别人的缺点,来不断加大内心愤怒的砝码。
当我意识到内心的愤怒之时,我在想一个问题:愤怒只是对自己无能的恐惧。
我愤怒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被看见,我愤怒是因为自己认为对的结果没被认可;我愤怒是别人不懂感恩乱说话的失望;我愤怒是因为我一直这么努力后的否认。
如果我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如果我用“不必让所有人满意”的想法,别人也不可能按我的方式去做事,当我改变我自己的观念时,一切或许都变了。
是的,不要总是想着改变世界,也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别人,多去想想改变自己。
或许,当打破自己内心的枷锁时,心与心能靠得更近,情和情处理更真,同频的机会也会更多。
感情需要看见,情绪需要流动,感恩需要随时。我全然接纳时,内心的愤怒和失望在慢慢远离。
幸福之门在自己手里,向上行,向前看,向善走,学会感恩,活在当下,用正念去全然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