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大唐王朝在陈涛斜一战中遭遇惨败,五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不仅让唐肃宗耗尽了好不容易攒下的军事家底,更成为了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的重要转折点。身为主帅的房琯,这位被唐肃宗视为"诸葛再世"的宰相,却在此战中表现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指挥能力。他不顾时代局限,执意复活千年前的兵车战术,甚至妄图用"火牛阵"对抗叛军铁骑。然而,这场堪称"赵括附体"的临阵指挥,最终酿成大唐王朝难以愈合的伤痛。这位伶牙俐齿却又腹中空空的文人宰相,用一场荒唐的战役,为大唐的政治格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生误国:房琯的仕途奇遇武周时期宰相房融之子房琯,本可凭借显赫家世平步青云。但在少年时期,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独自来到伊阳山隐居读书。
在那里,这位年轻人与世隔绝了整整十几年。深山的寂寞并未让他获得真正的智慧,反而让他与现实渐行渐远。
直到27岁那年,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降临在房琯面前。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房琯写就了一篇《封禅书》。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朝文坛领袖、宰相张说的注意。
就这样,一篇文章让房琯走上了仕途。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平坦,每当升至中级官职就会遇到瓶颈。
房琯虽然能够处理一般的地方政务,却无力应对复杂的朝廷事务。这样的能力局限本该让他止步于中层官员,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天宝十五载六月的清晨,时任宪部侍郎的房琯发现长安城内大乱。打探之下才知道,皇帝唐玄宗已经连夜出逃。
当时朝中重臣和皇族随唐玄宗一同逃离,像房琯这样的普通官员被留在了长安。面对这种情况,房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抛下妻儿老小,只身追赶唐玄宗的队伍。经过日夜兼程的奔波,他终于在普安郡追上了圣驾。
这个时候,大唐前途未卜,许多官员纷纷投靠了叛军首领安禄山。就连宰相和驸马都成群结队地倒戈,愿意追随流亡天子的人寥寥无几。
房琯的忠诚打动了唐玄宗,当即任命他为宰相。然而,更戏剧性的剧情还在后面。
一个月后,唐玄宗的儿子李亨抢先登基,自称唐肃宗。面对儿子的夺位,唐玄宗别无选择,只得接受太上皇的地位。
在这场权力更迭中,唐玄宗将房琯与另外两位宰相韦见素、崔涣一同派往灵武,辅佐新皇帝。在三位宰相中,唯有房琯以其能言善辩赢得了唐肃宗的青睐。
房琯在朝堂上的一番言论,彻底折服了唐肃宗。从此,唐肃宗对这位文人宰相倾心相待,朝中重要军国大事都要征询他的意见。
筹军遇险:肃宗孤注一掷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军事实力遭受重创。帝国引以为傲的四十七万边军,被安禄山夺走了十八万,在潼关一战中又损失了二十万。
为了凑齐一支足以平叛的军队,唐肃宗不得不抽调河西、陇右、安西三地的守军。他甚至不惜招募散兵游勇,这才勉强集结了五六万人马。
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显然难以承担平叛重任。唐肃宗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他需要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局势愈发紧迫,老父唐玄宗虽然让出了皇位,但他的影响力犹存。更糟糕的是,唐肃宗的亲弟弟李璘也在江陵一带割据自立。
在这危急时刻,一位自称能够扭转战局的"军事奇才"出现了。此人就是唐玄宗派来辅佐肃宗的宰相房琯。
房琯向唐肃宗提出了一个收复两京的宏伟计划。尽管这个计划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唐肃宗还是接受了房琯的建议。
唐肃宗破格任命房琯为天下兵马元帅,赋予他持节、招讨西京、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重要职权。更重要的是,房琯获得了自行选择部下的特权。
房琯组建的指挥团队让人大跌眼镜。他选择了邓景山、李揖、宋若思、贾至、魏少游、刘秩等人作为军事参谋。
这些人几乎都是文人,除了王思礼曾在军营服役外,其他人都是不谙军事的书生。即便是王思礼,也没有什么出色的战功。
房琯不仅对自己的用人安排信心满满,还公开贬低叛军主将安守忠的实力。他特别推崇自己帐下的谋士刘秩,声称有此人在,胜券在握。
就这样,唐肃宗将五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一群文人。这支来之不易的军队,即将在一场荒谬的战役中走向覆灭。
这五万人马是唐肃宗最后的军事底牌。对于一个非法登基的皇帝来说,输不起的赌局已经开始,而他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了一个外行人身上。
牛车覆军:书生误用古战法在长安西北方向,渭河北岸有一片名为陈涛斜的沼泽地。这片地势低洼之地东临中便桥,西接西便桥,成为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主战场。
叛军主将安守忠虽然只有一万人马,却是安禄山帐下赫赫有名的四大猛将之一。他率军抢先渡过中便桥,占据了陈涛斜的有利地形。
房琯采取了三路进军的战术部署。南路由杨希文率领一万人马从宜寿出发,中路由刘悊带领两万大军从武功进发,北路则由李光进指挥两万将士从奉天推进。
在唐肃宗的催促下,房琯没有等待南路军队到位,就贸然率领中路和北路大军开赴战场。这个决定让四万大军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
当两军对阵时,房琯祭出了他引以为傲的战术。他命人在阵前摆上两千辆牛车,两侧配以步兵和骑兵,竟然要在这个时代复活春秋战国时期的兵车战术。
这种作战方式在千年前马匹数量不足、装备落后的年代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在唐代,骑兵早已成为战场主力,兵车战术早就被历史淘汰。
房琯的战术构想是让牛车冲锋在前,打乱敌军阵型。中间以兵车掩护推进,两翼的步兵和骑兵伺机出击,坐收胜利果实。
安守忠见状不禁大喜,立即想出了破解之法。他命令士兵顺着风向敲锣打鼓,巨大的声响惊扰了牛群。
失控的牛群开始四处乱窜,不但没有冲向敌阵,反而将唐军的阵型冲得七零八落。安守忠趁机命人将火把投向牛群,彻底引爆了战场局势。
被烧伤的牛群发狂般地向后奔逃,将唐军践踏得东倒西歪。那些笨重的兵车成了累赘,想要撤退却跑不过叛军骑兵的追击。
叛军抓住战机发起猛攻,将大批唐军赶入陈涛斜沼泽。陷入泥潭的将士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等待敌军砍杀。
短短半天时间,房琯率领的四万大军就在这场荒唐的战役中全军覆没。但战斗还没有结束,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次日,杨希文率领南路军队赶到战场。这支一万人的生力军本应该为战局带来转机,但杨希文却选择了投降安守忠。
就这样,房琯在陈涛斜一战中葬送了唐肃宗好不容易积攒的五万大军。这场由文人主导的战役,成为了唐朝军事史上的一个笑柄。
藩镇渐起:一战埋下祸根源陈涛斜之战的惨败对唐朝的军事实力造成了致命打击。这五万大军是唐肃宗倾尽全力从河西、陇右、安西三地搜罗而来的最后力量。
朝廷的军事力量所剩无几,唯一能够倚重的就是朔方军。由郭子仪和李光弼统率的朔方军拥有约三万精锐,加上从河北收编的团练兵,总兵力达到五万人。
但对于唐肃宗来说,朔方军就像一把双刃剑。安史之乱的爆发,本质上就是藩镇势力做大的结果。
节度使掌握着一地的军事、行政、财权和人事大权。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让他们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集团,早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陈涛斜之战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四镇的军事力量已经被消耗殆尽。这种局面导致朝廷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朔方军。
但权力的天平开始失衡,朔方军的地位日渐强大。唐肃宗开始对这支军队产生了戒备之心,对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等将领频频打压。
朝廷对朔方军的提防和打压,反而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郭子仪死后更加激化,朔方军内部不断爆发叛乱事件。
陈涛斜之战不仅葬送了大唐的军事力量,更埋下了藩镇割据的祸根。中唐以后,藩镇势力彻底失控,这一切都始于朔方军的做大。
朝廷对藩镇的控制力日渐衰退,各地节度使纷纷仿效朔方军的做法。他们公然抗命,私自征税,甚至世袭节度使的职位。
这些割据势力的坐大,最终导致了唐朝中央政权的衰落。从藩镇割据到藩镇混战,大唐帝国逐渐走向分裂。
房琯在陈涛斜一战中的荒唐指挥,看似只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但这场战役却成为了唐朝政治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朝廷与藩镇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酿成大唐难以挽回的局面。一个文人宰相的一场误国之战,竟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如此深远的影响。
仅仅一场战役,就让唐朝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政治格局发生巨变。房琯这个不学无术的文人宰相,用一场荒唐的战役改写了大唐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