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名单。其中,长江流域首次发现的无爪蜉——“苏轼无爪蜉”,现身名单上第一个。大文豪苏轼的名字被用在昆虫上,一下子让网友炸了锅,为啥取这个名字?
有网友称,这样命名是对大文豪的不尊重,还有网友评论道“乌台诗案后苏轼没想到还有一劫”,认为这是污名化苏轼。不过,也有网友表示,新物种的第一命名权就是发现者本人,只要同属物种不重复,应该尊重发现者本人的意愿。
“为了纪念这点缘分”
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近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目课题组主要成员郑徐弘毅发表了相关论文。“虽无法考证古今蜉蝣称呼的含义是否一致,但这句话把这一类群的中文名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为了纪念这点缘分,我们将该新种以‘苏轼’命名。”郑徐弘毅说。

▲苏轼无爪蜉雌亚成虫。(图片来自郑徐弘毅个人微博)
24岁的郑徐弘毅是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称,新物种最常见的命名方式有三种,要么是用它某一个特征,或者说是发现地点,或者说是某个人的名字命名,就相当于一种致敬。因为这个属其他的几个物种也是以人名命名的,团队就首先想到可以以人名命名。而且这个种是发现在长江干流,正好是接近赤壁段,团队都想到了苏东坡先生《赤壁赋》里那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所以就用了苏轼命名,这也是很常规的命名方式。
郑徐弘毅的学术研究集中在昆虫分类学。目前,他已经发现了十多种新的昆虫物种。郑徐弘毅表示:“我更像是分类学工作者、昆虫爱好者,而非起名专家。仅仅昆虫纲的已知物种数量已经是百万级,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新物种被发现、命名,地球上的物种数量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起名经常是很随意的工作,合规合理就好了。”
苏轼无爪蜉的命名,也引起了苏学专家的讨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表示,叫“苏蜉”可能更好一些。还有网友表示“东坡蜉”“赤壁蜉”等名字可能会更好一些。
胡歌、古天乐、碧昂丝都是虫子的名字
在昆虫分类学中,用人名给新发现的物种命名,是一种普遍的方式。它常常是有重大贡献的前辈、为学术研究提供很大帮助的亲友或者是新物种的采集者的名字。
比如,在《世界生态学》2021年刊登的一篇学术文章中,一种在四川发现的叉襀科新物种正式以胡歌、古天乐的名字命名为“胡古叉襀”。文章的摘要提到,这是为了感谢两人对中国西部山区环境保护与基础教育事业的贡献。
201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把新发现的一种罕见牛虻命名为“碧昂丝”,这种牛虻身材曼妙,下腹部密布着金黄色细毛,研究人员形容其为“苍蝇界古往今来第一天后”,因此用命名向流行音乐天后碧昂丝致敬。
据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介绍,用人名来命名一个物种由来已久,“美国一个学者,把自己研究的昆虫类群里200多个物种的名字全部用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邻居名字命名。”
给新物种起个好名字,都有哪些“套路”
给物种取名是门学问。当考察发现的某个物种被证实为新种,并即将通过期刊等方式正式公开“亮相”时,科研人员都会绞尽脑汁为其取一个响亮又“个性”的名字。
一个好的名字既是对新物种科学的描述,又是意义和精神的承载。它蕴含着科研人员的巧思,又常常令人脑洞大开。“每个物种的形态、背景各不相同,每次起名的方式、逻辑也会不同,每次都有点‘急中生智’。”郑徐弘毅说。
在中国,通常情况下,“拉丁名+中文名”是每个物种的标配。拉丁名和所代表的物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为国际通用的学名,一经认定便不能修改。而“首发”的中文名并不具备唯一性,以后可能还会出现其他名称。有的物种既有官方名字,也有民间叫法。
新物种的拉丁名,由“属名+种名”构成。“通常属名和种名是两个不同的拉丁单词,属名定义了该属物种的共性,而种名则标志这一物种在属内的个性。”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勤表示,有时属名和种名相同或相似,如眼镜蛇的拉丁名“Naja naja”。
科研人员给新物种取中文名多从物种显著的特征入手,简单明了。例如在四川峨眉山,有一种蛙因喉部声囊作用会发出如传说中仙姑弹琴的声音,便得名仙琴蛙。
“能够以物种形态或生态特征来命名是最理想的,如果行不通,从地名、人名、文化历史等角度也不失为好的方法。”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利给物种取名的一大准则是,有趣、让人过目不忘。
上古神话中,有一种龙首鱼身的螭吻,又称龙鱼,擅长吞火。螭吻颈槽蛇(Rhabdophis chiwen)就取自这个角色,因为该蛇类靠吃萤火虫积累毒素,用于抵御外敌,与螭吻的“吞火”特性相近。“当物种特征不能简明地体现于名字中,换一种思路取名说不定更形象。”丁利表示。(完)
参考《中国科学报》《新京报》《华西都市报》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