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的经济规律

二狗说历史 2024-06-30 10:55:45

一、

最近几年在网络上,说起明朝总有句话:“天子守国门。”

这句话没错,但也不是很精准。

因为明朝在长城一线设立九边重镇,防御来自蒙古的威胁,北京离边关很近,可以直接指挥和调配资源。

确实是天子守国门,没毛病。

但是话说回来,除了宋朝以外,历代王朝几乎都是天子守国门,所以这句话其实是万金油,怎么说都没错。

我们把故事从头说起。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关中迅速提升经济实力,曾经戎狄杂居的牧场,被改造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那么秦汉帝国的首都,其实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地缘板块的集大成者。

朝廷只要定都咸阳或长安,就可以凭借发达的经济,以及优质地缘环境来制衡天下,不怕任何关东的挑战。

除非堡垒从内部攻破。

但是“守国门”的意思是防备外患,秦汉的外患在哪里呢?

西方和北方。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就可以看出来,匈奴经常从北地郡、上郡侵略汉朝,汉军也经常从上郡出塞。

这两个郡就在如今的陕北。

彼时的陕北依然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不论匈奴或者秦汉,谁得到都能养活庞大的骑兵。

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修建了咸阳直达河套的驰道,可以快速运送兵员和物资到达前线。

蒙恬可以“逐匈奴七百里”,这条重要的后勤保障线路功不可没。

匈奴强大以后,势力一度延伸至河西走廊,原本自由自在的部落,也被纳入匈奴管辖。西方也不安全了。

定都长安的汉朝,是不是天子守国门呢?

后来霍去病向西出击,占领河西走廊,卫青也屡次向北出塞,他和匈奴争夺的高阙、河南......都在长安正北方向。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秦汉帝国的经政军中心都在关中,而逐水草而居的匈奴王庭也在河套以北。

从长安到王庭,可以画一条垂直线。

也就是说,当时的经济中心靠近西边,农牧民族纷纷在经济中心建都,或者说只有处于经济中心的势力,才能获得建都的机会。

这也可以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李广总是二线部队?他经常坐镇北平和渔阳,明显不重要嘛。

这是不以英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

白山黑水间的东胡死翘翘了、关东六国也被干趴下、就连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也扛不住刘邦恐怖的后勤投送。

这种看似偶然的巧合,其实有脉络可循。

二、

草原民族没有农业和手工业,唯一的资产是牛羊,几乎比农业都要讲究靠天吃饭。

哪里的河流多、哪里的草茂盛,各个部落就向哪里汇聚。为了争夺水草,战争不可避免。

水草的变迁,又决定了游牧部落的实力消长。

经过千年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之后,草原终于角逐出最强大的胜利者:匈奴。

匈奴发迹于何处,已经不可考察,但匈奴祭祀的地方在鄂尔多斯,说明王庭也不会太远。

虽然王庭的游牧经济发达,但自然资源极度缺乏。

套马大哥每天吃烤全羊,就算没有孜然也得撒点盐吧,不好意思,草原没有这项技能。

他们也不会炼铁,导致烤羊的叉子、捕猎打仗的箭头都没有,只好把野兽的骨头磨锋利点,凑合用吧。

一旦汉朝搞贸易战,匈奴就得喝西北风。

匈奴单于想改善牧民的生活,于是号召大家去抢劫......向南,越过长城,抢钱抢粮抢铁抢盐。

而陕北是草原,实在没什么可以抢的。

所以抢劫的地点集中爆发于山西,比如雁门、大同等等,至于河北只是捎带,不算重点照顾对象。

可汉武帝雄起以后,把匈奴抢劫的路也断了。

到底怎么办呢?

没事,咱们要文斗不要武斗,不能抢劫可以做生意么。匈奴用牛羊、马、皮货做资本,交换汉朝的盐铁等物资。

总体来说,这条贸易线路是顺畅的。除了交战时期会暂时关闭以外,平时都是官方贸易和民间走私同步进行。

既然是做生意,总要有交易地点吧。

我们在前边说了,陕北是草原,城镇不多,很不适合商人存放货物和摆摊,而河北又太远,于是最佳贸易路线就是山西。

汉朝商人带着货物汇聚到太原,然后继续向北参与贸易,汉匈双方各取所取,维护了很多年的和平。

那时的山西是农牧交流的通道,数不清的财富沿着汾河流过,成就了太原千年的辉煌。

这点和新加坡、香港很像。

只要有海量资金经过,就能吸引各方人才到山西定居,而人才和资金的结合,又能带动本地的全方位发展。

发现没有?

史书中的山西人物很多,但几乎都来自第一个千年,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响当当的山西人。

比如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三国的张辽、唐朝的王勃、王维、郭子仪、薛仁贵、狄仁杰等等。宋朝以后呢,还有谁?

这些人杰的出现,其实是贸易路线的产物。

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很难培养出具有宽广视野的人才,这一点可以类比近代的湖南、现代的北上广。

钱在哪,事就出在哪,人才就生在哪。

而繁荣贸易成就实力强大的地区,所以北魏建都大同、高欢在太原成立霸府、李渊和李世民也在太原起家。

与其说是英雄成就地域,不如说是地域的经济造就英雄。

那些英雄和传说,只是时代大势的点缀。

当李世民荡平突厥后,这条贸易路线在唐朝更加繁荣,南北方的物资在太原交换,西域葡萄酒在山西扎根。

太原也和长安、洛阳一起,组成大唐的核心城市群,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正因如此,只有2、3万人的沙陀部落在占据山西后,足以横行黄河南北几十年,五代十国中的四个王朝,都是沙陀势力成立的。

从根本上来说,赵匡胤是沙陀势力出身。

但是赵光义却亲手终结了太原的辉煌,而在此之前,长安也已经失去首都的地位。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

恐怕再也没有比长安更辉煌的城市。

主要是关中的地缘板块太优秀了。

北方是茂盛的草原,南方是四川粮仓,西方又是陇西大山,秦汉帝国只要坚守潼关,就可以成就万世基业。

当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长安则是中原和西域贸易的中转站,铜钱唱着歌跳着舞就跑到皇帝的兜里。

比广东的房东大爷都狠。

汉唐的长安不仅是最优秀的地缘板块,也是链接四面八方的枢纽,如果画一个十字的话,就会发现长安处于最中间。

这是汉唐帝国的天赐王座。

而渭河灌溉的关中平原,又是王座的天然基石。那些朴实的农民是最强战士,拥有万亩良田的豪强,则是累世勋贵的军功地主。

经济和军事,一起撑起汉唐帝国的政治。

秦国改造关中,可以出关征伐六国。汉朝占据关中,也让国号成为民族的尊严。后来的关陇门阀,先后两次统一天下,一次统一北方。

但是话说回来,成也地缘败也地缘。

随着定都长安的时间越长,关中越来越不能承载巨大的压力。无数良田被贵族改造成宅基地,水利设施也荒废日久。

西汉时还没什么,到唐朝就出事了。

曾经能灌溉秦汉帝国4.5万顷田的水利系统,到唐朝时,只能灌溉6千顷。富裕的关中已经不能养活大唐的长安。

而陕北草原也逐渐退化成黄土高坡,不仅没有畜牧产品供应,也不足以驯养骑兵的战马。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繁荣的河西走廊被吐蕃霸占,长安又失去坐地收租的资格,从此以后,长安的经济来源只有东、南两个方向。

可事实证明,东面的路也被堵死了。

要说这件事,不得不说隋炀帝。

隋炀帝为了促进内需,大力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北起涿郡,南抵余杭,中间还能联通洛阳,基本把河北、江南、中原连接起来。

这三个板块组合,随唐帝国也跃然纸上。

所以隋炀帝刚刚登基就迁都洛阳,就是要占据交通枢纽,能够快速消化河北和江南的资源。

但是李渊为了获取关陇门阀的信任,一定要表现的拨乱反正,于是就重新定都长安,实行关中本位政策。

那么就不能把运河修到长安么,反正也不远。

说实话,还真不行。

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根本不可能手动挖河道,而且其中的一段必经之路全是石头。

虽然仅仅几公里,但直到唐玄宗时代都没通。

当长安的物资不足时,唐朝皇帝只能巡幸洛阳,到物资丰富的地方“就食”,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都做过。

“安史之乱”后,河北的资源彻底断绝了,洛阳又离敌占区太近,大唐朝廷只能仰仗江南运来的粮食吃饭。

有一次江南运粮船晚点,唐德宗差点被饿死。哎,在喜大普奔的双十一,让我们为唐德宗默哀三分钟。

而由于战乱和河道改迁,从江南而来的粮食和物资,纷纷在汇聚在开封,然后再到洛阳,最后才能运送到长安。

仅仅依靠四川,不足以支撑长安复兴。

一座新兴的开封,出现在世人面前。

既然开封成为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就足以解释历史上的很多事情:

朱温占据开封,就能做实力最强大的节度使,并且把唐朝皇帝拉下马。

除了以复兴唐朝为己任的后唐,其他四个王朝都定都开封,为的就是在经济中心重建军政中心。

继承后周的宋朝,也定都开封。

甚至赵匡胤想迁都洛阳,却被满朝文武怼的无话可说,只好闭嘴。

也就是说,经济中心向东移动。

西边不再是财富汇聚的经济中心,长安也永远失去成为都城的条件,只能做地域性质的省会。

依附于长安的太原贸易线,也不可避免的没落,此后千年只能以种地经商为生,本土再也没有璀璨风流的韵味。

只有洛阳离开封近,才能延长寿命。

所以我们会看到,北宋的很多宰相将军都来自河南,虽然不是全部,但是比例相当大,北宋末年还有岳飞出头。

还是那句话:

钱在哪,事就出在哪,人才就生在哪。

四、

伴随中原经济中心东移,草原的经济中心也向东移动。

记得匈奴王庭在哪里吗?

河套和阴山附近。

而比北宋早几十年崛起的契丹,却处于内蒙古东部,离辽东和北平都不是太遥远,画一条不太垂直的线,正好可以连接开封。

本来就游牧经济中心东移,再加上燕云十六州的农业区,两大经济区的结合让契丹如虎添翼,经常南下欺负北宋。

赵官家:“我太南了。”

但是北宋的外患来自东北和西北,根本没办法天子守国门,北宋不得不在河北和陕西屯驻重兵,防御契丹和西夏。

海量的军费和资源流向不同的方向,让本来就有既得利益集团的朝廷,更加雪上加霜,财政永远是无底洞般的投入。

糟糕的财政,最终拖垮富裕的北宋。

其实苗头在唐朝已经出现。

武则天经常和契丹开战,唐玄宗时代更是疯狂在东北、西北打仗,最终发展出河西、范阳两大军事集团。

安禄山出自东北,哥舒翰、李嗣业、高仙芝出自西北......他们的优秀代表是安西铁军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的张小敬。

后来范阳的安禄山造反,负责平叛的主力就是西北军队。

历史兜兜转转,又在北宋回到原点。

所以我一直觉得,宋朝其实是历史的过渡。它没有建立新的国内外秩序,却延续了旧王朝的包袱,并且孕育出下一个时代的内核。

北宋亡于靖康之变。

虽然契丹的实力强大,但是被更东边、更野蛮的女真灭亡......女真又沿着河北平原南下,一路攻入开封。

这个时间点也很巧合。

先是定都于东蒙的契丹,后是定都于开封的北宋,相隔仅仅几年,都被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一锅端。

女真先是继承了契丹的胡汉政策,后期又继承北宋的制度建设,还没有消化完毕,就和南宋一起被生猛的蒙古乱炖。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

北宋和契丹都是历史的过渡,女真则是下一个时代的前哨,历史最终的走向是元明清。

当然这是废话,但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既然是经济中心东移,那么以长安为中心的农业经济结束后,即将开启的就是东部沿海经济。

北宋和契丹不东不西,明显不是东西么。

而元朝定都北京以后,至今已经800年,中国的经济、军政、地缘格局几乎没有变过。

这座城市曾经是燕国都城,已经存在2000多年,但从来都是地域型城市,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存在感不多。

自从元朝定都以后,瞬间高大上起来。

从地缘来看,北京是东北、蒙古、华北、海洋的交汇点,定都北京就可以有利控制海陆的万里江山。

而且江南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后,资源可以通过重修的京杭大运河,直通帝国的首都。

这样一来,定都北京的朝廷拥有东北、蒙古、华北、江南的资源,收钱方便,花钱也方便。

但是元朝的统治术太差了。

不到百年就被朱元璋赶回老家,可新崛起的明朝也不能改变经济规律,即便是朱元璋也得照章办事。

朱元璋的朝廷定都南京,接受江南财富的养分,但北方的地缘板块和对外防御不能放弃啊。

除了遍布各地的卫所屯军,朱元璋又把儿子们分封出去。朱家军和子弟兵一起上,双保险。

沿着长城,朱元璋分封了辽王、宁王、燕王、代王、晋王、秦王......向南的中原有齐王、周王、鲁王......再往南则是湘王、楚王等等。

这些藩王不仅有地位,还有兵马。

一旦发生战争,藩王可以调动亲兵出征,也可以做各地军队的统帅,保卫大明江山永不变颜色。

里三层外三层的藩王防御线,是朱元璋留给孙子的遗产,也是经济中心的都城对地缘板块的对策。

这套制度好吗?

好。

但只有朱元璋能玩的转,反正都是亲生儿子,自己又是光复江山的开国皇帝,谁吃饱撑的和他找麻烦。

传到朱允炆手中就玩不起来了。外地藩王都是手握重兵的叔叔,年轻小伙子心虚啊,于是开始削藩。

咣,燕王朱棣起兵靖难。

这场战争有很多悬念和巧合,没有太多的理所当然,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此。问题在于朱棣胜利之后,依然要面对藩王和蒙古。

既然朱老四能起兵造反,虽然现在不敢和你打,可说不定以后有机会啊,对不对?

所以对于朱棣来说,藩王制度不能留了。

他用了20年时间,把曾经反对的事情又做了一遍......蒙古的威胁依然存在,怎么保证大明江山的安稳呢?

藩王不能分封了,卫所大将又有变成安禄山的风险,朱棣只好迁都北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也就是天子守国门。

本来是历代王朝的传统手艺,又很符合经济规律,却被吹捧成明朝皇帝的独门特色。

所谓的南京没有王气,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中心和地缘板块的割裂。

想要经济中心,必然要放弃地缘板块,而拥有地缘板块,则可以把经济中心收入囊中。

秦汉不存在的问题,明清以后是大问题。

五、

天子守国门是很划算的买卖。

除了直接管理、方便分配资源、不容易出安禄山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首都的地位,汇聚全国资源用于外战。

国家什么地方最尊贵?

当然是首都。

那么全国的资源必然会汇聚到首都,如果首都不在地缘板块的交汇点,来回运送分配的成本实在太大。

而事情却必然会发生在那里。

以古代落后的运输条件,运送100斤米到前线,能留下10斤就不错了。而建都北京的明朝,可以及时给九边重镇援助。

节省来回运送的成本环节。

而且外敌来袭时,可以利用首都的地位凝聚人心,更容易保住重要的城市,毕竟没人希望首都陷落。

如果明朝一直定都南京,会发生什么?

北京恐怕是蒙古的后花园,还有山西、河北也是抢劫的最佳地点,围城以后也不会有大军援救。

勤王?

嘿嘿,王在南京呢。

六、

根据经济中心东移的规律,王朝选择北京做首都,几乎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而新的经济中心有新的贸易线。

长安、洛阳、太原是汉唐帝国的铁三角,经过宋朝的开封、泉州过渡之后,明清帝国形成更大的铁三角。

北京做为军政中心,当然是最重要的地方。扬州和苏杭逐渐形成长三角经济区,曾经的贸易城市广州也做大做强。

虽然个别城市有变化,但基本是北上广的格局。

这些城市都在沿海,根据我们之前的说法,钱在沿海,很多事情也必然发生在沿海。

明朝的倭寇发生在江浙、郑芝龙的霸业在福建和日本、葡萄牙人到了澳门、太平天国起自两广......明朝后期的法定货币是白银,也自大海而来。

当然,沿海的不止东南,还有东北。

中原的经济中心转移到江南,草原的经济中心也转移到东北,此时的蒙古已经十分落伍了。

满洲是渔猎民族,但水草丰美的地方总是有更多资源,比如人参、貂皮、狍子等等,蒙古压根没有,可这些东西是稀缺品。

这也是满洲超越蒙古的重要经济原因。

满洲用东北特产和朝鲜、晋商开展贸易,赚了很大一笔钱,他们用这些钱来武装军队,然后和蒙古、明朝打仗。

晋商有钱很好理解,贩盐和贸易嘛。

那么朝鲜的钱从哪里来?

其实是从海上来的。西班牙发现特大银矿,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明朝,除此之外日本也有银矿,稍微有那么一点流入朝鲜。

当时的世界已经形成巨大的贸易线,满洲也不可避免地参与进去,并且用贸易赚到的钱抢劫中原。

越抢越开心,越开心越抢,最后抢到整个中国。

清朝定鼎后再次建都北京,玩的风生水起。

东北就不用说了,人家就从那里来的......蒙古也全部归顺,并且尊满洲可汗为蒙古可汗......1644年入关后迅速吞并华北。

三大板块被满洲牢牢握在手里,分散的汉人怎么斗啊?1645年5月,多铎大军就攻破扬州和南京了。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

经济中心东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由关中到江南这么简单,而是脱离大陆转移到海洋。

但是明清却违背经济规律,止步于海岸线。

既然没有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线,那么衰落是必然的。只不过曾经衰落的是山西和关中,如今衰落的是整个中国。

明清的封闭和落寞,脱离世界贸易是重要的经济原因,而那些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的国家,无不是未来的强国之一。

天子,再也守不住国门。

小到个人、中到城市、大到国家,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七、

说了这么多,做一下总结吧。

史书热衷于记载帝王将相,仿佛英雄人物的心头一计,就能决定胜负成败,但这些只是史书的演绎。

如果只迷恋英雄的传奇故事,恐怕永远都得不到历史规律。

而历史规律又特别强大,那些英雄人物几乎没有违背的本钱。

幸亏李渊在太原做官,如果在其他地方恐怕也没有唐朝......赵匡胤贵为开国皇帝,却没有能力迁都......朱元璋百般算计,也料不到身后事。

那么历史规律仅仅如此吗?

恐怕也不是。

经济中心东移的原因是气候和环境。

秦汉的关中非常适合农业耕作,周围的地理环境也特别好,就连河西走廊也很适宜人类居住。

可以农耕可以放牧,简直是开局的好地方。

唐朝的环境也很好,长安周围有很多湖泊和鱼塘,和现在的江南没什么区别。

别看现在的山西破旧落后,可唐宋年间的太原南边有一个湖,和如今的太湖差不多大小。

这说明汉唐的平均气温比较高。

我们从流传下来的壁画、侍女图中可以看到,唐人的衣服雍容大方,根本不是严严实实的。

除了风气开放,主要是温度高啊。

正是从唐朝开始,中国的环境和气候逐渐恶化......山西和关中的湖泊消失了,甘肃和陕北的草原逐渐沙化、气温越来越冷。

在农业时代,这是很要命的。

田里不长庄稼,人们吃什么呢,所以大家不得不向东南转移,寻求更适宜生存的地方。

这种气候变化也影响草原。

看看现在遍地沙漠的西蒙,怎么都不像草原的经济中心嘛,所以东方的游牧民族势必崛起。

而且气候变化造成物种减产,不得不屡次发动战争。

气温在1644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也正是在那年,北京城鼠疫盛行,李自成兵不血刃的进入北京,一个月后江山再次易主。

那么顺着思路捋下去。

既然西边不适宜生存,人们不得不向东方迁徙,大力开发东部沿海的土地之后,可不就是面临着大海么?

止步或者前进,是两难的问题。

所以读历史的时候,总有一种天地大势尽在我手的感觉,一不小心就觉得孙连城区长可以理解。

那些王侯将相的传奇,屈服于历史和经济规律,而历史和经济规律又受制于地球的变化莫测。

1 阅读:221
评论列表
  • 2024-07-28 11:00

    事实就是富人不愿意接济穷人,自安史之乱后经济南移,无论是西北还是北方都越来越穷,相反南方经济越发的发达,这个时候如果把首都放到南方,你信不信南方人会直接放弃北方或无视北方的苦难,只有把首都放到北方,这样用行政的手段用南方的财富来接济和发展北方,南北才不会离异、造成割据对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就像现在一样如果首都没在北京,在南京,北方的沙尘暴都不会得到治理的,民国首都在南京,北方啥样子,南京政府直接无视北方的苦难,就像1942年的大灾荒和炸毁黄河大堤一样,为了南方的利益会毫不犹豫的牺牲北方的,但是定都在北方会吗?,因为定都北方的基本盘就是山河四省的

二狗说历史

简介: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