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书法时,碑刻和墨迹都不能忽视,临摹墨帖可以锻炼和提高用笔的灵巧度和笔画的流畅精致,学习碑刻则有助于养成“金石气”,提高笔力和腕力。我们平时练习的拓本,普遍存在字迹缺损、字口不清晰的情况,这是因为原碑时隔几百上千年,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损坏在所难免。

不过,有一类极为罕见的书法文物,同时具备碑、帖的优点,堪为书法学习的“典范”,那就是书丹未篆刻的墓志碑刻。它的笔路细节非常清晰,笔画、结字细腻严谨,青石质地保证了书写时的顺滑。由于长埋地下,所以出土时尚未褪色,墨迹鲜亮有立体感,有种跨越时空的美感。

这些墨迹墓志中,论书法水平和保存完好度,《白君墓志铭》当局魁首。2001年1月,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遗址附近一农民在耕作时意外发现了这件文物,他立刻上报文物部门,请专家前来鉴定。
《白君墓志铭》出土时由志盖和志身两部分构成,盖呈覆斗状,碑身呈长方体,长、宽均为35厘米,厚6厘米,碑文书丹于墓志盖内侧和碑身阳面。两面有用墨笔画的竖方格,格宽3厘米。字迹清晰,以行楷写成,每面11行、满行17字,墓志盖163字、碑身161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

此墓志全称《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并序》,约完成于唐开元年间(713至741年)。此作用笔细腻精致、深谙法度,明显与智永、李邕的字一脉相承,有学者推测书丹者很有可能学过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甚至可能就出自李邕之手。
此作藏锋起笔,中锋而行,笔画粗细变化丰富,骨肉匀称,粗笔处厚重有力,如磐石般沉稳;细笔处轻盈灵动,似游丝般飘逸。书写过程中提按有度,笔速不疾不徐,笔力沉稳扎实,转折处方圆兼备。横画多呈左低右高之势,起笔处或藏或露,收笔处有回锋的圆润感。撇轻捺重,捺脚尤其浑厚。

整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气,略带欹侧,左右结构的高低对比,上下部分的收放轻重,增加了动势。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紧密显得拥挤,也不太过松散而缺乏连贯性。每个字均衡匀整,重心稳定。

《白君墓志铭》墨色浓而不烈,枯润得宜,笔画间的牵丝引带处理得非常丝滑,既有书法的艺术美,又不失墓志的庄严肃穆。由于有界格,所以显得工整大气。体势上的开张舒展,俯仰欹侧,很明显受李北海影响。
总得来说,这部作品蕴含着晋唐正统的笔法,丰富真实,值得好好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