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龙场悟道”的王阳明,众所周知,他的“阳明心学”风靡古今,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不小的影响力,世人受其名号影响,认为“心学”就是王阳明所创,实际上,创立“心学”的人,并非王阳明,而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无名小卒——陆九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c615e4e9219524d86dd0197fca01467.jpg)
据史料记载,他生于儒学世家,是晚唐宰相陆希声的后裔,只不过后来家道中落,到他出生时,唯剩10亩左右的菜田和一处药铺、一处塾馆,虽然家族的条件和声名,已经不算高,但是学习条件,却是丝毫不差,仍保有世家大族的气势和风范,受到家风影响,他自幼学识广博,为人聪慧善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fef0c210ab99f0e55bb60c96774aa4c.jpg)
特别对于世间万物,存有极大的好奇心,并得出自我见解,3岁左右,询问父亲“天地如何穷尽”,9岁背诵《论语》的《有子》三章,表达自我理解,令世人惊艳不已,11岁随同哥哥修习,读至“四方上下称宇,往来古今称宙”,悟出自己的核心理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e383e7483f523a10224eef2e104a1e3.jpg)
由此可见,其天分之高,乾道年间考中进士,后来授予官职,因其独创“心学”,当时与朱熹齐名,不过2人理念不同,他们曾发起著名的“鹅湖之会”,辩论三天三夜,从而造就“朱陆异同”说法,宋朝灭亡后,明清时期,朱子理学定为官学,陆九渊以及他的理念,逐渐式微,名字也渐渐被遗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4e298cb0a5cd330e808500749e6ac5.jpg)
幸好王阳明认定“心学”,他取自陆九渊,融入个人见解,将其发扬光大,充分影响后世,只不过“心学”虽起,了解陆九渊的人,仍是寥寥无几,当然名气不旺,并非实力不强,我们今天要看的,并非只是“心学”成就,还有他们的书法作品,杨雄曾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a5b0eed0337ed78bf83b4aa36058c8.jpg)
清代刘熙载也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展现一个人的情感和心境变化,就像王阳明作字,先在内心构造,字字抒发心迹,陆九渊亦是如此,真正做到“人笔合一”,每次书写,遵循内心想象,意韵无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0230a040bf16da0bdc5821f8c144e7.jpg)
可惜他的传世书迹罕见,目前全世界仅有一幅,那就是《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是其写给孙氏夫人的墓志铭,出土于江西省抚州市的金溪县,志额是隶书“宋故孙夫人墓志铭”8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37534913ab78b7b170cd89740d6335.jpg)
其余采用楷书,同时带有几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点画锐利刚健、飞动奇宕,体势欹侧、险绝,极具艺术动势和活力,给人峻拔之感,内含无限妙趣,若是论就书法境界,这位“心学鼻祖”的水平,远远盖过王阳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e24e6536cf9e727102f2493e7cc6c0.jpg)
您对陆九渊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