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这个词儿,常被我们挂在嘴边,却如同海市蜃楼,难以触及。
我们总劝慰别人“放轻松点”,可扪心自问,真正能做到释怀的又有几人?
大多人都在生活的快车道上疾驰,忘却了驻足的惬意,遗忘了当下的美好。
而孩子们,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他们所承载的压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分数的重压、父母的期盼、同伴的竞争……
这些无形的枷锁,一旦锁住了孩子,他们又怎能寻觅到那份“松弛感”?
实际上,松弛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可以培育的,需要环境的滋养与呵护。
你可曾细想过,孩子的松弛感,往往源自他们周遭的世界,源自家庭中的每一句叮咛、每一道目光、每一场纷争。
而父母的态度,恰似那决定土壤肥沃与否的关键。
01 低能量:松弛感的敌人要让孩子拥抱松弛感,得先洞悉一个要害,那就是“低能量”究竟是何方神圣?
简而言之,低能量便是那让人疲惫不堪、焦虑烦躁、情绪波动的元凶,它让人的内心被无尽的压力所充斥。
对于孩子而言,长期处于低能量状态,身心极易被压垮,连那份最基本的轻松感,都会消逝得无影无踪。
低能量的源头,其实就潜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曾言,能量高涨时,人做任何事都充满活力,面对挑战从容不迫;而能量低迷时,连最简单的事儿都显得索然无味,情绪低落,疲惫至极。
那么,孩子为何会陷入这种低能量的泥潭呢?
02 动辄被批评,压力山大多时候,家长为了“教育”孩子,总是以批评为鞭策。
家中的和谐气氛,常因一个小小的过失而瞬间瓦解。此时,或许有父母会抱怨:“我批评孩子,还不是为了他好,怎能不批评?”
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批评若过于频繁,孩子的自信心便会被一点点蚕食,低能量也随之悄然潜伏。
譬如小李,今日放学迟到。
妈妈在家守候了一个小时,嘴里不停地念叨:
“你就知道任性,迟到这么多次,做事如此不靠谱!”
孩子本就因迟到而心焦,没想到回家后还遭遇一顿“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整个人愈发低落,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瞬间爆发。
结果呢?他不仅错过了晚餐,还陷入了情绪的低谷,连学习的动力都荡然无存。
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却让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情也随之跌入谷底。
你们说,何必呢?何苦呢?
03 父母常吵架,家成战场家庭本是孩子的“避风港”,但若这个港湾变成了战争的前沿,那种环境对孩子的心理伤害便不容忽视。
父母间的不和,夫妻关系的紧张,孩子常常在无形中感受到压迫。
高强度的家庭冲突,会让孩子茫然无措,长期生活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孩子的情绪自然容易失控,逐渐丧失了那份应有的松弛感。
试想,若每天都在这样一个“战火连天”的环境中度过,孩子又怎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外面的世界?
每一次父母的争吵,都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不安与恐惧。
孩子的内心早已被这种负能量所吞噬,又何暇去考虑如何放松自己、享受生活呢?
因此,想要让孩子拥抱松弛感,家庭便是那第一站。
从环境、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开始。
松弛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它需要时间,需要一个宽松、包容的空间来滋养。
首先,父母自身的松弛感,是孩子松弛感的“基石”。
一个充满焦虑与苛求的家,孩子永远学不会如何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而当父母能放下内心的焦虑,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成长时,孩子也能学会放下对自己过高的要求与内心的不安。
试想,若父母能对孩子说:“没关系,失败了就从头再来。你已经尽力了。”
孩子便会慢慢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释放内心的压力,从而拥有更多的松弛感。
其次,尊重孩子,最重要的便是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与选择。
很多时候,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导致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行。
松弛感的培养,正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选择是被尊重的。
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决定做什么、如何做时,便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与压力。
譬如,孩子并不喜欢某门学科,而父母却强制要求他们学习。
这种硬性要求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与排斥,逐渐形成低能量状态。
相反,若父母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适度的引导与支持,孩子在兴趣中找到乐趣,松弛感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松弛感的家庭环境,离不开情绪的稳定与良好的沟通。
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状态。若父母能平静地沟通、处理矛盾时避免情绪化,孩子自然能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试想,每天回到家中,面对的是温馨的对话与和谐的气氛,孩子怎能不感到轻松自在呢?
所以说,松弛感并非遥不可及之物,它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共同营造的氛围。
在一个温馨、宽容、尊重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自然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松弛感的力量,学会放下压力、接纳自己,以轻松、自在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父母的言行举止与家庭氛围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