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的“祸根”被揪出,若有这3个习惯,劝你早点改掉

若云谈健康 2024-10-16 17:44:3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引言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记忆和认知能力的逐渐消退。

你是否曾发现身边的老人开始频繁忘事、情绪失控,甚至认不出熟悉的家人?或许你认为这是自然衰老的表现,然而背后隐藏的真相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复杂。

研究表明,某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正在悄无声息地为老年痴呆埋下“祸根”。

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潜藏着这些让大脑衰退的危险行为?如何避免这种可怕的结局?

从忘记钥匙到迷失自我

张阿姨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好脾气老人,年轻时当老师的她教书育人几十年,退休后依然闲不住。谁家有个什么事情她都记得一清二楚,细致到哪天垃圾车来收垃圾她都清清楚楚地安排。

一切从几年前的一次小意外开始悄悄改变。

那天,张阿姨像往常一样准备去菜市场买菜,可她刚出门没几步就又折返回家,站在门口焦急地翻找着身上的口袋。

站在楼道的邻居看着她的动作,问道:“张老师,忘带什么了?”

张阿姨愣了愣神,拍了拍自己的脑门:“哎呀,我这钥匙怎么老找不着啊!放哪儿了呢?”

邻居一边安慰她一边帮着找,可等钥匙从鞋柜上被翻出来时,张阿姨已经忘了自己刚才为什么急着出门。

这些小小的失误并没引起家人太大的重视,大家觉得,年纪大了,忘事儿也是常有的。

可渐渐地,事情开始不对劲儿了。

张阿姨的儿子小王发现母亲经常把东西放错地方,比如刚买的菜刀会被塞进冰箱,遥控器常常在厨房的调料架上找到。

一次,张阿姨甚至把洗洁精倒进了煮粥的锅里,吓得家人赶紧把粥倒掉。

小王忍不住问:“妈,你是不是最近心里有事啊?怎么老是丢三落四的?”

张阿姨摆摆手:“哪能啊,没啥事儿,就是记性不好了。”

不仅如此,张阿姨的脾气也有了明显变化。

以前她总是笑眯眯的,和谁都聊得来,可现在稍微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就容易发火。

那次,张阿姨在家里整理照片,无意中找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同事合影,她拿着照片笑得合不拢嘴,还一个个地指给孙女看:“这是李老师,那是王老师……”

可是等她兴致勃勃地讲完,孙女随口问了一句:“奶奶,这是谁呀?”

张阿姨一愣,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她盯着照片看了半天,怎么也想不起那人的名字。

接着,她的情绪突然就失控了,把照片往桌上一摔,气冲冲地说:“我怎么就记不住了呢!烦死了!”

一旁的孙女吓得不敢吱声,只好默默地躲进自己的房间。

这样的情绪波动越来越频繁,张阿姨的家人也越来越难以适应。

老伴出门买东西回来,看到张阿姨坐在沙发上发呆,茶几上放着一碗凉透的面条,问她怎么不吃饭。

张阿姨忽然站起来,指着面条大声嚷嚷:“谁煮的这是什么东西?难吃死了!”

老伴一时懵了,回忆了一下,说:“这不是你刚煮的吗?”

张阿姨却激动起来,坚决否认:“我才没煮这个!你是不是在骗我?”

老伴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默默把面条端走,心里说不出的酸楚。

最让人心疼的一次是张阿姨在外迷了路。

她和老伴说去公园散步,结果好几个小时都没回来。家人急得四处寻找,最后在一个公交站台找到了她。

张阿姨呆呆地站在站牌前,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不知道要去哪儿。老伴见到她时忍不住上前抱住她:“你怎么不回家啊?”

张阿姨抬头看着他,神情恍惚:“我……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在医生的诊室里,张阿姨终于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这个结论让家人一时间难以接受。

医生解释说,张阿姨的大脑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迹象,而她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很可能是加剧病情的原因之一。特别是长期缺乏规律的作息、缺少与外界的互动,这些都让她的认知能力逐渐下降。

家人听着医生的讲解,回想起这些年的种种变化,不由得感到既心酸又懊悔,如果能早点发现问题,也许张阿姨的情况不会变得这么糟糕。

尽管家人试图通过药物和护理来延缓病情,但张阿姨的状况还是逐渐恶化了。

她常常认不出身边最亲近的人,有时候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记不清楚。曾经那个活力十足、热心助人的张阿姨,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模糊的世界里,无法再找到自己。

家人只能在她偶尔清醒的片刻,抓住那些还未彻底消失的记忆片段,和她聊聊过去的美好时光。

老年痴呆的“祸根”:不良习惯加速了记忆的流逝

阿尔茨海默症,也被称为老年痴呆,是一种进展缓慢但不可逆的大脑疾病,通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和行为改变。

这个疾病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而是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以下是三种被认为会加重阿尔茨海默症风险的常见习惯,它们看似不起眼,却对大脑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1. 长期睡眠不足

张阿姨年轻时是一名敬业的教师,为了备课、批改作业,她经常熬夜到凌晨。

退休后,她的作息并没有改善多少,总是习惯性地晚睡,有时一看电视就是大半夜。

她常常抱怨:“睡不着啊,一到晚上脑袋就停不下来。”这种作息导致她早上起得很晚,白天时常感到困倦。

即便家人多次提醒她要早点休息,她也总觉得“睡多睡少没啥大碍”。

睡眠质量差不仅影响日常精神状态,更直接影响大脑的自我修复功能。

研究发现,深度睡眠时大脑会清除大量的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尤其是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

如果长期缺乏足够的深度睡眠,这些物质会在大脑中堆积,逐渐损伤神经元的健康功能。

很多人习惯熬夜,或因生活压力大而睡眠紊乱,这些看似“现代生活常态”的行为实则大大增加了老年痴呆的风险。

失眠、晚睡、缺乏优质睡眠不仅让人白天无精打采,也在悄悄侵蚀着人们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

2. 饮食不规律,营养失衡

张阿姨年轻时忙于工作,常常一顿饭能凑合就凑合。

退休后,尽管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但她依旧喜欢吃些方便的食物:饼干、薯片、速冻食品,经常几天也不做一次正餐。每天不喝几杯甜饮料不舒服,有时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晚饭就草草了事。

这些饮食习惯严重缺乏营养,尤其是对大脑有益的抗氧化物、维生素和omega-3脂肪酸。

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饮食对预防大脑退化具有重要作用。含糖量高、加工过度的食品容易引起体内慢性炎症,损害脑血管健康,导致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长期这样吃,大脑的防护机制减弱,神经元更容易受到损伤。

相比之下,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坚果等食物的均衡饮食模式,能为大脑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抗氧化支持,降低痴呆的风险。

3. 缺乏社交活动,封闭自我

张阿姨退休后,社交圈子逐渐缩小,原本热闹的社区读书班慢慢地也不再吸引她。

以前喜欢和邻居一起锻炼的张阿姨,如今更多时间是独自待在家里,看看电视、打打瞌睡。

她不再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也不太愿意出门见人。

每当老朋友打电话叫她出去散步,她总是推托“身体不舒服”,或者干脆关掉手机,免得被“打扰”。

社交活动的减少使得张阿姨的生活变得单调和封闭,而这恰恰是痴呆症的“帮凶”。

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新事物和参加各种活动,人的大脑神经连接得到锻炼和维持,能有效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

而像张阿姨这样缺乏社交互动的人,往往会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大脑长期处于低活动水平,神经连接减少,增加了患痴呆的风险。

结语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心碎的疾病,随着大脑功能的逐渐退化,患者会逐步失去自我,甚至无法照顾日常生活。

然而我们并非对此束手无策。通过改善睡眠、调整饮食、增加社交和运动等健康习惯,我们可以显著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并延缓其发展。

参考资料:

[1] 《【健康科普】我是谁?!三分钟了解阿尔兹海默症》. 福建省立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 2023-12-04

[2] 《研究发现:有这些特征的年轻人,老了更容易患上痴呆症》. 国际科学 2021-06-27

[3] 《关注阿尔兹海默病 | 坚持“四大法宝”,逸仙专家助您远离“记忆的橡皮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2023-09-22



0 阅读:0

若云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