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丨一把手术刀、一台咖啡机、一次午餐会……这是浙大妇院专属的幸福时光

钱江晚报 2024-08-16 11:28:16

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孙美燕记者杨茜

8月19日是第七届中国医师节,提到医生,很多人想到的是:守护生命,仁心仁术。很少有人关注到的是这个职业的另一面:压力、繁忙、挑战。

为别人守护健康的医者,他们也要被理解、被关怀。这个医师节,我们想为所有医生送上一句祝福:愿你幸福。

能让医生感到幸福的是什么?

有患者被治愈后的笑容,也有日常工作中的被关爱、被惦记。这样的关爱细微却具象:是疲劳时,能到医院的健身房锻炼、放松;是生日时,收到一份定制的生日蛋糕;是有和谐的工作氛围;是畅通、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

这个医师节,我们走进杭城多家医院,看看它们对自家医生是如何花式宠爱。

“愿你幸福”,各家医院想方设法打造医生们的幸福指数;“愿你幸福”,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祝愿,更是一份深沉的期待:期待你们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平衡、能感受到被记挂的温暖、能寻找到内心的充实与满足。

医者的初心是什么?

我们能为患者做什么?

我们不能做什么?

在刚刚举办的浙大妇院迎新大会上,党委书记吕卫国教授向近200名新员工发出掷地有声的“三连问”。他鼓励每一个新人勇当“领头雁”,敢闯“无人区”,做好全面的职业规划的同时,争做“快乐鸟”,在“幸福妇院”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打造一家有温度的人文医院,是吕卫国教授重要的管理理念之一。他说,这种“温度”不仅仅是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就医服务,得到患者的信任和认可,让患者“宾至如归”,还要全方位多维度创新性地打通内部渠道,凝心聚力,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他看来,浙大妇院的“关爱为怀”,内涵有三。其一是关爱患者。给病人提供人文关怀是医疗的一部分,也是医患和谐的基础。其二是关爱员工。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顾及员工的利益需求,创建有利于员工成长的良好环境。其三是互相关爱。众人一心,其利断金,和谐相处是幸福的根源所在。

那么,这些在浙大妇院工作生活的他们,感到幸福了吗?

一把手术刀:

妇产科从业40年

辛苦的背后是完成高难度手术的满足

王正平主任医师是浙大妇院产科的男医生,拥有无数粉丝。

“王主任给人一种天然的信任感。”前不久,叶女士刚经历过一场“生死搏斗”,正在安心等待宝宝的出生。

35岁的二胎妈妈在最近一次产检中发现子宫破裂,当地医生建议她终止妊娠,避免风险。可是夫妻俩不想就这么放弃,通过互联网医院联系上了王正平。他给出的建议是缝补子宫,保孩子。但是从四川到杭州,路途遥远,乘坐飞机有可能遭遇剧烈颠簸,所以丈夫驱车2天,带着妻子来到了王正平的门诊。

因子宫破裂部位低、破裂范围区域胎膜膨出大,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高。王正平联合多个科室进行多学科讨论,确定手术方案。3个半小时的手术结束了,很成功。“多亏了王主任,有他在我们才安心。”叶女士很感激。

即使在妇产科摸爬滚打了40年,做了无数台手术,依然在完成一台高难度的手术后,他内心无比满足。“医生很辛苦,医生也很幸福。”王正平说。深夜接到电话,他要以最快的速度让自己头脑清醒,赶到医院抢救患者;手术是一台接着一台,但每一次站在手术台上,成功帮助了一名妇女,圆满了一个家庭,他又觉得身上的那点腰酸腿麻,不值一提。

很多被救治过的病人,都一辈子把他记在心里。曾经一位孕妇因为胎儿少许异常准备引产,是王正平坚持保胎,孩子才能顺利出生,后来被北京大学录取,上学前母子俩特意来医院,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王正平。

临床是产科的立足之本,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必须丰富产科的内涵。进入花甲之年的王正平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劲头。“做一名妇产科医生,接生过很多宝宝,帮助过很多女性解决健康问题,这是我一辈子值得自豪的事。”

一台咖啡机:

海外人才引进

科研上的一点进展推动精准临床决策

2020年的冬天,39岁的钱俊斌拖家带口,从比利时回到中国,结束了12年的异国生活。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钱俊斌说,这是不惑之年的重新“创业”,好在初心未改。

当年,他在浙大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飞往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从攻读博士一直做到VIB研究所资深博士后。“虽然定居国外,但是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回国做肿瘤学研究的想法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当来自母校的妇院伸出橄榄枝时,我归心似箭。”

经过一番考虑和准备,他加入到浙大妇院这个大家庭,所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协助汪辉院长建设浙江省妇科重大疾病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科研从来都不是单兵作战。”钱俊斌说,平台的搭建需要先进的设备和精干的人员,医院在这些方面从没有吝啬过,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和空间。

钱俊斌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有了科学目标就不会受外界的打扰。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和写论文,一台咖啡机陪着他,累了困了冲一杯咖啡。

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女性肿瘤的精准治疗方面,他和团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说起自己的研究,他滔滔不绝:“像乳腺癌和宫颈癌,一般的治疗是手术和化疗。现在新增的免疫治疗的确会给一部分患者带来疗效上质的提升,让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我们也陷入思考,为什么不是全部人群呢?”所以团队深入研究,打破技术的局限性,利用单细胞测序来提高检测的维度和精度,最终转化为更精准的医疗决策和更高的患者生存率。

如今,他是全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获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头衔,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工作忙碌又充实,他乐此不疲。“科研上的一点点进展,让临床决策更精准,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一次午餐会:

创新的双向沟通平台

根据特长给青年医生提供不同发展通道

“我们的院领导都很可爱的。”生殖科主治医师唐敏悦开朗地说。

今年年初,浙大妇院举办了一次“杏林有约”午餐会。院领导利用中午时间,和青年代表边吃边聊,进行面对面交流。

唐敏悦参与其中,觉得收获颇丰。“大家都是畅所欲言,包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出现的困惑,目前的瓶颈等等。”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双向沟通的优质平台,“让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以外领导的亲和力,也让我们一线的声音直接传达,畅通无阻。”

2019年,唐敏悦入职浙大妇院,同时进入临床博士后培养。磨炼了几年,她已经成为了医院的骨干力量。“和那么多专家大咖相比,我们还是太稚嫩了。面对成长道路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迷茫,也会无措。幸好有导师,有前辈,有医院这个国内领先的大平台,很多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

让她感到幸福的是,是医院对青年医生成长的重视。“医院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长,给青年医生提供不同的发展通道。”去年,唐敏悦成为了浙大妇院特聘副研究员,这也是对她作为一名科研型医生的肯定。

众所周知,医生的职称晋升,路漫漫其修远兮,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类似午餐会形式的畅谈交流,在浙大妇院常常举办。在吕卫国教授看来,这是帮助青年医生发展道路上扫除障碍的一种方式。

一家医院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努力“爬坡”的医务人员。一直以来,吕卫国教授很重视青年医生的培养,“我们要努力搭建让青年医生快速成长的平台,实行靶向发力培养,不断拓展他们职业的广度和深度。医院这个大后方,尽可能保障‘后勤’工作,提供资源,包括科研经费和出国进修的机会,未来这些青年骨干们的。”

一块小蛋糕:

后勤服务有保障

工会活动丰富多彩打造幸福之家

午餐时间,浙大妇院员工食堂里,除了饭菜窗口,西点窗口也排起了队。肉松小贝,青提蛋糕、芋泥面包、鲜肉月饼……西点琳琅满目,紧俏的时候需要预订。西点师傅章小祥还在研究傍晚准备出的新品,他想尝试一下最近很火的擂椒皮蛋碱水包。

午休时间,保健大楼职工之家充满活力。瑜伽房里,十来个医务人员在老师的指点下,利用墙绳做着高难度的动作,沉浸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身心;健身房里,有人在跑步,有人在甩脂。“利用中午时间出出汗,再精力充沛地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妇科肿瘤科护士长项珍珍和小伙伴一起来运动,她说自从医院的健身房开业了,她就没再去过外面的健身房,方便还能坚持。

职工之家的兴趣课堂不止如此。活跃茶艺、舞蹈、摄影等课堂氛围,开设跑团、书法、健身、乒乓球、羽毛球类等课堂,推动全民健身。

每年举办的“老活动”都能变出“新花样”:三八节活动、六一亲子活动、全民健身及趣味运动会、医院主题春晚、巾帼技能比武大赛、公益科普和义诊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去年,浙大妇院工会委员会荣获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浙大妇院坚持以人文本与暖心关怀,探索打造“幸福之家”。

举办读书交友、素质拓展等活动,搭建青年职工成长平台;组织先进疗休养并开展特色沙龙、生日会,营造浓郁家文化;成立爱心基金,关爱生病、生育职工,彰显工会温暖;心系职工,助学有路,开办暑托班,做好职工子女入学入园协调,解决后顾之忧;建设妈咪暖心小屋,关爱特殊时期女职工;发放节日暖心福利,邀请优质单位上门利惠服务;关心援疆、援藏医疗队员生活,传递工会关爱,充分发挥工会“娘家人”作用。

设计王喆

0 阅读:19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