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跟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大学同学聊天。
她说她爸妈都是事业单位的,从来没跟她说过「一定要考公务员」这种话。
现在她在银行过得挺开心,虽然偶尔也会羡慕公务员的假期多,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场景。
前几天遇到住在隔壁的王叔,他开了20多年的小超市。
一提起儿子的工作,王叔就滔滔不绝:「现在孩子就在准备省考,希望今年能考上。
你看我们开店多辛苦,一年都休息不了几天,我可不想让孩子也这样。」
这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体制内的父母反而不怎么push孩子考公?为什么辛苦打拼的体制外父母,总是把考公当成孩子最理想的出路?
数据能说点东西。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创下新高,超过340万人。
但有意思的是,一项覆盖全国重点城市的调查发现,在体制内家庭中,只有不到30%的年轻人会把考公作为首选。
相比之下,体制外家庭中超过60%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公务员。
这种差异不是偶然的。
体制内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里。
父母的工作时间规律,能保证每天陪伴孩子。
一项针对北京市体制内家庭的调查显示,这些家庭平均每天有3小时以上的亲子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些家庭能给孩子提供更多元的视角。
他们熟悉体制内的工作状态,也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机会。
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到不同的可能性,不会把「考公」当成人生的唯一选项。
说到体制内工作,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它的真实状况。
人社部2024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强度其实很大。
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经常要处理突发事件,加班到晚上是常态。
基层工作压力大,考核要求严,晋升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知道这些情况的体制内父母很清楚,公务员工作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轻松。
与其让孩子一头扎进考公的大军,不如鼓励他们去尝试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再说说体制外家庭。
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打拼,他们比谁都懂得生活的不易。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波动很大。
好的时候能赚不少,但遇到疫情、经济下行这样的情况,收入可能暴跌到平时的五分之一。
社保、医疗、养老这些问题也是他们最操心的。
正是因为自己经历过太多不确定性,他们才格外珍惜公务员工作的稳定。
在2024年的一项社会调查中,87%的体制外家庭家长认为「工作稳定性」是择业最重要的标准。
但现实情况比较复杂。
首先是考试难度。
2024年国考的录取率只有1.75%,也就是说投简历的人里面,98%都会失望而归。
就算考上了,收入水平也不见得能达到期望。
某智库2024年的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公务员的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落后于市场水平。
过去5年,公务员实际收入增长28%,而整个市场的平均增幅是45%。
社保政策也在调整。
2024年机关事业单位推出了新的养老金方案,新进人员将实行「多缴少得」政策。
简单说,以前的福利优势在慢慢减少。
体制内工作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位置就那么多。
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务员编制只比上年增加了0.8%。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往上爬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基层公务员的工作也在变得更有挑战。
2024年修订的《公务员考核规定》加大了实绩评价比重。
某省的数据显示,基层公务员年离职率达到了5.3%。
这些变化都在提醒我们,体制内工作正在发生改变。
那种「进去就是一劳永逸」的想法,可能需要重新考虑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这个「体制内家庭不推孩子考公,体制外家庭特别想考公」的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给了很多人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阶层跨越的机会。
但随着增速放缓,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稳定」的价值。
尤其是经历过市场波动的父母,更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个「铁饭碗」。
可能正是这种心态的差异,造就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现象。
体制内父母因为已经拥有了稳定,所以更看重发展和可能性;体制外父母因为常年承受不确定性,所以特别看重稳定和保障。
但无论是追求稳定还是寻求发展,都不该忽视一个事实: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性格不同,擅长的东西也不同。
比起一味追求所谓的「最好选择」,也许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更重要。
用户10xxx57
我体制内的,鼓励孩子出国留学,不考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