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与“宙斯的惩罚”
郑朝晖
去电影院看了IMAX版的《奥本海默》,这大概是诺兰拍得最流畅自然的一部电影了。剧本、演员都不错,只可惜影院在放映的时候,太追求音响效果,弄得一惊一乍的。
诺兰的这部影片是根据卡伊·波德和马丁·舒尔文撰写的奥本海默的传记《美国的普罗米修斯》改编拍摄的。其实,奥本海默对量子物理学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都知道的“黑洞”,就是由他和他的学生在1939年发表的《论持续不停的引力相吸》提出来的。不过,奥本海默被大家所熟知,基本上还是因为他“原子弹之父”的称号。原子弹是他的荣耀,也是他的罪恶。传记作者将奥本海默比作“普罗米修斯”其实还是很有寓意的。
在旧神和新神之间发生的著名的“泰坦之战”中,普罗米修斯作为旧神的后裔,却选择站在了新神(宙斯)的一边,但最终又因为违拗宙斯,将火种带给人类而受到宙斯的惩罚。如果我们结合奥本海默的人生经历,再细品这个神话故事,能够产生的联想或许会有很多。
关于美国制造原子弹,本身从伦理学意义上看,也存在着某种两难状态。其实当时很多科学家都意识到,原子弹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释放,后果无人能够设想。但如果不坚持执行曼哈顿计划,那么德国人在海森堡的领导下,极有可能会率先研制出原子弹。海森堡的名头绝对大过奥本海默,可以说是核物理学方面的时代翘楚,而且德国制造原子弹的计划几乎比美国早了18个月。所以,对奥本海默来说,与其让德国率先研制出原子弹,不如让当时站在正义一边的美国拥有这种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武器。但当德国战败之后,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的原初理由就被动摇了,不过,另一个重要的理由又很快说服了奥本海默,那就是,以有限的伤亡,尽早结束战争,让战士回家,让人类得到和平。在那个时候,奥本海默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原子弹的研制,成为美苏军备竞赛的重要内容,对人类的未来来说不啻是一个巨大的灾难。而这种两难的状态也一直困扰着奥本海默。世界上任何事物,恐怕都不能用简单的善或者恶去评判,它们始终会纠缠在一起。奥本海默的解决办法实际上是很天真的,他希望美国政府开诚布公地将研制原子弹的情况通报苏联方面,希望经此一役,终结战争,也终结核武器。但事实上政客并非君子,他们不会按照奥本海默的设想去行事,他们的行事逻辑就是以核竞赛来保持核优势。但这个逻辑注定会将人类导向灭亡,但政客们不会去考虑关于人类的话题,因为这个话题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幼稚了。如果从科学与人类的关系方面来说,科学家的使命注定是走在人类的最前列的,所以,他们永远面对的是人类的未知世界。一方面,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会诱导他们不停地拓展人类认知的疆域,但是我们谁也不知道我们所面临的黑暗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而最终(或者已经)我们打开那个潘多拉的魔盒,科学赋予人类的力量也一定会因为科学而被自然剥夺,科学在成就人类的同时也在毁灭着人类。在影片中不多的关于量子物理学的表述中,很重要的一个场景,就是奥本海默在他的第一堂面对一个学生的物理课上所讲授的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个场景事实上在整个影片中都具有某种超出影片本身的象征意义。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个场景让我感受到诺兰的“力量”,一个是决定原子弹投放地点的讨论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似乎没有人关注到奥本海默的忧心忡忡,而决定不将原子弹投向京都,也只是因为某一位政客曾经在那里度过蜜月。另一个场景则是奥本海默与杜鲁门的一次私下会晤,当奥本海默眼中含着热泪说:“我的手上沾满了鲜血”的时候,杜鲁门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了白手帕在奥本海默面前挥了挥,用一种傲慢与冷漠的口吻说道:“你认为广岛或长崎有人关心原子弹是谁造的吗?他们关心是谁投下的原子弹,是我投的……”这副政客的嘴脸真的让人恶心,在他看来奥本海默那种自以为荷担对于人类的道义上的罪愆的痛苦感,实际上挑战了他作为总统的权威感和存在感(就好像是鲁迅的《阿Q正传》里赵老太爷说的:“你也配姓赵?”),而且按照杜鲁门政客式的思惟,奥本海默的忏悔不过是一种惺惺作态而已。所以他带着十分厌恶的态度对身边人说:“以后再也不要让这个哭哭啼啼的男孩踏进我的办公室!”科学家的良知在政客面前什么都不是!当然,我认为影片虽然有这样有力的场景,但是最终还是将奥本海默的悲剧定义为个人之间的恩怨,这就让影片的批判性被大大地削弱了。
奥本海默为什么愿意如此屈辱地忍受这个特别审查委员会的折磨?影片给出了答案,但奥本海默的两个回答我都不喜欢。第一个答案。当他的朋友提醒他赢不了这场官司,他回答说:“我有我的理由。”接着,爱因斯坦出现了,爱因斯坦对他说:“我离开了我的国家,永远不会回去,你为你的国家付出了这么多,如果这是给你的回报,那么……你就应该背弃这个国家。”但影片中的奥本海默回答是:“但是,我爱这个国家。”我不喜欢这个答案,更何况这个答案即便在影片中本身也显得缺乏逻辑发展的合理性。——当一个国家变成一种超验的抽象的正义或者道德的化身时候,我们不过是在自己的心中重新树立起一个“神祇”。国家,一旦被置于高悬在人类生活与情感之上的一种超验的存在,我们的一切就都被“国家”所解释和规定了。如果奥本海默秉持这样的国家理念,那么他本质上离他所憎恶的一切也相距未远。在这个问题上,我更喜欢孔子的一段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这一点上似乎爱因斯坦的认识更通透一些。
影片给出的第二个理由,大概是“相信未来”。影片是在总统向他颁发“费米奖”,一众人等向他道贺,其乐融融的场景中结束的。这一切似乎也印证了很多人内心善良的坚信,我们中国人似乎对于这样的“坚信”太熟悉不过了:一个在政治斗争中落败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喃喃自语:“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一个生活在精神病院的诗人写下著名的诗歌《相信未来》。然而这种结局的设计,让整部影片中奥本海默的意义从他跌宕的命运中抽离出来,变得异常轻佻。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正义的力量,一定会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然而,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有这样的力量,那就不应该让所有正义和善良的人受到伤害。在这个过程中,爱因斯坦再次成为了人间清醒,他说:“在伯克利你们给了我一个奖……奖励其实不是给我的,而是给你们所有人的,现在轮到你来应对你所取得的成就带来的后果了,有朝一日,当他们对你折磨够了,他们将你奉为三文鱼和土豆沙拉,让你发表演讲,给你颁发一枚勋章,拍拍你的后背,告诉你一切都被原谅了,只要记住,这不是为了你……”
所谓知夫莫若妻,影片中奥本海默的妻子说过这样一句十分警哲的话:“你有没有想过,就算他们对你各种折磨,世界就会(因此)原谅你吗?并不会。”要知道,奥本海默所受的惩罚,是来自他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这种痛苦,并非外部的原谅可以消弭的。如果将奥本海默的痛苦理解为个人恩怨或者理解为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政策失误,那就让整部电影根本不值它的票钱了。可惜,诺兰让奥本海默回答妻子说:“等着看吧。”我以为这是这部影片中最大的败笔。因为一个真正的量子物理学家是不会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之上的。
本图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