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啃老不是洪水猛兽,教育年轻人向善是开错了药方

细心爱娱乐 2025-01-13 10:59:04

在家庭男女老少都要参与社会竞争的机制下,所谓让年轻人“崇德向善”,只怕是隔靴搔痒之谈。尤其是所谓整顿高价彩礼,降低婚姻综合成本的建议,更近乎空谈。你想想,当娶不上媳妇意味着对一个家庭的致命打击时,家庭对后代的婚姻投入,一定是竭尽全力。同理,当孙辈必须上县城高中才能有出头机会,附加的条件哪怕再高再难,家里无论老少都会全力以赴,啃老不啃老的,完全不是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年轻人啃老的话题屡屡引发关注。先是有专家支持有条件的年轻人啃老,引发轩然大波,随后《半月谈》杂志报道农村啃老现象抬头的情况,还说部分省份比较严重,亟需治理。

对于前一个话题,我个人认为讨论的意义并不大,中国父母对子女大都是重投入,有条件的家庭给子女买房付首付,已是常规操作,施受两方都心安理得,讨论该不该啃老,显得悬浮。更有争议的,是后者,农村父母生存资源相当有限,子女还要来挤占,这能被允许吗?

《半月谈》的报道列举农村啃老的原因,比如子女失业没收入,或入不敷出,彩礼高婚后经济捉襟见肘。杂志还提供了治理农村啃老问题的办法,像是教育年轻人崇德向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遏制高价彩礼,降低农村婚姻综合成本。

农村啃老到底是一种农村病,还是别的什么?治理它的时候,开出的药方是不是对症,都要有个合适的分析。如果以为按照报道提供的建设性意见,就能把啃老现象减少并消除,恐怕会白折腾一场。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只要咱们文化中的家庭观念足够强大,老人与小辈无法截然、决然地分开,形式不同的啃老就是一定会发生的家庭事件。也可以这么讲,小辈的啃老不只是小辈无能,而是以整个家庭的资源,在现实中图生存、求繁衍的基本模式。无论经济形势好不好,也不管农村家是穷是富,孝顺与否,啃老都深刻在中国人的家庭基因中。

有钱了,愿意给,乐呵呵地贴补小辈,美其名曰关心后辈。没有钱的,不富裕的,贴补照顾孙辈的时间和少量金钱,这叫家人共患难。

现在非要将它命名为啃老,带着负面的意思,其实不太符合家庭的文化传统。毕竟,啃老不是单向的年轻一代对父母辈爷奶辈的索取,它还隐含对赡养义务的默认。啃老与养老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让啃老,只怕没有养老。啃老对老人也是利益所系,长辈之所以花钱花时间,内心里是希望用经济付出来“收买”一个相对可预期的养老前景,不能只去算当下的经济账。

如果能认可这一点,其实不必将啃老现象视作洪水猛兽,它不是那么光彩,因为它多多少少会反映小辈缺乏成就,成家立业的根基不牢靠。同时,啃老也有它的实际需要,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生存中,无论长幼,他们的获得都要被集中起来,应付家庭外面的世界,啃老服从的是家庭存亡的逻辑,不该把它从家庭关系中孤立出来。

至于说婚姻成本抬高,导致啃老现象的增加,这个因果要是放在上述逻辑下,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让后辈娶上媳妇,生儿育女,是老一辈维持家庭存在的最直接证明。要是以家庭为生存的竞争单位,那一定是要付出全家全部资源来确保子孙延绵的。

农村啃老的另一大原因,是为了孙辈上县城好的中学,必须要买房获得“门票”。要是从家庭图存的角度看,这个啃老不仅不是贬义词,还带着强烈的褒扬之意。

也可以说,为了让儿女在县城上学而啃老,其实体现了农村与城市重叠部分的经济需求,也就是农村家庭为不得不应对的城市化而付出的高额成本。这种需求下的啃老,就带着非常合理的家庭正义,跟所谓的年轻人剥削父辈是毫无关系的。

如果认可啃老是农村家庭集中资源图生存的道理,那再来看报道列举的诸多治理措施——其实也是代表性的主流看法——是多么脱离实际,其能否有效果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家庭男女老少都要参与社会竞争的机制下,所谓让年轻人“崇德向善”,只怕是隔靴搔痒之谈。尤其是所谓整顿高价彩礼,降低婚姻综合成本的建议,更近乎空谈。你想想,当娶不上媳妇意味着对一个家庭的致命打击时,家庭对后代的婚姻投入,一定是竭尽全力。同理,当孙辈必须上县城高中才能有出头机会,附加的条件哪怕再高再难,家里无论老少都会全力以赴,啃老不啃老的,完全不是问题。

如此一来很明显,治理农村啃老的前提是去污名化,不要把啃老当作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那样实在没意思。另外,若治理措施集中在试图唤起家庭成员的道德愧疚,压制家庭图存的需求,不去分担家庭在社会竞争中的成本,那也一定是无效的。对于所谓农村啃老的发生场景,一定不要道德化批判,而要看到它在家庭内部动员上的图存逻辑,否则总会开错药方,一次次陷入无用的道德讨伐中,走进道德的死胡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