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的辛苦攻战,刘备终于和平解放了成都,刘璋开城投降,刘备大军开进了天府之都成都。
这是一座富庶之都,这是一座享乐之都,这是一座欲望之都,这是刘备实现他王图霸业的天府与陆海,这也是刘备集团实现统一大业的根基与柱石!诸葛亮曾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也!”庞统也说:“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可以定大事。”法正也说:“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刘备刚入蜀受到刘璋热烈招待时也曾赞叹:“富哉,今日之乐乎!”(注1)
而四年前,当刘璋派法正前来迎刘备入蜀,就曾高调耍阔,对刘备“前后赂遗以巨亿计”。后来刘备入蜀,与刘璋在涪城相会,人傻钱多的刘璋又再次高调炫富,“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曜日,往就与会。”并“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
这就是益州,当时中国最富裕最安定的地方。大秦统一六国,刘邦诛楚兴汉,其物资后勤基础全在这里。而且数百年来,无论是战国大争之世,秦末楚汉大混战,还是新莽绿林赤眉之乱,黄巾董卓李傕之乱,巴蜀之地所受的影响都是最小的,而且每次大乱之时,都有大批关中与荆州难民逃难到这里,进一步提升它的人口实力与经济文化水平。我们可以想象,当刘备终于踏入成都,正式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他的心中是如何狂喜。如果说一年多前,刘备在拿下涪城后得意忘形的高呼“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之时,他还有点心虚,现在他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尽情欢饮,接着奏乐接着舞了!
趁着老板开心,将士们都撺掇着刘备给大家伙发奖金。原来,刘备在刚开始打刘璋的时候,损失相当惨重,据说是“部众离落,死亡且半。”刘备为了激励将士,当时就承诺大家“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所以,成都投降以后,将士们进城后第一件事儿,就是“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等到刘备进入成都,整个成都的府库几乎都被搬空了。
所以,看着这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将士们眼睛都直了,纷纷在宴会上起哄加码。刘备一则高兴,二则这是老早就承诺大家的,所以当场拍板,将府中金银全部赏赐有功将士。其中,诸葛亮、法正、张飞与关羽四个最大的功臣赏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将士也按照级别与功劳,赏赐金银不等,将士们欢声雷动,今儿老百姓,真呀真高兴。
但是真正的老百姓却冷眼旁观,心中也在冷笑:什么仁义刘玄德,不过也是个大流氓罢了,一进城就忙着分钱,这跟强盗分赃有何区别!
但是接下来刘备又说了一句话,让蜀中老百姓也欢声雷动起来。
刘备宣布:既然我早说过,府中百物,我一个不碰。那么金银不碰,粮食和谷帛也不碰,全部还给老百姓(注2)!!
我前面说过,当初益州豪强们为了抵抗刘备,将蜀中所有资源全搜刮起来,收缩进了成都府库,足以支撑成都数十万军民坚守一年。可现在成都没守多久就直接投降了,府库中这些巨额的粮食与布匹就全都归了刘备。大家本来以为,刘备一定会将这些谷帛收为军用,以用作接下来的统一战争。没想到刘备一开心,把这些谷帛也全都还给了蜀民。
这下是皆大欢喜了,但刘备自己却要哭了。金银都给了有功将士,谷帛都还给了老百姓,府库空虚,军用不足,本公司资金链面临断裂,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有难题,找诸葛。
诸葛亮说:这容易,我这里有个人才,绝对能帮主公解决这个问题,他叫刘巴。
刘备面有难色:刘巴那个人是有才,但孤不太喜欢他啊,不过看在孔明的份上,孤就去问问他吧。
关于刘备和刘巴之间的龃龉,我们前面提到过一些,而在后面我也还会详细讲。这里你只需要知道,刘巴十八岁就主管荆州税赋,是位专家级的人才,也是诸葛亮治蜀的重要财政助手。这些年诸葛亮为了刘巴,也不知费了多少心思,说了多少好话,所以,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刘巴还是决定帮刘备一把,他说:“此事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这里解释一下,所谓“直百钱”,也就是铸造一枚大钱,然后硬性规定它的面值是普通铜钱的一百倍。而这枚大钱有多重呢?从考古发现与民间流传来看,这第一批的“直百钱”重约10克,是东汉时五铢钱的四倍左右。
也就是说,刘备用四枚东汉时的五铢钱,融掉就可以重铸一枚价值百钱的铜钱,一下子赚了二十五倍,这不是明抢吗?没错,懂得经济学的同学应该早就看出来了,刘巴这难道是要刘备跟津巴布韦一样,人为制造通货膨胀,通过这种隐形的税收来搜刮民财?就在二十年前,董卓就用这种方法大铸小钱,妄图掠夺中原财富,却使得CPI暴涨数万倍(注3),直接导致了大汉金融崩溃,天下大乱!没想到啊没想到,你刘备刘巴看起来浓眉大眼看起来清高的不得了,居然也搞这种龌龊的事情。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刘备确实用这种方法掠夺了益州的民间财富,但事情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夸张。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大家没有注意刘巴这句话的后面部分:“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也就是说,刘巴为这批“直百钱”专门设置了一个官市来回购军需物资,在这个官市里只能用“直百钱”,而“直百钱”也只能在这个官市里使用。也就是说,由政府对“官市”中的商品交易和钱本身的信用进行担保,以平抑物价(平诸物贾),避免民间正常结算的五铢钱的贬值与通货膨胀。当然,这种解决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矛盾的方法,只有在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并且只有在法家政权的控制下,才有办法行得通。事实上,早在法家第一帝国秦国的睡虎地竹简《金布律》中就规定:“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即在交易市场中,无论是买卖人还是官吏,都不允许挑选、拒收“行钱”“行布”等法定货币。《三辅黄图》卷2亦载:“直市在富平津西南二十五里,即秦文公造。物无二价,故以直市为名。”可见当时价格决定机制牢牢地掌握在秦之国家机器的手中。秦国在四百年前能够做到,深具法家传统的蜀汉政权自然也能做到。
图:睡虎地竹简《金布律》
从史籍中,我们也没有发现益州地区由于虚值货币大量增发,从而引起物价飞涨的记载。考古更发现,直百钱直到蜀汉灭亡前,都一直在铸造,并大量流通与使用,这说明益州的市场还算繁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也从来没有失控过。事实上,现代经济学发现,只要市场上流通的产品的数量,随着货币的增加而增加(我们前面提到的刘备“还其谷帛”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就不可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只要通货膨胀率不超百分之五十(注4),就算是相对可控的,在这种情况下,市面上通货的增加相当于润滑了经济运转的齿轮,还会促进商业的流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产出(注5)。总产出提高了,每单位货币背后所对应的财富自然也增加了,这样通货膨胀率又会渐渐降下来。这在经济学上叫做以通货膨胀治通货膨胀。
那大家又要说了,我民间老百姓就不认可你们政府的信用,就不拿物资去你们官市里换那有可能贬值的“直百钱”,你能拿我咋地!
你们还真是瞎操心,这种事情政府自然有的是办法啊,特别诸葛亮是先汉的粉丝,法家的拥趸,常年研习管子商鞅与汉武帝桑弘羊,他对国家干预经济主义与国际贸易战那是相当的精通。你不用我的“直百钱”,可以,那你就别想着打菜刀、吃井盐、穿蜀锦了。因为这些大宗物资与官营手工业(注6)全在蜀汉政府的管控之下,你不用“直百钱”来成都的“官市”里买,就根本没地方买!从史籍中出现的“司金中郎将”、“盐府校尉”这些蜀汉官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经济方面完全是军事化的管理,其铁血手腕堪比秦皇汉武。
由于蜀汉不设专职史官,我们对其具体经济制度还不是很清楚。但有桑弘羊的经验可循,我认为基本的平准官与均属官必定是有的,这样诸葛亮就能将蜀汉各州郡的物产辗转交易,贵时抛售,贱时收买,说白了就是用国家的囤积居奇,来打败民间的囤积居奇;或者说用物资的定向定量投放,精准控制通货的膨胀或紧缩,并以此控制虚值货币的投放量;这就是法家稳定物价的方法,简单粗暴,但直接有效。
当然,蜀汉政府平抑物价的撒手锏还是“盐铁专营”,因为这是最好垄断的产业。巴蜀之地遍布盐池(注7)、盐泉(注8)、盐井(注9),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井火),用天然气煮井盐,产量是普通火的两倍(注10),诸葛亮稍加改进,便“盈利逾万千”(注11)。冶铁铸铜就更赚了,西汉时卓氏、程郑在临邛冶铸铜铁,成为亿万富翁;后来汉文帝还把严道(今四川荣经县)一座铜山赠给宠臣邓通,卓氏就与邓通合作铸钱,结果“邓氏钱布天下”,两人都富可敌国。东汉时期,益州朱提郡的“堂狼山”因矿藏丰富,青铜铸造器物精工坚固(尤以青铜面盆驰名),因而产品远销海内外,其器物铭文上“朱提堂狼造”的品牌,相当于今天的“奔驰宝马”,那名气绝对响当当,力压群雄,冠绝一方。此外还有蜀郡、广汉郡生产的“金马书刀”,系由精钢制作,错以黄金,那也是当时驰名天下的文具奢侈品(注12)。
所以到东汉和帝时,软弱的东汉王朝被豪强们逼着放开了盐铁市场(注13),使益州出现了大量盐铁巨富,这些大族势大财雄,刘焉刘璋父子也拿他们没辙,还得加倍讨好他们,以稳固政权;现在既然成都府库空虚,诸葛亮就准备拿他们开刀,并设“司金中郎将”与“盐府校尉”,直属刘备左将军府,进行军事化管理,于是“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三国志·蜀志·王连传》)。此外益州还有一条金沙江,素产砂金,沿江及其支流水域的涪县(今四川绵阳市涪城区)、晋寿县(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等地皆“有金银矿,民今岁岁洗取之”(《华阳国志·汉中志》)。总之,从少量的史料记录中至少可以了解,蜀汉的工矿业比较魏国、吴国都要发达些(注14),完全可以用通货膨胀治通货膨胀。
注1:见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所以后来二人会晤之山就被称为“富乐山”。
注2: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注3:见《后汉书·献帝纪》:“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注4: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100%
注5:按照市场规律,当物价高的时候,人们会增加生产,而且还会寻找便宜的供货商,形成异地交易,从而增加供应量,推动各地的经济开发与社会产出,这就是适度通货膨胀的好处。当然,这种理论只适用于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对于曹魏、东吴这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效果就不会很好。而蜀汉在人口、地力等指标上都拼不过魏吴,当然就只有大力发展手工业、工矿业与商业贸易,增加通货,保持流通性,增加社会总体财富,才能与魏吴抗衡。
注6:据《汉书·地理志》汉朝时天下十三州设置工官之地共有十处,其中就有三处在益州,分别在广汉郡的广汉、雒县以及蜀郡的成都。事实上,成都在秦时就设有“东工”,工匠总人数在5000人以上,其中仅治铜工匠等便有2000多人。西汉则在“东工之外”设有“西工”,且规模更大,工匠总人数最多时达万人以上。参阅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7页。
注7:《华阳国志·蜀志》:“定筰县(今四川凉山州盐源县)筰,笮夷也……有盐池,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盐。”《三国志·蜀志·张嶷传》亦载,定筰等三县“旧出盐铁及漆”,但因地处偏远,汉末时就已被完全控制在当地“笮夷”手中,所以诸葛亮征南中后,以张嶷为越隽太守,恩威并施,“遂获盐铁,器用周赡”。
注8:先秦时期,巴国盐泉便是秦国与楚国争夺的焦点。作为一个少耕地的山区国家,巴国能在秦楚之间纵横捭阖数百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靠的就是它的盐业资源。比如在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商周时代制盐工具,就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制盐遗址。而正因为巴以盐立国,且几乎垄断了中国西部市场,故于长期以来,很多地区的人们谈到食盐时,总喜欢将之称呼为“盐巴”。
注9:东汉章帝时,人们在开挖水井时在自贡发现了大量盐井,从此,自贡井盐闻名天下,被称为盐都。今自贡市行政区划中还有自流井区与贡井区,显然得名于当地密集的井盐生产。另外四川还有乐山市井研县、绵阳市盐亭县,凉山州盐源县,攀枝花市盐边县,全都是因为在当地密集的井盐生产而得名。故西晋左思《蜀都赋》云“家有盐泉之井”,并无丝毫夸大之处。
注10:天然气在四川发现和开采应用较早,西汉末扬雄的《蜀都赋》已有记载,说:“东有巴賨,绵亘百濮。铜梁、金台,火井龙湫。”晋朝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则记载,早在秦始皇时期,临邛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其煮盐产量亦见该文:“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刘逵注《蜀都赋》亦云:“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
注11:张华《博物志》云:“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之得盐。”南朝刘敬叔《异宛》则记载:“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蜀汉末期)景耀元年,人以烛投即灭。”看来诸葛亮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竟让井火“转盛热”“更盛”,但外人不懂,竟以为是大汉国运的兴衰导致,殊为可笑。降晋蜀臣李密之子李兴稍知内情,遂在《祭诸葛丞相文》中感叹:“千井齐甃,又何秘要!”另外还有临邛当地《汉代古火井碑序》简要的介绍了一下:“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置锅灶达数十,更盈利逾万千。”
注12:《汉书·文翁传》颜师古注引晋灼曰:“旧时蜀郡工官作金马书刀者,以佩刀形,金错其拊(柄)。”李尤《金马书刀铭》:“巧冶炼钢,金马托形。黄文错镂,兼勒工名。”
注13:见《后汉书·和帝纪》:“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铸煮,入税县官如故事。”
注14:姚大中《姚著中国史》第三卷《南方的奋起·二至六世纪社会经济问题总决算》。
以上内容都节选自本人新书《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书已经正式上市了,大家可以在平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