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为何诸葛亮没有采纳原因有二,有理有据

行走的娱儿 2020-07-22 11:18:28

三国时期,实力弱小的蜀汉之所以有称雄争霸的实力,这得益于刘备麾下强将众多,且有一些智囊辅佐。其中,诸葛亮名声最为显赫,其神机妙算,步步为营,逐渐壮大蜀汉实力。在蜀汉,诸葛亮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尤其是刘备离开人世之后,诸葛亮更是大权在握。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主张北伐,征讨曹魏,可始终效果不理想。在此期间,蜀汉名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但是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认同,其中有何缘故呢?原因有二,有理有据。

什么是子午谷奇谋呢?就是魏延率领一万军队,与诸葛亮兵分两路,其偷袭长安,随后在潼关与诸葛亮集合。魏延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因曹魏长安守将年纪尚小,没有经验,做事畏畏缩缩,无勇无谋。魏延认为,其率兵进攻,这个守将必将落荒而逃,随后蜀汉军队步步紧逼,即可与曹魏决一死战。这样的想法天马行空,风险太大。因此诸葛亮选择了更稳妥的方式——占领陇右,稳扎稳打。

那么魏延的计谋真的一无是处呢?时至今日,仍旧议论纷纷,自然是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认为这个计策可行,蜀汉多年未与曹魏交锋,魏延如此做法,必将收获奇效。曹魏长安守将作战经验匮乏,如此一来,魏延这个计策成功率大幅度提升。哪怕失策,蜀国损失的军队与街亭失守相比,情况好上许多。

而另一部分认为这个计策不行的人,在他们眼中,魏延的计策过于理想化,需要满足的条件过多,例如,魏延没有考虑行军期间的天气情况,如果下雨,可能延缓行军速度;其次,曹魏长安守将如果不逃跑又该怎么做?或者在其逃跑的时候冷静从容,将粮草烧毁,那么蜀汉又当如何?除此之外,曹魏名将众多,又岂会放任魏延一路过关斩将呢?如此看来,只要条件稍微苛刻一些,魏延就会失败。

这是后世站在纵观三国历史的角度来说该计谋成功性的,那么如果从诸葛亮的个人角度出发呢?其不用魏延计谋的原因是什么?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计谋的军事意义,另一个是这个计谋对于国家的利弊如何。

就军事意义来说,即便魏延成功占领长安,那么之后应该怎样做呢?魏延的这个方法与当年韩信直入中原相似,可这时的情况与那时相差甚远。蜀汉面对的是统一北方的曹魏,曹魏军事力量强大,有后备军队隐忍待发。如果魏延继续长驱直下,很有可能提前与曹魏决战,这个时候蜀汉是会吃大亏的。

曹魏兵马不下五十万,而蜀汉不过十一万,再去除必要地方需要留人看守,能够投入到决战中的兵力仅仅数万人。曹魏兵马数量碾压蜀汉,且就后勤补给这一方面来说,蜀汉深入敌军阵地,粮食很难保证顺利供应,如此一来,蜀汉失败的几率又变大了许多。这一点从诸葛亮后期北伐就可看出,其两次因为该问题无奈撤军。不仅如此,摆在蜀汉面前的选择不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腹背受敌。爆发决战之后,蜀汉士兵又如何以一当十,走向成功呢?

当然,魏延拿下长安之后,定会有大批俘虏,这些俘虏也需要有人看管。以前攻打曹魏都是蜀汉与东吴联手,此次蜀汉单独作战,很有可能遭到东吴的袭击,若是如此,蜀汉灭亡不过数日的时间。由此可见,魏延的这个计策并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性格严谨,自然不会同意。因此,他选择了占领陇右,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使得蜀汉逐渐有与曹魏抗衡的资本,最终取得胜利。只可惜事与愿违,魏延对此不了解,马谡也将街亭丢失。

诸葛亮之所以杀死马谡,那也是因为马谡的做法违背了其战略方针,使得蜀汉错失良机。至于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讨伐曹魏,这与国家战略有关,也就是第二个原因。不管曹丕是否逼迫汉献帝退位,至少其称帝是正统的。可是蜀汉不同,蜀汉始终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同。如果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诸葛亮自然会实行,甚至将其完善,毫不犹豫地执行。作为优秀的战略家,诸葛亮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东吴孙权称帝,与曹魏大动干戈,蜀汉压力减轻。若不是诸葛亮离开人世,可能天下格局还会改变。那时诸葛亮很有可能知晓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所以不愿放手一搏,希望自己可以为后辈创造更多的机会。不管怎样,魏延与诸葛亮相比,战略能力逊色不少,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计策,自然是其能够洞察大局,不失稳重。

0 阅读:50

行走的娱儿

简介:用最犀利的语言,穿透社会的种种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