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都忌讳一个字,近2000年来只有3人敢用,现今却随处可见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27 08:28:30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在古代中国,取名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人们相信名字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然而,有一个字却被视为极端忌讳,近2000年来只有极少数人敢于使用。

然而,历史的确记载了三个人物,他们不仅名字里带有此字,而且还都是人中龙凤,各有非凡的成就。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的人物呢?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展开呢?

“王”字在古代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从“王”字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它属于指事字范畴。早在商代时期的甲骨文中,“王”字呈现出一把大型斧子的部分轮廓图形.

这把斧头原本乃是古代用于战争厮杀的武器装备,对于受制于奴隶主和封建领主的农民、劳动者、战俘以及罪犯而言,更是他们生命得以终结的残酷工具。

正是由于握有权柄,掌控这柄杀人利器的人便能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从而得以自立为王,独霸天下。因此,古人为“王”字赋予了如此深沉的含义,将其视为权力的标志。

在我国古老的《说文解字》一书中,作者对“王”进行了深入解读,诠释为“天下万众之所归依,向往之所在”。

此外,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对于“王”的理解更是深刻,认为“王”字由一条竖直的笔画与三条水平的笔画组合而成,恰好对应着天空、大地与人世,即唯有具备领悟并贯通此三大元素之人,方能荣膺“王”的尊号。

遵照这种思考逻辑,感悟天地与人之间关系,维系天地和谐的精髓便成为“王”的重要内涵。同样,孔子亦持有相似观点,他曾言“一贯三为王”,强调“王”应具有顶天立地的气魄,同时还需具备沟通天地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王”字所蕴含的意义并非寻常,它代表着人心所向,天下归心,是人们心中理想的英雄人物,也是权力与统治的象征。

在古代封建社会,“王”通常特指最高统治者、君主或者帝王,他们拥有着无可匹敌的权威和地位。

而随着历史的演进,自秦汉之后,帝王的称号逐渐改为“皇帝”,而“王”则转变为封爵制度中的最高等级,诸如诸侯王、藩王、郡王、亲王等等。

显然,在他们看来,“王”字之意非同寻常,自也是非常人所能用。

骆宾王

不过,骆宾王就是这么一个“不讲理”的打破常规的人。

古人命名之时,定然遵循着某些特别的规范与习俗。

通常来讲,新生幼儿在降世三个月之后,便会由他们的父亲或者祖父为之赐名。

这实际上源于古代父系社会的特性,并且成为了该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

古人名讳的形成,往往会受到诸多复杂多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体制观念形态、风尚习惯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这些命名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或是承载着改变命运的强烈期望,或是彰显个人的内心志向,又或者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此种情境之下,骆宾王的父母为他选择了“宾王”作为名字,并配以“观光”二字作为表字,其目的正是为了寄寓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

据传闻,骆宾王的名字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之中,书中有言“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结合北宋理学家程颐所述的“古时有贤明之人,君主以宾客之礼待之,故士人入朝为官,即称之为宾”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得知“宾”代表的便是那些追随君主治理国家的官员。

至于“王”字,显然是指代君主本人。

因此,《周易》中的这句名言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便是“观察一个国家的民俗风俗,以便能够更好地成为朝廷中的得力助手,为国家献策献力”。

于是,尽管骆宾王名字中含有“王”字,但并未引起任何冒犯之嫌,反而由于其表达了“愿意投身政治,追随贤明君主”的意愿,从而展现出忠诚于君主、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即使是尊贵无比的君主,面对如此直白的“奉承”,也只会感到欣喜,而非愤怒。

因此,骆宾王并未因其名字中带有“王”字而遭受杀戮。

更为难得的是,骆宾王并非平庸之辈,相反,他在年仅七岁之际便已声名远扬,被誉为神童。

相传,那首著名的《咏鹅》便是出自他在七岁那年的创作。

一位出身贫寒之家的孩童竟能写出如此佳篇华章,实在令世人震惊不已。

更何况,骆宾王一生才华横溢,从未陷入“江郎才尽”的困境,著述颇丰,豪情满怀,堪称绝唱,长期以来备受众人的赞颂与推崇。

试问,有哪位帝王能抵挡住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诗人的赞美呢?

冯野王

在初唐时期骆宾王出道之前,早已有人以“王”字为其名展开大胆尝试。最早的例子应属诞生于西汉的冯野王。

尽管在后世的知名度上,冯野王无法与诗篇作品被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必背课文的骆宾王相提并论,然而在西汉时期,他同样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官员。

冯野王的家庭背景远胜于骆宾王。他的父亲曾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官至左将军兼光禄勋。

得益于如此优越的家庭环境,冯野王进入仕途要相对较易,童年时期便因父亲的庇护而获得太子中庶子的职位。

随后更是顺利晋升为县令,担任过太守、左冯翊以及大鸿胪等职务,身为九卿之一,负责管理各诸侯国及少数民族事务。无疑,他是一个既拥有显赫家族背景,又具备出色才华和机遇的人物。

这样一位人物踏足官场,自然会引发他人的关注,他并未因其姓名中的“王”字遭到其他官员的攻击或皇帝的猜忌,这与其字号有着密切联系。

他的字号名为“君卿”,寓意为“君王的臣民”。

由此可见,他选择“君卿”这个字号实际上正是表达了他对于君主的忠贞之心,从而巧妙地掩饰了其姓名中的“王”字所可能带来的“猖狂”意味。因此,冯野王并未因为姓名中有“王”字遭受处罚,甚至未能因此遭遇杀身之祸。

如同骆宾王一般,冯野王亦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和杰出贡献的人物。冯野王的妹妹在汉元帝的后宫中担任昭仪,因此冯野王可被视为人们口中的“外戚”。

而冯野王始终对君主保持忠诚,从未利用外戚的身份横行霸道,其行为堪称清正廉洁,享有极高的声誉。

当汉元帝为了避免嫌疑而未予重用他时,他毫无怨言;待到汉成帝即位,欣赏他的才干而予以重用之际,他也未曾得意忘形,反而尽职尽责,屡次取得卓越的政绩。

这样一位人物,除非遇到昏庸无道的君主,否则绝不会对他产生杀机。

而冯野王晚年遭遇不幸,仅以平民之身在家中安享晚年,这并非由于君主的猜忌,而是由于大司马王凤的排斥,导致他在官场中无所适从。

顾野王

活跃于南朝时期梁与陈之间的著名学者顾野王,乃是自冯野王以后,直至骆宾王产生之前,第一个将自己姓名冠以“王”字之人。

实际上,他原本的名字叫做顾体伦,与“王”字并无直接关联,由于他对冯野王怀有深深的敬仰之情,并立志在文学领域追求与其同等的成就,因此最终选择更改自己的名字为“顾野王”。

由于他的改名之举缘由如此,在对才华与诗歌有着强烈关注的那个年代,无论是他人还是统治者,皆理解且并未对此表示嘲笑。

即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亦不会因此事而对他进行惩罚。

毕竟,作为皇帝,亦需注重纲常伦理,在明确其并无冒犯之意图后,定然不愿轻易触怒文人学士。

顾野王生活的南朝梁,乃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该朝政逐渐衰败,战争亦未曾停止过。

在这样的动荡时局中,礼仪法规自然无法像过去那样严格执行。

更为重要的是,南梁皇室出于各种考虑,在国内推行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并将经济发展及文化繁荣视为首要任务。

因此,顾野王为了向具有忠诚精神且富有才情的冯野王学习,便更名之事,实属无可厚非,无需承担任何罪责。

故此,尽管顾野王的名字带有“王”字,却依然得以安享天年,活至六旬有余。

在乱世之中,他的寿命无疑堪称长寿。

顾野王在历史长河中并非籍籍无名之辈。

反之,他一生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擅长绘画,曾担任太学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等职务,并撰写了我国最早按照部首排列的楷书字典——《玉篇》。

他以独特的方式,在世界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与冯野王、骆宾王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他的家族在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期间,诞生了另一位杰出人物——顾炎武。此人提出了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的思想,一生著作颇丰,被誉为“启蒙思想家”。

在古代,“王”字代表特殊意义,须慎加使用。然而,已废除君主制的现代社会却随处可见“王”字的身影。

“王”字可随意组合,甚至有人取名叫“王子”,亦未见有何不当之处。

这主要源于新中国实行的并非君主制,而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两个时代对待“王”字的截然不同态度,正是由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然而,或许仍有人会注意到,在现代人口最多的第二大姓氏——“王”姓,在古代同样有所体现。例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均为历史上知名的世家大族,王羲之、王焕之等人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既然古代取名时要避开“王”字,那么那些象征家族传承的姓氏,为何又能使用“王”字呢?这便涉及到王姓的起源问题。

据考证,王姓源自三个源头,分别为姬姓、子姓及妫姓。

其中,姬姓乃周王室的姓氏;子姓则源于殷商王比干之后;至于妫姓,则为齐王田和的后代。

换言之,中国封建王朝中的王姓家族,其祖先皆流淌着皇室的血液。

正因如此,这些家族在严格的礼仪规范下,成为了所谓的“特例”,得以继续沿袭“王”这一姓氏。

当然,无论姓“王”与否,抑或名中是否含“王”字,在现代化进程中,仅仅是作为姓氏与名字存在罢了,不再具备任何特别的象征意义。

0 阅读:18

杨司马说历史

简介: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